B12:书评周刊·在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2:书评周刊·在读

至味的温度

2016年06月2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王小丫
《至味在人间》
作者:陈晓卿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
《金蔷薇》
作者:[俄]帕乌斯托夫斯基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9月

  《舌尖上的中国》在全国播映之后,在世界华人范围掀起了一个理直气壮大肆去吃的高潮。一年前,我受该片总导演陈晓卿启发,开了档“回家吃饭”的节目。陈老师又忙里偷闲,把这些年写的吃的文章出了一本《至味在人间》,这是他舌尖上的痕迹。

  十多年前,我刚到中央台工作,陈老师带我去化妆科。后来化妆师说,哎,陈晓卿,你那天带来的那个人脸好圆。陈老师笑了笑说,嗯,是的,她就是因为太爱吃东西了。

  很多时候,陈老师都会用以吃的方式,来表达他心中对这个世界的感觉。

  多年前,陈老师去广西拍纪录片《龙脊》,得了国际大奖,他在那个村子住了一年多,离开后,他把村里因家庭贫困不能上学的孩子,一一发给他的朋友,一对一地资助那些孩子。他说:你看吧,那个地方猪肉也就十块钱一斤,资助一个孩子,你得让一个孩子一周隔一天吃一次肉吧,那算下来呢,一学期是多少钱……

  于是,大家纷纷就把那个村里的孩子资助了。有时候,忙忘了打学费,陈老师的提醒方式很有意思:哎,小丫,赶紧,给小潘打钱,人家孩子已经两周没吃上肉了。

  如果说让你赶紧打钱,你会觉得好像是有只是履行义务责任的冰冷感,但他这样一说,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于是,放下电话,颠颠地跑银行去打钱了。

  迄今为止,那里的孩子没有因为贫困而辍学,很多现在都大学毕业甚至都结婚生子了。陈老师以吃的方式,改变了这小小的山村。人和人一起的时候,更愿意寻找一种有质感的方式来相处。我觉得这种相处的过程特别的美好。

  陈老师有一个绰号,“人肉地图”。一般来说,你只要打他那个二十年不变的电话,不用寒暄,问哪哪怎么走,他会告诉你,往前走两百米,左手一个路口拐进去,红绿灯之后再往前走五十米,有个小饭馆,小饭馆往前再走五十米,有一个公共厕所,公厕斜对面就到了。比什么地图都好使,所以大家叫他“人肉地图”,很形象。晓卿这个“地图”通常有两个坐标,一个是饭馆,一个是公厕,他说这是配套完善,有始有终。这种“地图”,真的是很有温度。

  我对于吃一直有个人的理解:喜欢吃,那仅仅是吃,如果能够找到好吃的,并去做它,同时愿意去分享,这才是真正的吃,才是吃的境界。

  陈老师特别热心,还喜欢给人点菜,这可以充分折射出他的价值观。比如说你给他电话:陈晓卿,我四川来朋友了,我们在北京吃点什么洋气的不一样的?他会告诉你:去某一个的地方,那里羊肉怎么好,你点什么什么菜,千万不能点什么什么菜。按他说的去做,你结账的时候会特别高兴,因为他总是点那些很好吃但又不贵的菜,好吃,掏钱买单的人还不心疼。我觉得他始终保持了一个外地青年的温度。

  我和晓卿都是从很小的地方出来的,当我们在大都市行走的时候会想家。想家的时候,通常会用一种有温度的方式安慰自己,就是让胃吃自己家乡的菜。每当在这种时候,能够有晓卿这样的朋友,告诉你什么地方好吃,什么地方有和你的价值观一致的这样一些饭馆,这个过程充满了温度,充满了质感。在读晓卿这本书的过程中,你都会感受到,哪怕你不认识他,也依然能够触摸到这种温度,让你的心头一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