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改造杨梅竹斜街66-76号院,衍生出的装置作品亮相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 ||
|
5月底举行的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上,来自北京的无界景观工作室基于杨梅竹斜街66-76号院夹道景观改造而衍生出的综合装置作品《安住——平民花园》在威双中国馆展出。作品紧扣中国馆今年的策展主题“平民设计 日用即道”,折射出设计师对设计与日常生活深层联结的思考。展览现场是由现成品组搭而成的、与杨梅竹斜街66-76号院实地等比例的“夹道”,以居民日用废弃物搭建的花池,无声地诉说着每户人家私密的生活经验。这是一个在六个月展期中不断生长变化的装置,参观者可通过参与植物的播种与采摘,来体验人与设计、人与人的互动。装置内部还设有直播设备,让威尼斯的参观者可看到北京杨梅竹斜街的实况录像。
《安住——平民花园》背后体现的逻辑在于如何以建筑设计为工具,去解决设计以外的社会问题。这也正如本届威双总策展人、智利建筑师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所言:“当建筑师开始关心社会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不在乎做一些‘差建筑’,甚至不把自己当成建筑师”。
缘 由
胡同改造不能抛弃原住民
北京南城大栅栏地区的杨梅竹斜街,自明朝起就汇集了书局、商铺及多省会馆,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与市井商业氛围。建筑师梁井宇的场域建筑团队2011年开始着手老街改造计划,其中景观设计一环交由北京无界景观工作室负责。通过改造街道立面、交通、绿化、铺装、照明、市政设施等方面对街道环境进行整体升级。
在这次改造后,无界工作室的主持人、设计师谢晓英却注意到,2012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后,街道居民家门口的观赏菊被换成了小葱;一位从小住在杨梅竹斜街的老人则说:“现在这条街变成‘文化街’了,和我没有关系了”。这些反映使谢晓英陷入沉思,她更加意识到“胡同改造不能抛弃原住民,让他们安居才是改造的原动力”。
2015年下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启动杂院公共空间营造项目,无界工作室的三位设计师谢晓英、童岩、黄海涛再度接受挑战,选择了杨梅竹斜街66-76号院作为改造试点。这是一个北京胡同的大杂院,目前共有五户居民居住,有“老北京”,也有迁入二十年左右的新原住民以及暂住的流动人口。大杂院里的公共空间是一个由于居住空间扩张挤压而形成的一条长66米,最窄处仅1米,最宽处不足4米的过道。比邻而居的人们对这条原本就局促的过道进行了空间的“争夺”:晾晒在室外的衣物,临时堆放的垃圾,杂乱的电箱、电线、电表、室外空调机,有安全隐患的遮雨棚,以及居民自建的简易储物带、植物带都侵占了过道,既不美观,更影响邻里和睦。最里间的76号是保安院,狭小的空间里生活着8位保安,每天还有20位保安来此用餐。
改 造
依照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
三位设计师深入研究了五户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力求在设计中真正实现“安住”。王家拥有66号和74号两间屋,一个是临街商铺,另一个未来打算经营客栈,而78号的项家要求夹道宽度能过一辆三轮车。设计师于是修整了院子的建筑散水,收纳电线、改造储物空间以保持环境整洁通畅,还为院门口加装了富于设计感的复刻门牌,吸引游客驻足。76号的外院里住的是魏家祖孙四口,老人腿脚不便,喜欢在院子里晒太阳、种菜,小孩喜欢在这里玩耍。设计师改造了不平整的路面,并在魏家门口装上扶栏、座椅,将占用空间的花草改为墙面种植,见缝插“绿”,为孩子们留出活动的空间。而大杂院最深处的保安院,设计师为保安小哥打造了可收纳上墙、灵活取用的移动桌椅,解决了他们没地方坐下吃饭的难题。
在走访调研中,设计师们发现,种植是大杂院居民的共同爱好,王家用种植来美化环境,以期增加客流;魏家爷爷曾将院子里种植丰收的倭瓜拿出来与邻里分享;而里屋的保安小赵用三块砖头砌成简易的花池,种下了一株月季;武汉来的罗姐负责给保安们做一日三餐,平日里也时常帮邻里照看院里的植物。设计师谢晓英据此提出了“共享花草堂”的构想,以每家每户淘汰的日用废弃物,如饮料瓶、奶粉罐、酒瓶等搭建成种植带,旨在借由种植来缓解逼仄生活空间带给人们的压力,同时搭建社区里的新型社交。
设计师谈
我们之所以为这五户居民建设一个共同种植的空间,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他们建立一个休闲的场地,而是通过种植为这五户有着不同背景、来历,彼此相邻但少有往来居民们建立一个交流与共享的平台。因为,在我们持续一年多调查中发现,这五户居民现实中存在这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但唯有种植是他们共同的爱好,也即种植是他们之间可以建立联系的一个中介。
■ 其他案例
智利“半舍”
近两年,艺术与设计的风向标开始悄悄地转向。新奇古怪、造价昂贵,但与社区格格不入的高调而华丽的建筑不再持续受捧,业界转而聚焦的是设计的可持续性,以及设计与周遭环境的良性互动。本届威双总策展人、智利建筑师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正是个中佼佼者。他被授予了本年度的普利茨克建筑奖,授奖词描述其为“一位令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真正伟大设计的建筑师”。
阿拉维纳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是2003年他为家乡智利的贫民窟所打造的“半舍”项目(Half a House)。当时,智利拨给该地区的房屋补贴是每家7500美元,阿拉维纳的计划将预算主要花在建筑面积上,余下的钱仅够装潢一半的空间,这样留出另一半空间可激励住户辛勤工作在未来逐渐完善住房。
英国街区翻新
去年,英国特纳奖颁给一个建筑师团体Assemble。为这群30岁以下的年轻建筑师赢得这项荣誉的是他们在英国利物浦Granby Four Streets街区与本地居民共同创造的翻新老旧街区的项目。他们用街区里的建筑废料如砖块、碎石等,砌出屋里的壁炉架、门把手、灯具,让房屋焕然一新。此外他们还曾将荒废的房屋改造成玻璃房顶的冬季花房,把废弃加油站改成电影院,把闲置的高速公路地下通道变成一个艺术场所。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