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娱情分析】
我们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永远无法说服一个阴谋论者。但是抱歉,无论你有什么理由,一个正常的舆论环境永远不能接受网络暴力对任何人的公开羞辱,更何况是毫无理由地指摘。
7月27日,陈冠希突然在微博上用英文狂飙粗口,并贴了一张林志玲的照片,令人咋舌之余迅速引爆网络。随后,各路媒体陆续向林志玲方求证,林志玲方表示:“完全不认识陈先生,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引来这样的攻击。”
真相未明,但是因为“陈冠希”、“林志玲”和粗口都出现在了标题里,一众网友早已搬好凳子坐等围观一场年度对撕大戏。要是静静等待真相出炉也就罢了,偏偏这群像嗅到了腥味的网民连等都不愿意等,“陈冠希没说完的真相,我们来替他说”。于是,在各种阴谋论、染缸论的裹挟之下,他们直接撸起袖子,加入到了对当事人的舆论挞伐之中。一时间,对陈冠希骂人内幕的揣测,对林志玲的质疑、非议和谩骂甚嚣尘上,而卷起这场舆论暴力的,竟然只是一条没头没尾的微博。
对于娱乐圈动不动就搞出个大新闻的悬念事件,并不让人感到奇怪,最令我想不通的,是网民的反应。真相尚在混沌之中,我们凭什么对一位女性肆意非议甚至言语羞辱?
可悲的是,当经历过韩国歌手U-Nee、台湾女模杨又颖皆因网络暴力不堪重负而自杀这些血淋淋的案例后,还是有那么多人在不明真相之下仍然一口咬定“因为她错了,才会被人骂;既然她不敢回应,就肯定是活该”。这种“骂人者有理,被骂者有鬼”的强盗逻辑不仅让人无语,更让人心寒。
当然,如果你对于林志玲的非议,都是自己的内心戏,那也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但是,当你把自己无理由的诽谤诉诸网络,当无数这样的声音集结到一起,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集体认同、一种具有排他性的网络正义。可是问题来了,正义并不以偏见的多寡为转移,于是,集体意志的狂欢往往伴随的就是对个人理性甚至个人基本权利的践踏。而且你不知道,任何人添上的一句网络暴力,都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你更不会知道,在一个充斥着舆论暴力的网络社会,没有人会是幸存者。
正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网络暴力的可怕不仅在于影响力,更在于其伪饰性。一个普通舆情事件能引爆为网络群体事件,就在于网民总能在这些事件当中找到一个可以蔑视一切的道德制高点。比如说手撕赵薇,是以爱国之名;手撕那个被老虎咬伤的女人,是以规则之名。那这回仅凭陈冠希的一句粗口,若在基本的事实都没弄清楚之前,就在网络审判台上,完成对林志玲的集体手撕,又是为了什么名堂呢?是对娱乐圈规则的捍卫?对社会公德的伸张?还是对言论自由的践行?别自欺欺人了,你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一厢情愿的意淫、窥私和宣泄的恶趣味。
我们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永远无法说服一个阴谋论者。但是抱歉,无论你有什么理由,一个正常的舆论环境永远不能接受网络暴力对任何人的公开羞辱,更何况是毫无理由地指摘。
□庄谐(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