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星期五周刊·劳森伯格 人生故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0:星期五周刊·劳森伯格 人生故事

读写困难,用艺术表达更容易

2016年07月15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1949年,与苏珊·威尔在黑山学院。Trude Guermonprez 摄
1955年,与贾思培·琼斯在纽约。Rachel Rosenthal 摄
1985年,在拉萨展览现场。Thomas Buehler 摄
劳森伯格设计的1986年1月6日《时代周刊》封面。

  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1925-2008)曾说过他的野心就是要填补艺术与生活的缝隙,不过这句话并非他的原创。他的好友作曲家约翰·凯奇早已说过这将会是现代艺术家的目标。同样的,劳森伯格的多数作品也并不是我们理解上的“原创”。

  在走进劳森伯格的艺术世界之前,这6个关键词也许能填补你与劳森伯格之间的缝隙。

  1 读写困难症

  1925年10月22日,罗伯特·劳森伯格出生于得克萨斯州亚瑟港,原名叫做米尔顿·欧内斯特·劳森伯格。父亲一半德国血统,一半印第安人切罗基族血统,母亲则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1947年,他把名字改成了“罗伯特·劳森伯格”,为的是不想被人称为“米尔蒂”(Milton Berle,美国电视喜剧明星,被美国人称为“Uncle Miltie米尔蒂大叔”)。

  小时候的劳森伯格有读写困难症,10岁开始,劳森伯格开始画画,因为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更容易表达的方式。“我被认为阅读课本速度很慢,别的同学都在读书的时候,我就在课本空白处乱涂乱画,”劳森伯格曾在接受采访时谈起过他的读写困难症。

  可是,读写困难症恰好在艺术上给予了他帮助。他经常会拼错单词,他也喜欢在作品里玩些文字游戏,例如,制造英文回文句,即单词从头读到尾与从尾读到头是同样一句话。他有一件作品的名字叫做“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这是基于一幅有关拿破仑的画作,拿破仑曾被流放到厄尔巴岛(Elba)。

  劳森伯格的艺术作品中也有很多与印刷有关的创作,“我简直着迷了。也是因为我有阅读困难症,在印刷厂,我非常善于节省时间,因为我同时能从前往后、从后往前阅读。我不必要去证明什么,我就是习惯这么阅读。”

  2 动物

  16岁时,劳森伯格进入得克萨斯大学,学习药学。但是,六个月后,他就被学校开除了,因为他拒绝在解剖课解剖一只青蛙。“我太爱动物了,”多年后接受采访时,他说他还会坚持那时候的态度。

  劳森伯格养了三条狗,还有一只鳄龟。不过那只名叫“洛基”的鳄龟常年养在他位于纽约曼哈顿公寓的浴室里。“洛基没有跟随我搬到佛罗里达,因为它太想念纽约那家店里的水果了。”劳森伯格的朋友们会经常去喂养这只鳄龟。

  3 海军

  1943年,正值二战期间,劳森伯格被编入美国海军。“当时我很高兴,我想在战场上冒着被杀的危险,会让所有人都忘记我是一个曾经被赶出学校的人吧。”

  但是他并没有上战场,他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海军医院里担任神经精神病学的技术士官。在这两年半里,他发现“精神失常是具有毁灭性的,神志正常同样如此”。

  他休假的时候,曾去过一次亨廷顿图书馆,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画作:约书亚·雷诺兹的《作为悲剧缪斯的西顿斯夫人》以及托马斯·庚斯博罗的《蓝衣少年》。但是他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对于雷诺兹那幅肖像画,他的印象是“巨大的、棕色的”。

  不过,这是他第一次意识到作为一个艺术家,可以是一种职业,因为其他方面他也不太擅长。

  4 黑山学院

  从海军退役后,根据《退伍军人权力法》,劳森伯格在堪萨斯城艺术学院接受艺术教育。读书期间,他攒钱去了巴黎,在法国朱利安学院学习。由于他只会一点点法语,所以在学院里他没有学到什么。“每周有一次艺术批评,但是都是说法语,我完全听不懂。”

  在巴黎,他邂逅了来自纽约的艺术生苏珊·威尔,后来成了他的妻子。两人于1950年结婚,第二年儿子克里斯托弗出生,后来成了一位摄影师。1953年,这段短暂的婚姻结束,不过两人还保持朋友关系。

  从报章杂志上读到曾在包豪斯设计学院任教的德国艺术家约瑟夫·亚伯斯(Josef Albers)在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教书,劳森伯格和苏珊·威尔随即决定前往黑山学院学习。

  在黑山学院期间,劳森伯格结识了音乐家约翰·凯奇、编舞家默斯·坎宁安。受到他们的影响,劳森伯格拓展了对于艺术的定义。例如,约翰·凯奇的《4分33秒》直接影响了劳森伯格创作出《白色绘画》。在《4分33秒》里,钢琴家掀开琴盖,全程都没有弹奏一个音,等到4分33秒时,站起来谢幕。在《白色绘画》中,劳森伯格在画布上创作出白色的平面油画,约翰·凯奇曾把这些作品比喻为光、影、点的航站,将其看做反射性的、对周遭世界进行回应的表面。

  5 贾思培·琼斯

  离开黑山学院后,劳森伯格前往纽约,1951年,他的第一个展览在曼哈顿的贝蒂·帕森斯画廊展出,但是并未得到好评,《纽约时报》当时的评论称:“时髦的涂鸦”,作品也没有人买。

  1954年,他在纽约遇见了朝鲜战争期间被派往日本仙台回来的艺术家贾思培·琼斯,两人日后成了工作和生活上的伴侣。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们曾一起匿名为百货商店Bonwit Teller和蒂芙尼设计橱窗。《劳森伯格和我们时代的艺术世界》一书的作者卡尔文·汤普金斯将劳森伯格与琼斯的关系比做在一战前创立了立体主义的毕加索与乔治·布拉克。“布拉克曾解释称他和毕加索就像是‘绑在一条绳子上的两个登山者’,”汤普金斯写道:“两者之间互相汲取养分、互相提出批评,对于琼斯与劳森伯格以及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也许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独自创作出这些作品。”

  当时劳森伯格在美国并未得到正面评价,直到1964年,在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斩获一等奖,他的声望才在美国开始飙升。获奖后,劳森伯格投入到与其他艺术家的合作中,包括约翰·凯奇、默斯·坎宁安等。

  6 中国

  劳森伯格首次造访中国是1982年。当年6月11日至7月14日,他带领一只规模不小的队伍来到安徽泾县宣纸厂。他要求造纸厂做了两件之前从未做过的事情:造出一种坚硬到可以自己立起来的纸,以及一种薄到近乎透明的纸。而后,他和团队跑去上海的海报商店买了一些图片,并利用这两种纸创作了一系列作品。结束造纸厂的工作,劳森伯格在中国做了一次旅行,用哈苏相机拍摄了80卷胶卷的照片,回到美国把其中一些照片合成为作品的雏形。

  1985年,劳森伯格在北京、拉萨举办了展览,均以ROCI——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组织——的名义举办。ROCI指1985年至1991年进行的一系列国际性展览项目,这个理念源于劳森伯格1982年的中国之旅。

  劳森伯格与中国还有一个交集:1986年1月6日的《时代周刊》刊载了他设计的“年度人物”邓小平的封面。

  今年6月12日至8月21日,大型展览“劳森伯格在中国”来到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距离首次北京大型个展31年。

  本版撰文/Dionysus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