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寻找中国创客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寻找中国创客

林依轮 “娱乐圈隐形富豪”创业卖辣酱

创立食品快消品牌“饭爷”,启动资金来源朋友“给”的100万美元,此前做“快餐+快消”以失败告终

2016年08月0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6月26日,林依轮接受新京报专访,他创立的食品快消品牌“饭爷”正式上线。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 个人简介

  林依轮,中国内地男歌手、演员、主持人,“饭爷”快消食品品牌的创始人。

  1993年,一曲《爱情鸟》飞到了千家万户,也让林依轮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星。之后他涉足主持界,担纲《城市之间》、《天天美食》等节目的主持人。他与美食渊源颇深,先后主持美食节目《林家食铺》、《创食计》。

  2016年,他创立的食品快消品牌“饭爷”正式上线,主打创造健康辣酱。

  46岁的林依轮要创业了。

  与其他明星高调开餐馆、做工作室、搞投资不同,林依轮撸起袖子闷声搞实业:做辣酱。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林依轮还是1993年那个戴着圆边帽唱《爱情鸟》的帅小伙。那时的林依轮,是上世纪90年代最早的一批本土流行偶像。

  殊不知,已过不惑之年的林依轮,早已不再是个唱唱跳跳的男生,岁月的积累已让他蜕变为“娱乐圈的隐形富豪”。一次媒体探访,让大众意外发现了林依轮墙上挂着岳敏君、曾梵志名作的豪宅。

  名利双全,如今,林依轮从很多创业者梦寐以求的终点线上重新出发。

  芳晟股权投资创始人于明芳是最早劝动林依轮出来创业的人。他说,最早打动林依轮的,是三个字:“成就感”。

  “和唱歌获得的成就感是两码事,你做一款放心食品,能改变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将来会刻上你的名字,你的老妈、妻子、俩孩子,都会以你为傲。”于明芳对林依轮说。

  于是,热爱美食、手艺不错的林依轮决定创业了,他把多年在娱乐圈的经历、对生活的思考、对美食的热爱,融进了那瓶售价39元的辣酱中。“价格略贵,但诚意满满。”林依轮笑着说。

  【起因】

  朋友100万美元直接打到账户里

  看到林依轮对食物要求的严苛劲儿,于明芳鼓动林依轮做一款“依轮炸酱”。冯波则没商量就把100万美元直接打到林依轮的账户里。

  冯波商量都没商量,把100万美元直接打到林依轮的账户里,“你必须创业。”

  冯波是林依轮的朋友,在多次尝过林依轮的手艺后,这位联创策源创投基金的创始人认为,他“不做点什么太可惜了”。

  这种话林依轮听过太多,但他之前并没放在心上。

  “我觉得我现在过得挺好,看看艺术品,有自己的演艺事业,想接的工作就接,不想接的工作就不去,这种生活挺自在。”林依轮说。

  确实,创业这条艰苦的路,本不是林依轮必经的。

  作为明星,在这帮商界朋友还在创业的上世纪90年代,林依轮早以一首《爱情鸟》火遍歌坛。

  产品代言、节目主持纷纷上门,赚了的钱投资房产和艺术品,如今让林依轮成了大众眼中“娱乐圈的隐形富豪”。

  在他公开的社交平台上,美食是“主旋律”之一。从在国外吃深海大蟹,到给家人做扁豆焖面,他都晒出来和朋友分享。

  不仅爱吃,还爱做。于明芳就吃过林依轮做的炸酱面,也见过他对“吃”的考究。于明芳是芳晟股权投资的创始人,和林依轮是邻居。

  有一次,于明芳在家吃炸酱面时,让林依轮赶上了,吃了两口后林依轮皱眉问他:“你家这酱是剩的吗?”半小时上桌的炸酱令林依轮无法忍受,他亲自端着酱进厨房又炒了40分钟,大家吃得干干净净。临走时林依轮嘱咐于明芳:“炸酱面这酱,至少得炒一个小时才能好吃。”

  对食物要求的严苛劲儿,致使于明芳鼓动林依轮做一款“依轮炸酱”。见他不动心,于明芳开始和他讲做实业的成就感。

  “和你唱歌获得的成就感是两码事,现在人们都担心食品安全,你做一款放心食品,能改变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将来会刻上你的名字,你的老妈、妻子、俩孩子,都会以你为傲。”俩人这一聊一宿。

  “成就感”三个字戳中了林依轮的兴奋点。“我做牛仔裤广告,人家上市了。后来我做什么,人家都上市了。”总有一种“给别人做嫁衣裳的感觉”。林依轮说。

  冯波那100万美元,在于明芳看来,是把林依轮往创业的路上推了一把,“逼着他往那走。”“朋友的钱打过来了,要求强烈,那就开始规划呗。”林依轮语气轻松。

  【起步】

  在传统和效率的矛盾中挣扎过

  制作时间长,代工厂为林依轮的高人工成本着急,建议改进工艺。林依轮认为,传统和科技可以并存。

  林依轮没做“依轮炸酱”,但他的确想做一款“酱”,“只要那么一小勺,就能让平凡的食物好吃起来。”林依轮说。

  早年在广州闯荡时,林依轮遇过这么一碗酱。当时他赚钱不多,舍不得在吃上多花钱。一位老伯见他拮据,教他炒了一碗酱。豆豉、辣椒、洋葱和蒜,把这些便宜、简单的食材,用小火在锅里炒上2个小时,香味四溢,就着一碗白饭吃足够。

  “人们总说生活乏味,那是因为你缺乏仪式感。”他解释,不是吃的东西有多贵,流程多复杂,地方多高级,而是尊重食材本味、不乱添加的制作传统。

  2012年他在台湾走访酱油生产厂家的经历至今让他印象深刻。“他们的酱油仍采用晾晒的方式进行酿制,仍坚持4个月的酿制时间。这原本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但现在,我们的酱油通过调制,把这个时间缩短到21天。那个味道绝对不一样。”林依轮想把这种传统重新找回来,“我做辣酱,还是用大锅炒制,我不会用电炉做,这就是传统”。

  “饭爷”创立之初,辣酱还没有自己的生产线,只能找代工。

  由于食材成本高,制作时间需要两到三天,代工厂一直为他们的高人工成本着急,对方负责人找他讨论生产效率,希望他能改改工艺。林依轮对此否决,对方觉得他不相信科学,“我把制作时间缩短到半天,你就用你那三天的,和我这半天的盲测,看是不是一样。”测了5次,都没逃过林依轮的舌头。

  但产品需要产量,怎么调和传统和效率?林依轮认为,尊重传统不是否认科技,“比如以前看油温,都是用手感受或者看颜色,现在用电枪一打就知道多少度了。产量的问题,可以用多铺生产线的方式解决。”

  【弯路】

  卖过快餐,“困”在标准化上

  兴趣和商业是两码事,卖辣酱前林依轮做“快餐+快消”,最后标准化问题很快导致团队精力内耗。

  从做食物分享给亲友,到卖食物给大众,林依轮也面临兴趣和商业两者的调和。

  他不愿意被商业绑架,林依轮说:“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我不迎合市场,我还是要用好的食材,用代表我生活方式和品质的东西做食物。”

  于是,林依轮的辣酱,一瓶卖39元,比老干妈高出近4倍。

  定价前,林依轮也和卖辣酱的同行聊过,别人不敢给他们的酱定这么高的价,担心食材成本控制不好,一涨价,消费者不接受。

  林依轮给他们讲目标受众和消费升级,“我们的辣酱是卖给对美食和口味拒绝‘乏味’的人,他们重视细节,追求品质和干净、利落的生活方式。”至于大家买不买单,林依轮选择把它交给市场。

  不过,林依轮认为:“就和做一张唱片一样,你觉得你的唱片是全世界最好的唱片,可是你出去,大众不买单,你会受到伤害,但这种伤害,不会影响到你要唱好歌、做好唱片的看法。”

  商业考验林依轮的不仅是和市场的博弈,还有他对创业方向的把控。把辣酱做主打产品之前,林依轮也走过一段弯路。

  创业之初,“饭爷”卖过一段时间快餐,受众也是林依轮看好的白领市场。

  他专门配置了中央厨房,把他做饭的调配料和制作方法,通过向厨师“授艺”的方式,进行标准化生产。这种方法似乎是“林式美食”传递给大众的最直接的方式。

  “饿了么”的张旭豪与林依轮合作,帮他卖快餐,辣酱当时只是快餐的赠品。“我的想法是快餐+快消,吃快餐送辣酱,觉得酱好吃,自然会买。”林依轮说。

  销售一段时间后,标准化问题很快导致团队精力内耗。

  他发现,即便手把手地教,不同人做出来的味道也不一样。他和团队每天还要为“什么饭配什么酱”而纠结。

  冯波找到林依轮,给他算了一笔账:白领外卖生意,就算开店把北京铺完,也是个小生意,向外地扩张,保持标准化是最大的难题。辣酱才是可标准化生产的产品,有400个亿的市场,老干妈占40亿,剩下的品牌加起来三四十亿。“300多亿的市场你不去抢,做北京的白领快餐的市场干什么?你是要做小作坊,还是要做大企业?”冯波说。

  林依轮承认当初他把事情想得太过美好,“刚开始还是按照兴趣来做了,后来发现,快餐、快消不是一码事,深思熟虑之后,下决心主做辣酱。”

  【历程】

  “我是用二十多年的声誉在创业”

  网上流传,林依轮靠做得一手好饭,吸引了很多商界精英、艺术名流,林依轮说“我们都热爱生活”。

  从林依轮的创业历程上看,他的“饭爷”似乎有着天然的优越性,即不缺钱,也不缺商界资源。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林依轮靠做得一手好饭,吸引了很多商界精英、艺术名流。

  林依轮把这种说法看做“传说”,“谁也不会说因为你做饭做得好,就聚到你身边来。那些都是我的朋友,最大的共同点是我们都热爱生活,也算物以类聚。”

  他把传播这种说法的人称作“外面的朋友”,一传十十传百,在互联网上开始发酵,“我从来没去主动给谁做饭,除非吃到朋友家的饭实在不好吃。”说完,林依轮笑了起来。

  “为什么我家里会有很多的饭局,因为我喜欢听他们说话,不管是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还是人文的,我都愿意去听。”

  林依轮说,在演艺圈里,他属于不太爱在圈子里活动的人士。他很早就发现,从外地演出回到北京,聚在一起的朋友,很多都不是演艺圈的。

  “有时候,圈子里的人视线比较集中,感觉除了这件事之外,大家不知道该干什么。”林依轮说,反而在和其他领域的人聊天时,他的脑洞会开得比较大。“所以我会愿意跟他们学习。”创业中的很多经验,林依轮觉得都是他和一些投资人、行内人碰撞出来的。

  但对于资本,他又显示出“爷”一般的霸气,不太在意,但必须为之负责。

  “我是因为资本的介入才去创业的,所以可能不太care钱。”林依轮回忆,“饭爷”这个品牌,从2014年底创立公司后,就开始筹备,直到2016年5月,产品才正式上线“在这之前,我没做任何宣传。”

  中间阶段,林依轮一直面临着合作伙伴的催促。“你怎么还不开始宣传啊?你是企业的主导者,你的IP又这么好,你怎么还不开始为产品代言啊?”他突然拔高声音:“我得让公司的同事先去跑,不能说上来就是不锻炼团队,上来就靠自己品牌名气去卖产品。”

  他隐身“饭爷”背后近两年,忙着办理各种证照,储备每个部门的人才,到四川寻找最好的辣椒,和加工厂谈生产工艺,铺设电商销售渠道。

  “别人可能是一穷二白,一脑门子说我就是想做一件事。可我不是,我是用我二十几年的声誉在做这件事,谁给这个企业、品牌和产品背书?是我啊。”林依轮说。

  直到上线两个月后,“饭爷”的销量破千万,林依轮才有一种被大众接受后的轻松。

  而对于投资人给予的建议,他负责吸收和执行。他承认一开始创业时,确实存在任性,“所以才有了快餐那次战略上的弯路,不过很多消费者和业界的口碑积攒,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重新回顾两年的创业经历,林依轮觉得一切都是他这些年“厚积薄发”的结果。

  在自己的网络美食节目“创食计”中,林依轮低头做饭,除了介绍食材和制作流程,很少说话。“明星林依轮”的身份正在默默消失。“创业者林依轮”的形象渐渐弥散在大众眼前。

  ■ 投资

  投资房产和艺术品是“赶上了”

  虽然林依轮是创业圈里的新兵,但之前的一些投资行为,让人们觉得他并不缺乏商业嗅觉。林依轮早年间投资房地产和艺术品的成功,被网友们称作“娱乐圈中的隐形富豪”。

  对此,林依轮坐直了身子开始解释。

  挣了演出费就找人买画

  他年轻时投资房产,是他和爱人西华想要个真正属于他们的家时,赶上了房市的好时光,投资艺术品更像无心插柳。

  “刚买房时,我还跟她急了,我刚赚的钱,你怎么一下就买房了。”那时,两人还住在亚运村租来的公寓里,一个月2万多。西华一句“你是不是想要个很好的家”最后打动了他。

  搬进新房后,把东西往里一放,在厨房里做自己喜欢吃的食物,“那种感觉特别好。”林依轮说,艺人是一个常年漂在外面演出的人群,有了家后,他一完成工作,就想赶紧回家。

  有了钱,小房子换成了大房子,“空房子里总得有点属于自己气质的东西。”林依轮开始买艺术品。

  “艺术家的心气儿不在于‘作品值多少钱’,那时候是,‘你要看不懂我的作品你就不要买我的东西’。”混迹演艺圈的林依轮,能大聊张国荣和梅艳芳,可说起毕加索和卢西安·弗洛伊德,便露了怯,“弗洛伊德不是一哲学家吗?他也会画画?”

  为了能看懂绘画作品,他花时间啃西方艺术史,“刚开始也看不懂,慢慢就看进去了。”看得多了,更感兴趣,能对一幅画所表达的思想有自己的判断。

  遇到喜欢的作品,林依轮就买回家,“那时不需要很多钱,挣了演出费,就找人家买画,‘你看我就这么多,都给你了’,人家愿意,我拿画回家。”当年结识的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创作者,如今成了最当红的艺术家。林依轮摆放在家里的作品,也成了现在颇具收藏价值的大师真迹。

  不懂商业模式被骂两三小时

  但林依轮不认为这种投资行为和创业时的商业嗅觉有共通性,“那是一种个人喜好,创业对我来说,是从头开始的学问。”林依轮当年琢磨艺术品的劲头,和现在创业的拼劲儿颇为相似,“创业前,哪懂得什么融资、产品、企业管理”。

  创业后,冯波天天给他讲商业模式,“一开始听得也是头大,满头雾水,听不懂时,他还给我画图。”林依轮说,有时候还在忙演艺工作,冯波会突然把他叫到家里交流想法,“一旦我说错什么,他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一骂两三个小时。”

  听到关键处,林依轮只好打断,“你等会,你刚说什么来着,我记一下。”于明芳描述林依轮认真听讲的样子“像个小学生”,“我给他讲实业,讲产品的销存比,他不做声,就那么听着,回去会立刻转化为执行力,消化的东西最终都体现在了销售数据上。”

  为了系统充电,他报考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面试时,几位教授从产品市场、品类升级问到竞争对手、企业前景,林依轮倒也可以从容对答。

  真正上课,听金融EMBA课程时,他又变成了小学生脸,“一坐那脑袋‘嗡’就胀起来了,各种数据向你砸来,别人打瞌睡,我可不敢,眼睛瞪得大大的,就怕漏了什么。”

  面对不懂的问题,林依轮的解决方式只有一个字,“问,只要你肯去听,听不懂肯问,这些信息,慢慢就会被吸收。”

  1

  我觉得我现在过得挺好,看看艺术品,有自己的演艺事业,想接的工作就接,不想接的工作就不去,这种生活挺自在。

  2

  以前看油温,都是用手感受或者看颜色,现在用电枪一打就知道多少度了。产量的问题,可以用多铺生产线的方式解决。

  3

  刚开始还是按照兴趣来做了,后来发现,快餐、快消不是一码事,深思熟虑之后,下决心主做辣酱。

  4

  别人可能是一穷二白,一脑门子说我就是想做一件事。可我不是,我是用我二十几年的声誉在做这件事,谁给这个企业、品牌和产品背书?是我啊。——林依轮

  B06-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珍妮 实习生 刘建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