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上一篇

爱国情感泛滥也会误伤他人

2016年07月20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心理嘀咕

  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仅仅将人群分为“我们”“他们”,就足以引发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偏好来。

  随着非法的南海国际仲裁案引起我国政府的抵制,社会上掀起了一波爱国热潮。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当自己的祖国遭遇到与外国的纷争时,民众爱国情感高涨体现出一个社会众志成城,难以为外力所撼动的凝聚力。

  但是,社会民众自发表达的爱国热情中,掺杂着一些令人不悦的杂音。像捕风捉影指责艺人;或者聚众袭扰肯德基就餐的顾客等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人表达爱国热忱时交织着狭隘、偏执和暴力的色彩。前几年,西安表达反日爱国的人群中,有人将无辜的日系车主砸成重伤;青岛的4S店更是被表达爱国热忱的人群焚毁……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爱国的情感源自与生俱来的天性。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自己所属的群体,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实验证实,仅仅将人群分为“我们”“他们”,就足以引发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偏好来。这在心理学里被称为“内群体偏好”。人们爱国情感的心理学机制就主要源自这种“内群体偏好”。

  但是,“内群体偏好”在心理学里还有另一个名称,“内群体外群体偏误”。这表明只要人群被分为“我们”(内群体)和“他们”(外群体),人们就会自然产生高估内群体、贬低外群体的倾向。说它是“偏误”,也就意味着这种倾向本质上可能“非理性”。换言之,人们偏爱内群体可能并不是基于逻辑和事实,而是出于一种情绪性感受。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人们从高估内群体,贬低外群体的过程中,可以给自己带来积极的情绪感受以及提高自己的自尊感。

  因此,积极的爱国应该有意识地诉诸理性。一个自诩爱国的人,如果不能冷静下来,以理性的方式表达爱国诉求,那么他不经过大脑皮层的爱国情感泛滥,完全可能适得其反,不是帮到自己的国家,而是损害自己的国家,同时又戕害到无辜的他人。

  特别是在全球化、多元化以及互联网普及的现时代,中国与世界无论从商业、经济还是社会、文化上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融。每一起令爱国者们感到愤慨的事件背后,可能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因素。就好比,这次有民众号召抵制肯德基,损害更多的反而是中国的店家、供应商以及投资者。如果一个所谓的“爱国者”不能够意识到应该保护本国同胞经商、就业、就餐的安全,只知道袭扰顾客,甚至打砸本国同胞的汽车、商店,那这样的“爱国者”根本就是犯罪者,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所以,爱国更需要以理服人。我们要在国际社会中令人信服地喊出自己主张和诉求,有理说理,以理服人。而不是拼谁的嗓门大,拼谁更流氓无赖。

  □唐映红(心理学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