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
贵州大学“唯一信访班”的尴尬,折射出某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短视,朝令夕改,折腾学生。
近期贵州大学一些学生反映,该校唯一一届信访方向毕业生遭遇求职难:直接“对口”的信访部门,招考目录中没有这个专业;由于专业设置多变、培养计划不清晰,这个班很多学生一直对自己的专业感到困扰,已经就业的超过半数“改行”。
记得几年前,全国多所大学开设信访专业或培养方向时,就曾引起很大争议。当时有人预言,由于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无法对接,这些学生将来就业可能遇到问题,没想到贵州大学这几十名学生,成了这一试验的小白鼠。
当然,一个专业或方向是否有存在价值,不能仅以就业率高低来衡量。毕业生改行的多,也不能说大学教育就是失败的。有些冷门专业和新兴交叉学科,可能社会需求并不大,但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自有其存在的价值,甚至成为坚守的佳话。
大学专业设置,是看就业率还是看学术价值,历来有不同意见。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专业设置应该尊重高校自主权。鼓励一些新设特设专业,不仅有利于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也能让大学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对提高就业率也有好处。
但是,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并不是说专业设置可以毫无规矩,随意设置,缺乏对学术的敬畏。
目前,我国还存在信访制度,在一些地方信访人才缺口还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信访就应该成为高校一个专业。信访是中国独有的、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可能并不存在完备的信访理论,即便硬搞出一套理论,学了也不一定用得上。真要从事信访工作,可能多学点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知识更管用一些。
高校专业设置不能跟现实脱节,但也应与热点保持一点距离,具备一定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由综合性大学的性质决定的,是建立在教育和学术规律基础上的。很多世界一流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都非常稳定,甚至是保守的,有一些看起来不太“实用”的基础学科,却能体现大学的底蕴和坚守。
虽然不能对所有大学都这样要求,但高校专业设置也不能太短视,甚至朝令夕改,折腾学生。高校专业设置,也需要进行规范和监督,要让学术委员会真正发挥作用,另外,如有必要也可以引入专业机构或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这不是干涉高校办学自主权,而是让专业设置更科学,防止出现类似“唯一信访班”的尴尬。
□铁永功(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