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书评周刊·主题

在中国,我们这样怀念加缪的信念(1)

2016年08月1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1955年1月,加缪在出版公司办公室的阳台上抽烟。.

  对于很多中国读者而言,加缪的名字可能并不如萨特那样响亮。事实上,加缪的中国之旅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间,它是缓慢的,甚至是迟滞的。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随着萨特的存在主义译介到中国,加缪的名字始被提及;到50、60年代《局外人》在内部出版,影响甚微;再到80年代被中国的译者、学者陆续翻译和研究,终于引发热潮。加缪思想中的荒诞、正义、反抗,以其深邃的内涵和发人深省的姿态真正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其文字的流畅、澄澈和典雅,更让加缪在一时间成为众多中国年轻人捧读的对象。

  表面上看,加缪的作品中似乎并不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反与正、流放与王国、荒诞与理性、生与死、堕落与拯救、阳光与阴影……他的思想经常游走于二元对立之上,让读者感觉时而身处荒野,与孤独作伴;时而坐在阳光之下,听着大海的浪涛声。那堪称凛冽的激情、义无反顾的抗争、近乎冷漠的旁观、和对生活与爱的眷恋,使得他的作品在跨越国界之后,依旧经久不衰。

  文学加缪

  他是冷峻的热情,是克制的审慎

  在法语翻译家袁筱一看来,加缪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从具体的人到抽象的人,还是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这是文学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第一条路径或许不无危险,第二条路径同样充满危险,因为很可能失之于虚无。但是走了第二条路径的加缪并没有坠入虚无,这是他的伟大所在”。

  “平静地接受这个荒诞的世界,而不是自欺欺人地用语言来缔造一个华丽的世界,就是人最可彰显的价值,它包含勇气、真实和理性。”袁筱一认为,加缪的一生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

  1976年,33岁的郭宏安第一次接触到加缪。

  身为新华通讯社任外部翻译的他,当时正在瑞士日内瓦大学进修法语。当他从书架上取下加缪的那本《鼠疫》时,他与加缪之间的缘分悄然而至。或许是与写《鼠疫》的加缪同龄,或许是对于法国文学的天然热忱,郭宏安被这本书中的场景深深震撼。“法国知识分子一向比较左,加缪在当时那种氛围里却显得那么冷静、清醒,他反对当时的苏联,也反对美国,他始终和弱势群体站在一起。他的文字清晰、冷静,同时又非常高雅,而他出身却是赤贫,完全靠勤工俭学掌握了法国的语言和文化。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作家很不简单,非常有预见性,后来证明他对苏联的一些预见是对的。”

  33岁的郭宏安并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在日后成为加缪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中译者。

  毫无疑问的是,郭宏安译笔之下的加缪,有着和加缪本人一样的冷峻的热情、克制的审慎。这些译本影响了一大批中国读者,并带领其中的一些真正进入加缪的研究。袁筱一就是其中的一位。目前已经是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的袁筱一,回忆起当初读到郭宏安的译本时说:“私下里本来就很喜欢郭宏安老师的译笔,也觉得郭老师和加缪在气质上有相通之处。”更有读者说:“郭宏安翻译下的加缪,才是我喜欢的那个加缪。”

  1978年,郭宏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系攻读研究生,从新闻转向文学,研究的领域是波德莱尔。从1980年才开始转向加缪的翻译和研究。他的目的很单纯,“把加缪翻译出来,让中国读者看看加缪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家”。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这一段,正是郭宏安翻译的《局外人》的开篇。用词之简单,断句之利落,感情之克制,使得它深深印刻在了几代读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在郭宏安看来,一个出身贫穷的加缪,并不觉贫穷之丑恶。一边享受贫穷,一边写下这些震撼世人的文字。再观其出身,就知道他能够用这样古典、清澈、简约的文字写出伟大和豪放,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恰恰是加缪对于人和世界的冷静和悲观,其文字之精炼和干净,深深吸引了郭宏安。经过他的努力和钻研,加缪笔下的人物重新在中国复活。他也因此而在2012年获得傅雷翻译出版奖。在颁奖仪式上,年近70的郭宏安用法语进行了真诚的致辞:“感谢评委会授予我傅雷翻译奖,我想这应该得力于加缪的著作,得力于评委会的工作,当然也得力于我自己的工作,虽然我的工作与加缪不可比拟。”那一年,距离他第一次与加缪“结缘”,已经过去三十余年。

  1981年,刚刚转向加缪研究的郭宏安,在柳鸣九主编的《萨特研究》中,撰文介绍和分析加缪的作品和思想。在这篇名为《与萨特有关的两位作家介绍——阿尔贝·加缪》一文中,郭宏安写道:“加缪是一代青年的精神导师……他以西绪福斯下山那样沉重而均匀的步伐朝着荒诞走去,他知道恶不能根除,但惟其如此,才更应该为捍卫人的尊严和幸福而斗争。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他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认识多半基于当时苏联的实践,而当时苏联的经验并不能被认为是完全成功的。因此,以反对马列主义,反对苏联的名义将加缪一笔抹倒,打入反动派的营垒中去,是不公正的。” 在那个尚未褪去历史重担的时代,这一评价相当中肯。

  《加缪手记(全三卷)》 [法]阿尔贝·加缪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2016年7月

  加缪手记共三卷,加缪在其中记录了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写作构思。第一卷包含加缪1935年5月到1942年2月之间的手记,是了解加缪其人及其思想的重要记录,是理解其创作的关键。第二卷是自1942年1月至1951年3月的手记,可以看到加缪如何面对《局外人》所遭逢的社会议论,《反抗者》出版后引起的激烈笔战,同时他也完成了《西西弗的神话》《鼠疫》等重要作品。第三卷的内容,与之前相比写了更多他私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希腊旅行、阿尔及利亚战争之惨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下转B05版)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