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书评周刊·社科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9:书评周刊·社科

在尘土飞扬的废墟中兢兢业业

2016年07月3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狮子山汉墓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发现于1984年,四千余件兵马俑是墓中的重要陪葬品。
西汉海昏侯墓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文物保存最完好,墓园及主墓结构最完整,出土文物品类数量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图为海昏侯墓发掘现场。
《与废墟为伴》

作者:玛丽莲·约翰逊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年6月

  长久以来,考古学家总是被人所误解与盗墓者区别不大,不过是为公与为私的不同。实则不然,真正的考古学家心怀天下,背负着保护文化遗产、复原历史原貌的艰巨任务。考古圈中流行一句“自嘲”,“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种地的,仔细一问是考古的。”

  于是,《与废墟为伴:真实的考古学家与来自遗迹的诱惑》一书的作者玛丽莲·约翰逊感叹道,考古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进行考古实习,学生们干着比民工还苦还累的体力活,还要交着昂贵的学费才能拥有如此“难得”的考古实习机会。实在是吃得苦中苦,还未必能成为人上人。

  考古与大地

  在“垃圾堆”里溯源穷流

  寻常人见面打招呼问“吃了吗”,考古人则会问“挖啥呢”。那这群苦中作乐的可怜人在挖啥呢?又怎么挖呢?

  在古人的垃圾堆里找“宝藏”是一个考古学家的日常。而且,这种田野考古实践也是极其艰苦而枯燥的。考古发掘百分之七十的时间是在发掘“灰坑”——就是古人的垃圾堆。其余的时间是在挖什么出土器物都没有的夯土基址,只有非常少的时间是在挖墓,且其中大部分是与灰坑区别不大的中小型墓葬。

  考古工作与当地环境也无法割舍,首先要对考古目的地周围的自然人文环境一探究竟,继而要搜集足够的文献资料,探寻本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历史沿革归属状况,从而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清晰分辨地层归属。

  考古工作的主要活动是在挖“探方”。探方,又名“探坑”,一般为方形土坑,方法是在考古遗迹上取样。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考古学家吉尔莫夫妇为玛丽莲·约翰逊示范了挖探方的方法。在探方的四周量好尺寸后,用线绳围绕探方的四点固定围好,用铲子在探方边缘划线,然后开始发掘。不过,考古学作为一门实践科学,技术革新也是日新月异。现在大多数科学发掘时,都会用电子全站仪进行测量,再深入发掘。

  考古发掘的过程一般为三个步骤,首先在目标灰坑或者墓葬中选取地层相对简单的一半,或四分之一进行发掘。发掘时先用铲子平切出一个剖面,之后根据灰坑大小,利用铁锨、耙子或者手铲一寸一寸地挖土。挖出的土块依据大小可以用过滤网筛选出土器物,但实际操作中有时出土器物过小,也需要人工分拣。筛选后,以之前铲平的剖面上显露出的地层为依据,每一地层的出土器物各分装一袋。此后,再将每一个地层的表面刮平,再进行下一地层的发掘,直到剖面底层显露出生土层,即灰坑“见底”之时,宣告发掘工作告一段落。

  发掘出土器物多以碎陶片、瓷片与兽骨为主,有时也会有特殊的发现。玛丽莲在书中专门辟出一个章节感叹新石器时代古人的鬼斧神工,天然的石头被磨制成锋利的石刀和石斧。另外,祭祀坑中时不时会惊现人的头盖骨等,以上这些在田野考古中俗称为“出土小件”,少出但是普遍。

  考古与人

  为人处世 “滴水不漏”

  勤奋的发掘并不是工作的全部。作为一项协作工程,一个考古队员还要学会如何跟领队、民工、当地民众,以及政府官员之间沟通。

  每个考古队的领队大多是这一领域的专家泰斗,具有丰富的考古发掘经验与历史文化背景,故而跟资深考古学家搭讪成了一门必备学问。每一个传奇考古学家都有传奇的工作经历。以美国耄耋之年的亚洲考古专家莎拉·米利奇·尼尔森为例,她是研究亚洲古代考古的世界级专家,身为女性常年为考古活动中的男女平权活动摇旗呐喊。要如何和这样的传奇专家搭讪呢?玛丽莲·约翰逊指出一条明路,搭讪成功的考古学家应该从其工作经历开始聊起。尼尔森的研究对象是远在美国万里之外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她之前甚至从来没有来过红山一次,却对红山文化的一切如数家珍。红山文化的历史特色也就顺理成为搭讪尼尔森的宝典。

  在成功搭讪考古专家、考古队领队之后,一个真正的考古队员还需要跟一同协作发掘的当地民工、高级技工秉持尊重、友好、诚恳好学的态度。一些新进入队的考古队员相对领队和高级技工而言缺乏经验,有时其熟练程度还不及随队时间超过一年的民工。如何处理各层各级各种人群之间的人事关系,并且能在其中如鱼得水,才是一个考古队员获得蜕变、走向成熟的关键。

  与此同时,一个合格的考古队员还要在考古作业的同时完成优质的考古发掘日记和记录。日记需要事无巨细地将一个半天的工作流程客观记录备案。待发掘之后,还有更加繁复庞杂的资料整理工作进一步展开。其整理时长往往比发掘时长要短,但却比发掘工作更有价值。

  1959年,考古学家郭宝钧先生根据1937年自己在河南考古的发掘日记整理出《山彪镇与琉璃阁》的考古报告,其缘由主要在于这批出土文物在1949年被“中研院”带到了台湾。郭先生在报告中事无巨细地呈现出当地历史背景、地理位置、民风民情、探方平剖面图、出土文物平剖面图、细部简图,甚至在可与古史相印证的考古资料处,将古代经典的语句一一列出,可谓考古发掘日记典范之作。

  就算完美地完成了以上种种,考古学家的日子仍不好过。他们要学会从政府与学校寻求考古工作的必备资金,尤其是荒郊野岭的考古工地,还需要构筑简易的考古实验室。如果是城市内的考古工地,考古领队要考虑租房合同与水电气暖。

  总之,考古是个精细活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与各类人群在博弈中获取最小成本与最大收益。玛丽莲在书中特意运用了另一女考古学家阿巴斯水下考古的例子,以示考古工作之精微。我们都知道古代沉船用木容易速朽,一经碰触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阿巴斯指出,“只要没有遭受外界的干扰,海底的淤泥会自动形成一个无氧环境,只要不与空气接触,沉船上的有机物就不会腐烂。”同样,陆上考古的保护技术也是日新月异。有些地方可借助特殊设备将文物连带土层一并取走,放入无氧实验室中再行操作,将文物的损失概率降到最低。

  考古与战争

  坚壁清野以待发掘

  玛丽莲·约翰逊在书中专辟了一个特殊的视角来反思考古学的现代意义——考古学与战争的关系。

  考古发掘的许多遗迹就是战争遗迹。如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乔治·华盛顿指挥的大陆军最大的物资供给中心——“菲什基尔供给站”及其周边的诸多兵营遗迹。也有受战争影响而形成的遗迹,比如中国著名的徐州狮子山楚王汉墓。狮子山汉墓的主人是参与西汉“七国之乱”后,兵败于汉将周亚夫之手的楚王刘戊。墓葬并未开凿完毕便草草下葬,可见战争的深刻影响。

  有时发掘工作就像一场战争。有些考古学家被称为“合同考古学家”,直接受雇于政府土地部门或者土地开发商,在政府的大型工程之下仓促进行抢救性发掘。由于相关部门留给考古队的时间有限,只能加班加点完成工作,甚至不得不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失。对于任何一个考古学家而言,都是难以接受但又无奈忍受的真相。

  玛丽莲·约翰逊本人并不是一名考古学家,但她的这部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几乎展现了严酷考古学工作之种种侧面,将陌生的考古学工作拉入到大众可感知的层面。她对真实考古学家的展现与好莱坞电影中的经典形象印第安纳·琼斯相呼应,琼斯与考古学家们所进行的冒险本质相同,他们都会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勇敢踏遍四方。

  我也曾亲历她在序言最后一段描写的景象:发掘的遗址耗时巨大却空无一物,天边下起瓢泼大雨后,坑洞之中泥泞不堪,使得看不清文物的细节纹饰。忙碌一天后,人基本上成了色盲,傻傻看不清土色的区别,更别提“灰中找灰”等高难度动作,“而我们的英雄们则始终围聚在那里,毕恭毕敬地跪着。”比起按部就班的平淡人生,考古工作是一场持久的考验,考验着每一个考古学家的韧劲、耐心与智慧。

  □冯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