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在平庸的时代,想象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2016年08月0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归来的隐士:索尔仁尼琴
《红书》

作者:荣格/C.G.Jung

版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年7月
吉尔贝托·弗雷雷(1900-1987),巴西社会学家,代表作《华屋与棚户》
我们为什么难以接受自己的平庸?
高更《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扫一扫关注书评君

  在早晚高峰人满为患的地铁上,在人声鼎沸川流不息的十字街口,在不甚如意却无力改变的生活里,我们会忍不住质问自己:为什么无法接受眼下这让人不满的生活?但,人们常常在自我反思无果后,彻底坠入日常生活,拒绝批判性的严肃思考,不对意义和价值抱有兴趣。这是我们大多数人被迫选择的生存状态。我们渐渐变成了“平庸的大多数”,不再想象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一贯坚持“阅读需要主张”的书评君,在湍急的时代洪流中,纵然一切速朽,我们固执地拥抱永恒。我们始终关怀人的精神成长、思索历程和生存焦虑。尝试在阅读中,带领读者去构建“想象另一种生活”的神圣王国。

  温故

  归来的隐士:索尔仁尼琴

  2008年8月3日,著名俄罗斯作家、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去世。去世后,他被俄罗斯人民尊为“俄罗斯的良心”。然而,这位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对苏联、俄罗斯国情有着深刻批判与理解的伟大作家,为什么没成为苏联解体前的精神引路人?

  书评君为大家推送了《“伟大的作家妄谈政治,结果必然碰壁”|纪念索尔仁尼琴》。这是一篇来自著名学者、俄语翻译家蓝英年先生的旧文,题目有所改动。这篇文章概述了索尔仁尼琴的两条生命线索——充满苦难和赞誉的文学生命和颇不合时宜的政治生涯。在死亡边缘挣扎过、蹲过各种劳改营、从最知名跌落到最危险境地依然不停止写作的索尔仁尼琴,却在1974年被苏联当局褫夺了公民权,并被驱逐出境,在美国蛰居了近二十年。苏联人在世纪末变成了迷茫的一代,索尔仁尼琴被寄托了精神引路人的角色,俄罗斯人民热情呼唤他的回归。隐居二十年的他回归故土,急于参政又提不出切合国内实情的纲领,人们逐渐对他失去耐心与信任。纵然是文坛巨匠,却终究不是政治家,“伟大的作家妄谈政治,其结果必然碰壁”。

  书事

  红书:20世纪最神秘最私密的书籍

  人人都会做梦,且都想要了解自己的梦。梦里常隐藏着我们最原始的欲望与隐秘的心思。心理学大师古斯塔夫·荣格不仅记得自己的每一个梦,还把它们画了下来,配以文字描述,并对其进行了剖析,这就是《红书》。这本书创作于1914年到1930年间,原是荣格的私人手稿,一共七章,配有大量关于梦境的彩色手绘插图。荣格生前一直拒绝出版,在他逝世五十年后,这本记录了荣格的梦境、灵魔和精神追寻历程的“天书”,费尽艰难才得以出版,并成为了畅销书。书评君推送了《<红书>,20世纪最神秘最私密的书籍》,来解密这本心理学大师的分析心理学专著。

  如果说弗洛伊德如同一位心理研究师,用理性对各种各样的梦境进行精神分析,那么荣格更像是具有诗心的心理医生,用分散的顺势疗法化解梦在人们心中带来的困惑。这样的《红书》,您不妨一读。

  要这样,你才能读懂巴西

  北京时间8月6日早上七点整,巴西里约奥运会就要开幕了。在临近开幕式的半个月内,诸多关于里约奥运治安混乱、工期拖延、病毒肆虐的报道铺天盖地。圣火尚未点燃,“史上最乱”奥运会的帽子早早扣在了里约的头上。而对于巴西,我们还能知道些什么?书评君开出巴西的主题书单——《要这样,你才能读懂巴西》。这个来自专业学者的书单,有你想要的、关于巴西文学、历史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

  热点

  最乱奥运?我们对巴西可能一无所知

  奥运临近,到处都充斥着有关巴西的信息。一方面,是各种吐槽“史上最糟奥运”的负面新闻,从一拖再拖的场馆到人人自危的治安,用添油加醋的事实配上煽风点火的评论,巴西散漫而又危险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是众多熟悉巴西的人在努力为东道主正名,毕竟无论站在文化风景还是美食美女的角度来说,凡是在里约生活过的人,都很难不爱上这座城市。

  近几十年来巴西国际形象的缩影,一方面有人幻想着在桑巴王国的狂欢节上醉生梦死,也有人因为其社会与治安问题惴惴不安;有人羡慕巴西宽容、热情、拥有多元文化,也有人鄙视它随性、混乱、缺乏规则意识。里约奥运把这些年关于巴西的争论推向最高潮。

  但是,在标签化的批判与赞美背后,隐藏的却是巴西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与民族性格。面对纷繁的争论,书评君试图寻找一条抵达历史语境、政治场域、社会文化场的多面向的巴西,以《最乱奥运?我们对巴西可能一无所知》一文,一窥其中奥秘。

  观察

  我们为什么难以接受自己的平庸?

  我们为什么难以接受自己的平庸?这是多少人终其一生,苦苦思索的问题。我们在持续一生的思考中,逐渐变成这个世界中最普通的一分子。

  平庸的社会根源是不再想象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在生活的不断损耗中,变得以现实为自己行为和思考的上限,丧失自由思考与创造力,不再想象和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最终自动放弃生命中的其他可能性。而平庸的教育症结在于,我们的教材里写满了成功者的宣言和对英雄主义教条式的赞美,在学习他们的事迹时,世界观尚且模糊的我们早已建构出一个近乎真实的想象:未来自己也会通过智慧与努力,书写自己的传奇故事。

  坦然接受生命的不完美,直面个人无法左右的得失,学会理解失败的价值,远远比学习如何成功重要得多。

  人物

  阿城:很多知识并不在书上

  我们熟知的阿城是写出《棋王》《树王》《孩子王》的那位文字风格行云流水的小说家。王德威评价阿城是“80年代初重新将大陆文学导向抒情境界的作者之一”,是“世俗的抒情手工艺人”。除了小说家这一身份之外,阿城更是一位通才,他坚信很多知识不在书上。无论是青铜器,还是唱片;无论是古代造纸工艺,还是《哈姆雷特》;无论是巴黎建筑,还是修家具、重装汽车、创字库、做电影编剧。阿城都在不断突破以文学见长的小说家的身份。他始终相信,真理并非“愈辩愈明”,既然是真理,又何需辩驳?因为真理面对的,常常也是真理。“不必辩论我讲的是不是真理,无非你们再讲你们的‘可能’就是了”。他自己就常用三五种可能来看世界,包括看待他自己。本周书评君推出了阿城撰写的《很多知识并不在书上》和王德威的《阿城:世俗的抒情手工艺人》,让读者们感受他小说家之外的博学与通才。

  回声

  在抑郁症的夜海航行

  请不要告诉我“坚强些”│听读者说

  谈到抑郁症,许多人以为所谓的抑郁只是“想太多”。然而,抑郁症患者们每一天都几乎用尽全身力气,像西西弗斯一样推石上山。只是,他们大多做不了英雄。随着抑郁症群体的不断扩大和年轻化,这种病症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损害力和杀伤力。

  书评君在微信中推出了三篇关于抑郁症的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对抑郁症进行了深度剖析,包括《我们对于抑郁症几乎一无所知》、对抑郁症者张进的专访《“是生命能量的流失,是你觉得没有存在的价值”》,以及与心理医生宫学萍的对谈《没有人是无坚不摧的》。这些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回应与讨论,既有饱受精神与肉体折磨的抑郁症患者,又有亲历抑郁症的旁观者,既有感性的共鸣,又有理性的审视。

  □新媒体观察 康春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