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上一篇

计算机审查难挡论文造假

2016年07月15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一言为定

  学校管理部门一味依赖计算机查重,计算机通过了,管理部门的工作就算完成了,他们所负的责任就解脱了,却不知破解这一问题对造假者易如反掌。

  如果说论文抄袭、成果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是高校的陈年顽疾,那么,近日媒体揭露出论文造假已形成规模化产业链,这种触目惊心的黑幕,则象征着这一陈年顽疾开始癌变,对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治理学术腐败的努力构成极大的威胁。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为打击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做了多种努力,采取了种种举措。比如教育部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高校已毕业博士硕士论文的抽检力度,如发现论文有抄袭,要撤销已授予的学位;高校规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定稿后普遍要求通过查重软件检测;很多学校对研究生论文外审盲评等也越来越多规定,比如很多学校研究生论文外审一律由研究生院安排,导师和院系概不知情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一系列措施,不可谓不严厉。但是,令人费解的是,这一系列严厉举措之下,论文造假等现象蔓延势头非但没能扼制,还愈演愈烈。

  其实,如果稍熟悉中国高校内情的人都会了解,高校积疴陈疾,核心在于学术行政化,学术评价由行政部门主导,评价标准变形,导致学术尊严被贬损,造成了诸多不利后果。

  比如研究生毕业论文,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论文查重程序固然很严格,但央视记者卧底调查发现,破解这一难题对造假者易如反掌。而学校管理部门一味依赖计算机查重,计算机通过了,管理部门的工作就算完成了,他们所负的责任就解脱了。

  外审、答辩本来都是为提高学位论文学术质量的有效举措,但眼下却经常变得让人哭笑不得。例如,我知道一个故事:某高校一位硕士导师有一年觉得自己指导的一位研究生论文很难达到合格水准,责令学生修改,但学生拿着外审专家的评阅书和他说,“您看,三位外审专家中,有两位外审专家都给我打优秀了。”言下之意,就是导师在有意为难。

  这位老师面对外审专家的意见,无言以对。从评审意见可看出,这两位外审专家根本不熟悉这一研究领域,所写意见不外乎“逻辑清晰,论题集中”一类万能的套话。这些所谓的质量过程管控,貌似越来越严格,但事实上却是让导师把控学生论文质量的责任边缘化了。这样一来,也放任了一些导师的不负责任。他们的态度是,反正有那么多程序,有那么多评审专家、答辩专家,我得过且过得了。

  可以说,目前模式下的“反学术不端”行动,成本巨大,且效果不佳。有些举措,甚至在无形中还损害了学术健康发展。要扼制当下中国高校学术腐败势头,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必须在高校中实行真正的学术自治,让学术的归学术,让导师真正为自己的学生负责,这才能挡住改写论文对付查重系统、雇枪手写论文的沉疴。可以说,学术尊严真正确立之日,才能有效防范学术腐败现象。许多事情的处理,事实上并不需要那么大的成本,不需要那么复杂的计算机程序。

  □王天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新京报插图/许英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