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经济新闻·金融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经济新闻·金融

9亿票据“跑单” 广发银行紧急追收

广发银行称系外部同业不规范行为导致;年内票据风险事件涉资超百亿,专家建议推行电子票据

2016年08月10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近日银行票据市场再现黑天鹅事件,广发银行被曝9亿元票据被掉包流入股市。昨日,广发银行回复新京报称,事件是由于外部同业在票据交易中的不规范行为所导致,广发银行发现风险情况后第一时间启动紧急追收机制,全方位抓紧清收,目前已回收大部分款项。

  分析认为,票据流通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票据中介则增加了票据市场的风险。目前,监管层已经加强了对票据业务的监管,银行也开始整顿票据业务。银行业内人士和专家均表示,应推广电子票据,从而规避纸质票据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同时加强对系统和人员的管理。

  1 【事件】

  广发银行9亿票据被掉包入股市?

  被曝9亿元票据被掉包流入股市,广发银行回应称“不掌握情况。”目前广发银行启动了紧急追收机制,已回收大部分款项。

  据媒体报道,广发银行此次票据风险事件共涉及98张票据,涉及金额约9.3亿元。票据交易时间为2015年8月18日至10月19日,涉事银行分别为广发银行佛山分行与中原银行信阳分行。在此次票据黑天鹅事件中,晋商银行、廊坊银行、库车国民村镇银行、通化农商行等多家银行亦在该交易中充当了“过桥银行”的角色。

  按照票据流通过程,在起息日广发银行佛山分行从光大银行取得票据,经过几家“过桥银行”将资金送到光大银行。返售到期,票据由晋商银行买断托收,经过几家“过桥银行”,最终将资金经过廊坊银行,划付给中原银行信阳分行。但廊坊银行收到款项后,并未划付中原银行信阳分行,最终导致广发银行佛山分行该笔票据业务回购逾期。

  昨日,广发银行回复新京报记者称,事件是由于外部同业在票据交易中的不规范行为所导致,广发银行发现风险情况后第一时间启动紧急追收机制,全方位抓紧清收,目前已回收大部分款项。并且将采取法律行动,主张正当权益。

  据报道,被“跑单”的广发银行资金被票据中介挪用流入股市,最终因资金链断裂演化成为风险事件。

  对此,广发银行昨日回复称,“是否流入股市这块,我们不掌握情况。”

  广发银行表示,截至昨日,在该票据风险事件中,广发银行佛山分行已经收回5.2亿元的现金,剩余约4亿元的资金仍在积极回收中。

  2 【追问】

  “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

  专家认为,票据流通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票据中介的风险也无法忽视。

  那么,票据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介绍,银行票据是基于某种贸易的需要,充当结算工具的功能。“和现金一样,在流通过程中可能出现风险,可能会被遗失,还有可能在某个流通环节被‘监守自盗’,”曾刚说,票据流通中有签票、承兑、贴现等多个环节,涉及多个不同的机构。

  “票据流通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但不同环节的风险,责任主体也相应不同,”曾刚认为,纸质票据的风险问题一直存在,并非最近才有。

  据媒体报道,广发银行与中原银行之间的该单票据交易由一家名为丰联金融的票据中介进行撮合,而广发银行此次票据风险事件中的多家“过桥行”也为该票据中介找来的通道。

  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解释,票据中介牵涉到费用问题,会增加银行成本,再加上银行为规避票据经营中的风险,有银行严禁与票据中介合作。“但是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按照票据中介的正常功能,票据中介可以撮合一些业务的形成。”

  曾刚认为,票据中介是为解决票据市场中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无法完成交易的情况而出现,尤其帮助一些小型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提供企业信息。但他同时表示,票据中介风险也无法忽视。

  “不排除有票据中介偏离了票据工具本身的功能,使用票据拿到股市上炒一把再还回去的可能,”曾刚表示,目前对票据中介游离在国家的监管范围之外,业务规模、运作方式等也无法规范,这样增加了票据市场的风险。

  银行内部人士也表示,票据中介熟悉市场各个环节,能够把票据经营中非法、不规范的票据链条打通。

  曾刚认为,政府在对票据市场的监管上,未来会对票据中介行业做一定规范。“可以通过发放牌照,设置行业准入门槛和服务范围,把不合格的中介挡在门槛之外,降低风险,”他表示,未来也可以通过建立票据交易所,降低市场对票据中介的依赖。

  3 【行业】

  今年以来爆出百亿票据风险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爆出票据风险事件,涉及资金累计超过百亿元。部分银行已经开始整顿票据业务。

  广发银行的票据黑天鹅事件并非孤例,近一年票据风险事件频发。

  今年年初,农业银行北京分行爆出39亿票据诈骗案,两名员工涉嫌挪用交易款项进股市。一周后,中信银行兰州分行爆出发生票据无法兑付风险事件,涉及风险资金金额约10亿元。4月初,刚上市不久的天津银行在港交所公告称,上海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一起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为7.86亿元人民币。4月7日,银监会下发通知称,一起不法分子冒用龙江银行名义办理商业承兑汇票贴现、转贴现,该假票案已知涉及商业承兑汇票9张,金额合计6亿元。7月7日,宁波银行爆出32亿元涉嫌违规票据业务。广发银行的票据风险事件成为近期第六起票据黑天鹅事件。

  上述票据风险事件中,累计金额超过百亿元。同时,从银监会公开发布的处罚公告来看,截至今年5月底,票据违规处罚有237条,占比为23%。其中大部分违规原因是票据业务无真实贸易背景。

  “主要因为票据业务短期发展过快,但是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控手段并没有跟上发展步伐,导致票据中介盛行、违规操作频发。”曾刚这样评价近期频发的票据风险事件。

  上述银行业内人士则表示,实际上,票据圈内人都清楚发生的风险事件可以说都是因为票据中介主导或参与了其中某些环节引起的,目的有的是为了给企业变相融资,有的则一开始就是为了空壳套利。该人士表示,从去年下半年起,各家银行就开始整顿票据业务,包括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同业客户准入门槛提高、严查票据中介代理、停办部分高风险业务等。“接下来,也许还会有一些存量的票据风险事件会暴露,但总体数量不会太多,风险总体可控。”

  4 【监管】

  央行银监会加强票据市场监管

  央行、银监会发文加强票据市场监管,银监会和各地银监局也对票据违规进行相应处罚。数据显示,票据业务交易量已现下滑。

  银行票据风险事件也早已引起监管层的警觉。监管部门加强了对票据业务监管,先后出台了多条文件。

  根据2015年年底银监会发布的文件《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显示,按照2015年现场检查计划,各银监局分别对辖内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2015年上半年票据业务进行了现场检查。在此次专项检查中,银监会检查发现,票据违规业务涉及“七宗罪”,并提出了四项监管要求。

  2016年4月,央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票据业务监管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对票据中介的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并对非法票据中介活动进行治理。《通知》明确,银行应于6月30日前全系统开展票据业务风险排查,并在7月15日前将风险自查情况同时报送央行和银监会。

  除了文件,银监会也从6月底开始“下手”处罚票据违规现象。据监管部门公示信息显示,恒丰银行杭州富阳支行、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和浙商银行因办理虚假票据业务分别被罚款40万元、20万元和85万元,而工行岳阳分行也因违规办理票据业务被罚20万元。此外,今年以来,天津银监局、吉林银监局等都对辖内银行的违规票据业务开出了罚单。

  从数据上看,票据业务近期已经受到影响。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全国共发生票据业务0.74亿笔,金额46.16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4.98%和27.75%。

  央行最新报告显示,上半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9.4万亿元,同比下降16.7%;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9.8万亿元,同比下降9.2%。6月末,承兑余额较年初下降6102亿元。从行业结构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从企业结构看,由中小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约占三分之二。

  ■ 延伸

  电子票据是未来之路?

  票据风险事件频发,票据业务何去何从?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虽然票据风险事件频发,但票据是基于市场需求而出现,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票据业务适应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票据的风险相对信贷风险要低很多,银行会继续发展票据业务。”

  “纸质票据交易的特点决定了其天然有风险,不能完全屏蔽掉,我们要推行电子票据,托管清楚,降低操作风险,”曾刚认为,可以通过发展电子票据业务降低纸质票据固有的人为道德风险,“可以依托央行的电子化票据,通过票据交易所等降低风险。”

  实际上,相关部门正在推进电子票据工作。

  今年3月,部分银行和财务公司收到央行支付结算司发布的《关于就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开展书面调研的函》,内容涉及电票管理办法、改进电票系统(ECDS)等问题,还涉及是否应采取强制措施来推广电票的应用。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曾公开表示,央行正在抓紧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建设电子票据交易系统,将有利于提高票据市场交易效率,降低票据市场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

  有媒体报道称,7月初,票据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召集农行、招行、平安、民生、中信银行在内的8到9家主要商业银行在上海召开有关交易中心上线运行的通气会。会上,交易所要求各家银行系统接口要尽快实现同步,确保票据交易所在11月正式上线运行。

  但上述银行内部人士认为,电子票据系统也并非万能,目前也有一些诈骗案例出现。“对银行票据风险的管控,关键在于银行自己对风险的把控,”该人士直言,任何操作系统只是业务工作的工具,如果工作流程和人员管理出现纰漏,票据风险事件仍然会发生。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