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8:书评周刊·主题

加缪笔下的人 认识到世界的荒诞,然后反抗

2016年08月1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阿尔贝·加缪:自由人生》
作者:(德)马丁·梅耶
版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16年1月

  带着非同寻常的明晰和同情,加缪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将注意力集中于我们的生命。作为一名小说家,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创造了善于观察的人物角色。从莫尔索到卡利古拉,从里厄到西西弗,每一个角色都体现着加缪的主张:肯定生存的荒诞,只是起点,反抗荒诞,才是人存在的意义。

  莫尔索

  大家都是幸运者,世界上只有幸运者。有朝一日,所有的其他人无一例外,都会判死刑,他自己也会被判死刑,幸免不了。

  入场

  一个局外人

  1942年,不到三十岁的阿尔贝·加缪出版了篇幅并不长的《局外人》。这部小说的成功出乎加缪自己的意料。一夜之间,那个在生活之外徘徊、一切与我无关的莫尔索成为巴黎读者纷纷议论的热门人物。从“局外人”开始,加缪正式在巴黎文坛找到了居所——萨特,让松,梅洛-庞蒂等人的存在主义阵营向他敞开了大门,邀请这个年轻人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尽管,加缪本人并不喜爱存在主义这个硬生生的标签,但是,能在巴黎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是让加缪感到非常温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加缪也以存在主义作家的身份进入巴黎文学场,开始写作。

  小人物莫尔索每天游离在生活中,毫无激情可言。他说不出母亲的准确年龄,也对母亲的葬礼漠不关心。在一次旅行中,一个被动的意外进入到了莫尔索的世界里,他被指控杀害一名阿拉伯人并且朝他开了四枪;这个无意的过失杀人案在司法审判时被加工成“预谋杀人”,并且将莫尔索看作毫无人性的全民公敌,最后以全法兰西民族的名义加以审判。

  整个审判过程中,莫尔索都无力抗争。那些司法程序,意识形态完全将他排除在外,他没有空间为自己辩护,在整个关于他自己的案件中,他反而成为一个局外人,所能做的不过是站在原地等待社会机制的审判结果。不过,面对荒诞的审判,莫尔索表达出的个人态度却十分“轻蔑”。他的局外人意识是彻底的,不仅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莫尔索甚至将自己的生命本身都看做局外的一部分;他如何活着,如何死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这一切都和他自己无关。“即使是坐在被告席上,听那么多人谈论自己,也不失为一件有意思的事”。

  故事虽然荒诞,但整个小说在读者心中的表现结果十分现实。这也是《局外人》一时走热的原因。在那个时代,“局外人”不单单是艺术家对个人存在状态的反思,也是所有人内心的共鸣。人们每天重复相同的事情,这些由社会添加给他们的事情大多与他们的生命无关,徒然耗费人们的时间。加缪通过莫尔索这个人物,传递出了大众心中尚未自觉的意识。

  但莫尔索的局外人的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一种“无力”的姿态,他没有行动也没有对抗,一切任其所是。获得荒诞感不过是“觉醒”的第一步,直到加缪后面的作品,才不断有了反抗与站立的尝试。

  卡利古拉

  这个世界,就在目前这个状态下,是无法让人容忍的。因此,我需要月亮,或者幸福,或者永生。需要的东西也许是荒唐的,因为这个世界是没有的。

  升华

  暴君以恶制恶

  戏剧《卡利古拉》依旧延续着加缪的“荒诞”主题,在戏剧中,他的荒诞行为也如尼禄那样不可理喻。他像尼禄那样坚称自己是一位艺术家,不同的是,卡利古拉是抱着崇高的、愤慨的、甚至于自我牺牲的理想,而自觉地选择了残暴而“脏手”的荒诞之路。

  作为罗马君王,卡利古拉握有控制帝国的权力,与莫尔索一样,他也看到了世界的荒诞无助,但他本身没有成为一个局外人,而是变成了炽热狂躁的投入者;他所无法忍受的,则是那个由无数局外人构成的荒诞世界。作为一个“读过书的理想主义者”,卡利古拉无法忍受这个人人甘居平庸的世界

  卡利古拉对不可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渴望,他认为追逐那些可能性的世界才是美好的世界,而非那一成不变的固化帝国。为了让人们能看到真的世界,卡利古拉选择牺牲自己来完成一项“艺术”——推行残忍的暴政,滥杀无辜,从而毁灭掉固化在臣民心中的人生意义与生存理由,强迫他们对生命作出反思和自由的选择。卡利古拉很清楚这些暴政必然会引发政变,自己会死于臣民的暴动,但正如“需要的东西也许是荒唐的”这句宣言一样,卡利古拉所追求的东西同样是荒诞的,然而,当这种荒诞的追求荒诞到了愿意为之牺牲生命的地步之时,它似乎就不那么荒诞了。它成了每个人都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

  较之莫尔索,卡利古拉有了清醒乃至狂热的“以毒攻毒”的反抗意识,他要解构世界,从而重构世界,虽然他在第一个阶段就选择了牺牲自己。既然人人沉醉的世界是荒诞的,那么我就通过更荒诞的方式来刺激人的意识,让他们看到世界荒诞的本来面目。然而加缪的思想并没有沿承这个理想,与萨特不同,加缪永远保留着一颗美好而乐观的心,在他的心中,“人”永远大于任何思潮;于是,在接下来的思想之路中,有了他的巅峰之作,《鼠疫》。

  里厄

  面对鼠疫,人唯一的口号是反抗。

  高潮

  有限的集体反抗

  巴黎生活后期,加缪和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阵营最终分道扬镳。萨特和让松等人纷纷在期刊上发表文章,对加缪批评指责,并视其为存在主义的叛徒。而引起这一风波的因素之一,就是那本经典名作——《鼠疫》。

  鼠疫发生的布景和《局外人》与《卡利古拉》十分类似,小城奥兰是没有任何期待的城市,人民生活平静又暗淡无奇。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仿佛看到卡利古拉的归来,如他在戏剧中所叫嚣的——“我就是瘟疫”,为了让人看到世界的荒诞与生存的危机,鼠疫从天而降,打破了常态。主人公里厄医生,医术低微,明明知道自己没有消除鼠疫的能力,却依然奔走于患者之间,坚持与鼠疫抗争。与莫尔索和卡利古拉不同,里厄没有漠然地接受从天而降的荒诞,也没有以恶制恶地加入到鼠疫的阵营、解构世界,里厄所做的工作看起来更加浩大,他要让所有居民清醒地认识到“鼠疫”,并且带领奥兰的居民走向对抗的胜利。

  里厄医生就是那个发现“鼠疫”的人。当荒诞的命运降临之后,奥兰城的居民只能木讷地接受,这种延迟的反应让他们如“无条件投降”的人一样任人宰割。虽然里厄医术有限,但他并非作为个人理想家而对抗,里厄的使命是让奥兰城内的所有主体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世界。

  在《鼠疫》中,承担“觉醒”的不再是卡利古拉这样的个人,而是城市居民的集体存在。通过里厄,加缪找到了集体存在的反抗方式,不再是局外人。最终人性战胜了荒诞,小城恢复了“平庸的喜悦”。虽然鼠疫是无法根除的,但是就这个阶段而言,觉醒到荒诞世界的集体存在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的隐喻很像西西弗神话。

  西西弗

  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对他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

  点睛

  永恒的反抗者

  《西西弗神话》并非加缪后期思想的作品,它的创作时间和《局外人》几乎重合。但是,这部早期作品却成为加缪一生思想的写照。经过莫尔索,卡利古拉,里厄的奥兰城,最后加缪回到了阐述自己思想的初衷——西西弗的神话。

  虽然采取了荒诞的表达方式,但荒谬从不是加缪的目的。加缪真正思考的事情,是“无意义的人生”。西西弗每天都要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巨石会重新滚落;第二天西西弗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永无止境。

  但“西西弗是幸福的”,因为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人与世界的荒诞关系,而且能够维持主体性的自由。他不像莫尔索那样无力抗拒自我和世界之间的阉割,也不像卡利古拉那样将一切变成过剩主体化存在,以暴君意识改变世界,和里厄医生相比,他身上又有一种独立于集体存在的英雄式光辉。“征服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登上山顶,看到荒诞,而后继续为之奋斗,这个循环的过程才体现了不断上升的真谛。

  尽管西西弗沉默无声,没有任何宣言。但是在加缪的作品中,西西弗无疑是最具有反抗性的人物。他的自由是在对荒诞本身的抗争,在一个没有意义,没有终点的劳动过程中,西西弗找到了人生意义的幸福。这也是加缪一生的工作,他写下一部又一部荒诞剧,加入存在主义阵营又最终与之决裂,这一切事情本身都不是他的山峰。他的目标,是自由而独立、勇于向荒诞世界抗争的人生。

  □宫照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