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书评周刊·教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5:书评周刊·教育

反思精英教育 懂得顺从和善于谋生≠优秀

2016年07月1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德雷谢维奇从本科到博士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随后到耶鲁大学任教10年。他不满于美国精英教育的病症,于2008年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决定致力于对美国教育的公共写作和演讲。
《优秀的绵羊》

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

版本:九州出版社 2016年5月
位于美国东北部的Allegheny自由文理学院。

  美国高校注重对知识和传统精英精神的双重培养,被视为是精英教育的一个典范。要申请顶尖的私立大学,单凭SAT高分不够,还必须得依靠丰富的课外活动或志愿服务来增加自身的申请筹码。即便如此,也未必就能被顺利录取。

  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但这些最终被挑中的精英们,在大学里过得怎么样?毕业后都去了哪里?

  前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在他的《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十分悲观地认为,美国的精英教育遭遇失败:在哥伦比亚、耶鲁和普林斯顿等常春藤盟校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毕业生都在从事金融和咨询两大行业。学生的多样性被磨灭了,变成了只懂得顺从和谋生的“绵羊”。他们尽管有一个漂亮的成绩单,大多内心空洞,焦虑不安,缺乏对学习和生活意义的严肃思考。

  他们是优越感爆棚的“小王八”

  德雷谢维奇把精英大学的学生比喻成“优秀的绵羊”,确实很形象。说他们“优秀”,是因为这些学生学习成绩很出色,考试成绩基本上都是A,校内外课外活动项目很棒,学校要求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说他们是“绵羊”,是说他们都很顺服,又从众,在群体里失去了个性。他们为了表面上的优秀谨小慎微,甚至为了保持“优秀的”成绩,不去选那些难度大但是真正有兴趣有水平的课程。

  但是,这群绵羊又高傲自大,而且脱离社会实际,作者轻蔑地称之为“优越感爆棚的小王八”(entitled little shit)。用我们的习惯说法,他们脱离了群众,也就是缺乏“常识性智慧(street smart)”,成为“书呆子”。像曾竞选美国总统的戈尔和克里(笔者在明尼苏达曾现场听过克里的总统竞选演说,对其书呆子气很有感受),分别毕业于哈佛和耶鲁,都无法和选民有良好沟通。小布什是个例外,智商虽然不太高,但还能跟选民打成一片,成功连任。

  “录取制度”改变了他们

  他认为“优秀的绵羊”的问题,原因在于体制,如同我们的高考,就是伺候科举的。精英大学的新生录取体制给出的标准和看重的成绩,决定了学生们在大学前就在家长、教师和学校顾问等多年的打理下,失去了自我。为了上精英大学,就要按照成功上藤校的标准目录表,比如课外活动,社区服务等等,一条一条打钩,整天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静听自己内在的声音,问一问“我是谁?”“我真正需要什么?”这类问题。这些通往成功的目标都是外在设置好的。即使选专业也是奔向经济法律金融管理之类,目标也是华尔街,不管自己是否适合,都是以外在的“成功”来塑造自我。而恰恰是目标本身的设置,也就是方向才更重要。这就是作者所一再强调的,美国在过去一二十年里缺乏优秀的领导者。领导者就是找出方向设置目标的人。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曾在回答他的对手,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的迈克尔·杜卡斯基所说的“无关意识形态,只关系到能力”时这样说:“能力让火车准点行驶,但是不知道驶向何方”。当然,设置目标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稀缺的能力。

  “商业精神”殖民了他们

  德雷谢维奇认为,大学的使命首先就是教学生会思考。笔者很同意作者的这样一个观点,人们都说大学“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常说的“象牙塔”。正是这样的环境,大学生活是在离开家庭之后,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段特殊时期,是人生非常宝贵的发现自我,建造自我的时期。能够与现实世界拉开距离思考问题。这是一个应该思考诸如真理、美德、正义、价值等大问题的时间,可惜美国精英大学极少教学生思考这样的大问题,而都是具体专门的小问题。越发缺乏人文,同时商业精神就越强大。在又一届大学新生即将入学之际,希望那些即将步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认真读读这一章,将会为你们的大学生活如何有意义地度过很有教益。

  美国精英大学的这种被商业精神同化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也是高等教育里的一个令人担忧的军备竞赛造成的问题。雇主的行为和偏好,直接引导着大学生们朝哪个方向努力,他们把时间、资金和精力投资在哪些方面。理解美国就业市场上雇主的招聘行为和偏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美国精英大学为何会培养出“优秀的绵羊”这个问题。美国西北大学商学院的Lauren Rivera教授就对美国律师、投行和咨询公司精英雇主招聘行为进行了研究。

  一个学生即使上了美国超级精英大学,要想进入那些精英公司获得精英职位,就要进一步在课外活动等方面继续竞争。如果你能参加一个世界巡回演出的知名乐队,或者某项技能拿到全国冠军或者奥运奖牌,当然很受雇主青睐。一旦这些学生为让自己有一份求职中容易胜出的简历,在为出色的课外活动和各门功课的完成而努力,则很难具有德雷谢维奇所说的自由,无暇思考自己真正的追求和人生的意义了。在中国,钱理群教授曾经愤然称呼那些大学生们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智商高,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这和“优秀的绵羊”还不完全一样。但是,本质上也符合“优秀的绵羊”。

  哈佛大学杰出的心理学教授史蒂文·平克对德雷谢维奇的观点给予回应时,认为他也不知道如何让学生成为拥有高尚情操的人,大学的使命在于在学生认知上的训练,学生可以清楚地写作和数据推理,以及学习具体的知识,比如地球的历史、人体的工作原理、文化间的差异等等。有知识技能而缺乏自己真正的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公众关怀精神,即所谓的“优秀的绵羊”。华尔街的精英们大概就是这群“优秀的绵羊”中的最明显的代表。

  是精英雇主的推手,在一步步把美国(超级)精英大学的高才生们,以军备竞赛的方式变成了“优秀的绵羊”。从大处说,对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军备竞赛现象,批评大学似乎只是找到了一个替罪羊而已,虽然大学也不能完全辞其咎。 □陈心想

  ■ 观点

  文理学院更关注教育本身

  德雷谢维奇在批判常春藤大学之余,对于“小型人文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也称为自由文理学院)却充分肯定。他在一次访谈中说,“我发现(小型人文学院)课堂上讨论的质量非常之高。这里的学生非常聪明,对学习十分认真,对思维探索非常严肃,比常青藤学校不知好出多少。”他还说,“这种人文学院更关注教育本身,关注思维的训练,关注好奇心的培养。”

  我在美国东北部的一所 “小型人文学院”中讲授中国历史已经十年,也深感这类非常具有美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值得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即便在美国华人中,不少留学美国,受过研究生以上教育的父母对“小型人文学院”也有一定误解,认为这类学校的主旨只是读读小说、学点艺术、“陶冶情操”,似乎在这类学校中占重要地位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只能起到与中国传统文人教育类似的文艺熏陶功能。事实上,这类学院着力的,绝非古典式的感性熏陶,而是对学术研究兴趣、能力和方法的理性和正规培养。这一功能在小型人文学院里是非常突出的。

  我认为,这本书所质疑的是层层选拔和保护下的精英大学生和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揭示外表的精致完美和内心的空洞迷茫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这些问题从教育和社会的关系角度来看的确是值得警醒的。然而,如果我们仍然确认大学本身就具有,而且也必须具有社会所没有的短暂的象牙塔功能,那么,无论学生未来如何发展,如何在人生中调适与自我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严谨的学术训练和保持对知识的持久兴趣可算是大学教育中最为难能可贵的体验。不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社会也应该质疑高等学校:有没有给青年学生提供一个纯粹地、非功利地追求知识和精神愉悦的场所?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以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术兴趣为己任?□伍国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