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东四月牙胡同23号院,占地面积约1600平米;附近居民称2月起施工,或用于建停车场
|
新京报讯 (记者吴振鹏)北京东四胡同建于元代,是老北京城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区,其中东四三至八条被列为北京“第一批文物保护区”。近日,有市民反映,从今年2月起,该区域内新建了占地约1600平米、近10米高的三层水泥房屋,疑似违法建设。
昨日,居住在东四五条胡同的居民陈先生说,搭建的水泥房位于东四五条至六条间占地约1600平米的月牙胡同23号院。此前,院内北侧有一幢三层高的建筑,南侧约有400平米的空地。空地南侧靠东四五条路边,有一排小平房,占地约四五十平米。
陈先生反映,从去年12月起,施工队进驻后,将南侧平房拆除。今年2月起,院内空地也盖起了水泥房,与北侧的建筑连成一片,最后搭建成长、宽超过40米,高约10米的三层水泥房。“这个‘庞然大物’与胡同风貌严重冲突,严重影响文物保护区的历史风貌”。
陈先生向记者透露,自从水泥房动工后,区城管执法队曾多次来到现场,并劝阻施工,但每次城管走后,施工又再继续。
据了解,东四地区面积1.53平方公里,以北小街为界,分为东、西两片。西片东四头条至十条,建于元代。历经700余年,片区道路肌理仍基本保持原状,并达到90%以上完整度。且胡同排列整齐,四合院布局规整,是老北京城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区,也是至今仍保留着一定数量的较好四合院。
1990年,东四三至八条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区”。2015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一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 探访
水泥房仍在施工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东四五条,在东口入口处,就能看见陈先生口中的“庞然大物”。该水泥房比四周的平房明显高出一截,顶部尚未完工,耸立着数根钢筋。
水泥房的大门紧闭,门旁挂着“月牙胡同23号院”的牌子。房屋外墙搭建了一层蓝色的施工隔挡,靠近马路一侧仍挂着绿色的防护网。整个水泥房仍处在施工阶段,外墙还未粉刷。
水泥房分三层,一层高约四五米,能看见四五个钢铁支架。二三层同高,各装有多个窗户。
在水泥房的东侧,建有上下楼的楼梯,三楼的天花板是用铝合金铺设的,一位附近居民称,这幢建筑可能用于建设停车场。
■ 讲述
每天施工达8小时
陈先生反映,从去年年底开始,每天一到晚上就有货车进出,有时是往外运渣土,有时是往里进材料,有钢架也有沙子、水泥,平时大门紧闭。“附近居民都能听到施工声,哐当哐当的,声音非常大。”
昨天下午,记者在现场并未看见工人施工。陈先生说,去年12月,该院进驻施工队,今年2月开始进行施工,正常施工时间是每天9时至17时,偶尔在夜里也施工。
施工期间,居民亦曾向有关部门举报违法建设及夜间施工扰民的问题。但施工时停时续,没想到,突然就“冒出一个大家伙”。
■ 背景
文保区避免大拆大建
相关政府部门2000年组织编制的《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提到,在东四三条至八条等文保建设控制区,新建或改建建筑,要与重点保护区的整体风貌相协调,或不对重点保护区的环境及视觉景观产生不利影响。
进行新的建设时,要严格控制各地块的用地性质、建筑高度、体量、建筑形式和色彩、容积率、绿地率等;要避免简单生硬地大拆大建,注意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此外,还要注意保存和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传统街巷、胡同肌理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