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为封闭式,没有机动车穿行,中间不设红绿灯;专家称燕郊等城郊地带可做尝试
| ||
新京报讯 (记者赵实)早高峰从回龙观骑车到中关村,有望成为耗时最短的出行方式。7月13日,新京报记者获悉,北京拟建设首条自行车“高速路”,连接回龙观与中关村,全程无红绿灯。
规划
自行车“高速路”将为封闭式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条自行车“高速路”目前规划分为两部分,前端并轨,分道后的两条路线,既可通勤又可休闲。第一部分由体育公园起步,南行至龙旗购物中心一公里后向西,穿越京藏和京新高速,到达上地产业园,共6.3公里,之后顺着现有道路继续南行,到达中关村,全程13.9公里。早高峰时段,骑自行车可能成为从回龙观到上地、中关村耗时最短的出行方式。
“高速路”的另一部分,在向西处分岔前行,抵达材料创新园,之后向东南方向,到达清河区域,其间穿越很多绿化带,全程15.3公里。值得一提的是,按照目前透露的规划思路,这条自行车“高速路”将设计为封闭式,没有机动车穿行,中间不设红绿灯。而且,中途还会设置骑行驿站,用于解决途中休息、修车等问题。
据悉,目前昌平区已基本确定要先建设从回龙观到上地这段6.3公里的自行车“高速”路线,下一步,市规划院将开始协调昌平、海淀两区进一步研究项目如何落地。
现状
骑行环境较差,车道被汽车占领
回龙观到中关村,即使骑行也用不了1小时,但目前骑行环境较差。
建材城西路是回龙观通往中关村的必经之路,昨天下午,路上骑车人较少,他们都要穿过西三旗桥,和机动车共同汇入路口。随后的前行过程中,还要突破路障,穿过铁路交叉口,一旦走错或骑过头,很难掉头,只能逆行折返,或继续向前骑出很远,寻找出口。
终于抵达中关村西大街后,新京报记者发现,想在非机动车道上畅通行进,相当困难,没有隔离护栏的路段上,自行车道被很多汽车占领,甚至有些车辆毫无征兆地快速向非机动车道并道,十分危险。
■ 追问
1 为什么首先看上回龙观?
回龙观,位于昌平区南部,是北京著名超大型居住区,聚集常住人口37.1万人。这里的居民从事IT行业的特别多,在市规划院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显示,回龙观有近20%居民在中关村上班,超过16%的人在上地工作。平常,回龙观的上班族想进地铁站得排大队,虽然上班距离只有几公里也得提前1小时出家门。
因连接两地的道路中有京藏、京新两条高速阻隔了东西两侧,从回龙观到中关村的10余公里出行,变得较困难。为此,市规划院计划在此建起一套完整的骑行系统。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院长陈艳艳也看到,回龙观地处城乡接合部,道路结构中存在公路、快速路及高速路,未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标准建专门的自行车及慢行步道。且公交服务难以满足该区域个性化出行需求,因此,建自行车“高速路”是必要尝试。
2 是否会影响原有道路结构?
自行车“高速路”的交通规划形式,在国外已有相应尝试,像德国、法国、英国、丹麦等国家都建起了先进的自行车“高速路”。陈艳艳说,基本设计成相对封闭的空间,沿着一个走廊作为自行车的专用道路,减少横向或纵向干扰,不设信号灯。“回龙观地区距离城区的出行距离相对较长,依托现有道路格局,是可以尝试的,但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要照搬。”
陈艳艳指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自行车道路的绿植与排水设计的难度并不太大,而且建设成本并不高,“重点是依托现在的系统制作相对独立的自行车系统,协调好二者间的衔接关系。”
3 北京还有哪些区域适宜建?
自行车“高速路”是否能建在城六区?陈艳艳认为,北京城区内对非机动车道的规划设计相对较完善,目前影响自行车出行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问题,加上城区内信号灯较多,路网密集,道路段面较短,所以不适宜建设。
而北京城区外围较适合,“首先是有很多到城区通勤的人群,需要为自行车提供专门道路空间,外围有很多放射性道路,且断面较长、比较宽阔,适合连续快速通行。”陈艳艳举例,比如燕郊到通州这样可在半小时左右完成的骑行行程,就比较适合尝试建设自行车“高速路”。
■ 延伸
北京自行车出行比例30年降四成
北京市交通委近日公布一组数字,上世纪80年代,北京自行车出行比例约为66%,也就是说,每10个人里,至少有6人是骑车出行。而当前,自行车出行比例仅为20%左右。
此前,市交通委路政部门曾对北京368条城市道路进行调研,其中351条为城市主干路,发现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设施并不缺少,主要问题在于,能充分实现其功能的地方不多,路权划分不明确、非机动车道被占现象时常发生。另,北京非机动车道普遍较窄,有些甚至小于1.5米。
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在日前表示,北京五环内有700公里自行车专用道,今年将完成300公里自行车道治理,计划到2020年,五环路内建成3200公里自行车专用道。未来要让绿色出行的比例提高到70%-75%左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