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社科
《文明中的城市》
作者:彼得·霍尔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6年6月
1932年出生的英国城市地理学家彼得·霍尔是西方城市史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英国泾渭分明的学术界和政界背景之中,他是极少能从学术角度深刻影响政府、直接指导城市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一位。
近1200页的《文明中的城市》发表于1998年,彼得·霍尔将城市的活力、创新能力与文化创造力结合起来,并将西方城市历史划分为3个时代:技术-生产创新、文化-智能创新以及文化-技术创新。他认为未来创新性中心城市将出现在三种城市中: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如伦敦;阳光地带怡人适居的都市,如温哥华;复兴中的老城市,如格拉斯哥,但潜在的威胁是世界范围内城市日渐丧失了可识别性。在《文明中的城市》的结尾,彼得·霍尔还是乐观地预言,城市的黄金时代正在来临,同时三大问题正凸显为未来城市的主题:交通技术和可持续的城市主义,更加不公平的城市世界,以及逐步变化中的经济、家庭和市民社会。
彼得·霍尔曾于2002年到中国参加长江三角洲发展的国际研讨会,快速发展下的中国自然也在他预见的城市发展洪流之中。他的30多部著作尚未被大规模地译介至中国,除了这本新近的《文明中的城市》,还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七八年前引进的《社会城市》《城市和区域规划》。新书所在的商务印书馆城市与社会译丛也是中国读者了解西方城市研究的书列。
历史
《从历史中醒来》
作者:孙机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年8月
继2014年《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出版之后,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在新作中叙谈古代文物。从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千年古物入手,他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和晓畅的文笔,揭示一器一物起源与演变,鸟瞰与细描兼具。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常识得以剖肌析理,书中的数百幅线图也皆出自手绘,严整精细。
孙机在文物研究、鉴定方面造诣深湛。当“京师瓷”被热议,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
文学
《古拉格气象学家》
作者:奥利维埃·罗兰
版本:上海三联书店
2016年8月
气象学家范根海姆和其他科学家会聚到了古拉格。这句描述在今天听来很像科学会议的开场白。
古拉格,是前苏联政府的“劳造营管理总局”。安妮·阿普尔鲍姆的《古拉格:一部历史》中写到,古拉格的营房里关押着对苏联持有异议的数以百万计的人。1973年,“古拉格”一词通过索尔仁尼琴所著的《古拉格群岛》传到西方,成为苏联劳改营和苏联各种形式政治迫害的代称。
所以范根海姆在这里已然丧失了科学家的身份,他只是一个囚犯。但他并未丧失一个父亲的身份,于是直到被处死的前夜,他还在给年幼的女儿寄小画、标本、谜语。最终,气象学家和同被关押在古拉格的无辜者们被拉到壕沟枪决。这只是古拉格众多故事中“寻常”的一个。
出于很多原因,中国渣滓洞的故事反倒不如苏联古拉格的故事动人,也比较少留有回味的余地。比如这本书中的一个片段就总让人忍不住琢磨:当古拉格里的气象学家一遍遍用石子拼贴斯大林的头像时,他是仍真心相信这个国家,还是在以这种方式保全自己在外面的妻女?
玄幻
《遇见信天翁》
作者:阿顺
版本:台海出版社
2016年7月
中国一直是个怪力乱神资源丰富的国度,然而就现代玄幻文学领域而言,西方人将神话与现代叙事相结合的头脑显然更灵活。如果说刘易斯创造的纳尼亚世界还只是一个充满神奇魔法、惊奇生物的想象国度,那到了托尔金的《魔戒》和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西方现代玄幻文学已经直指人性,并在影视世界中愈演愈烈了。
于是我们也要给中国的现代玄幻文学留出空间,不如来听一场从信天翁滑翔比赛开始的故事?诡异的事情发生在王子身上,他的后背突然长出了一对肉翅膀。亲人的不解和国民的讥笑就在眼前,王子是躲起来还是走出去?听起来有些像《冰雪奇缘》的王子版,不知它是否也会带来一些打破常规桥段的惊喜,比如让翅膀消失的那个人或许不是一位公主。
本期书情主持:新京报记者 孔雪
哲学
《康德的自由学说》
作者:卢雪崑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年7月
想对康德的自由学说有一个整体通贯的了解,这本书是一个好选择。它不同于普及教育式的康德哲学解读,而是要突破权威康德专家们制造的误解和偏见。黑格尔以来,众多康德学者将其自由学说解读为缺乏生存关注、贱视人的情感、只是纯然理念的虚拟,而卢雪崑却认为这是一种曲解。康德批判地建立的自由学说,恰揭示了“自由作为人的存在的道德本性”,“自由之原则作为实存的原则”,并以此为宗教学、德性学及政治历史哲学奠定了彻底革新的基础。所以,康德并不是远去的历史,他的自由学说指向人类的未来。
卢雪崑是哲学家牟宗三先生嫡传弟子,1989年于钱穆先生创办的香港新亚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所任教。而牟宗三的思想又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继承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并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牟宗三被称为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也是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代表。
纪实
《没眼人》
作者:亚妮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6年6月
如何评价一部非虚构作品是好是坏?是它无限趋近真实,还是逻辑线索织得好?这本书严格来说两者都不是。故事亦真亦假,因为有悬着的回忆和传说;叙事也是随心散着的,靠情感牵着。
她在拍摄《亚妮专访》时碰巧遇到了11个盲艺人。山里人叫他们“没眼人”,也是“上天不要的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传说没眼人曾为八路军谍战服务;在当代,这群胳膊搭肩的奇特队伍游走在山里,靠卖唱谋生,各自有七情六欲与生离死别相关的故事。11个没眼人把这个追踪十年拍摄他们走山卖唱的女记者,从“杭州女人”渐渐叫成“亚妮”,跟队时还让她在没眼人的通铺上休息。
亚妮是个“红人”,主持人、导演、编剧、红极一时的电影女主角。但为了拍摄《没眼人》的纪录片,散财又累心。翻完这本书,反倒对书本身的意义有了体会,有些书给人知识和智慧,有些则会对“读书”本身泼盆冷水:该去深入这个世界,走近平淡而真实的人。
艺术
《不朽的艺术》
作者:肖鹰、孙晶
版本:东方出版社
2016年7月
还记得对中国式招牌为什么这么丑、中国男人为什么不注重衣装的讨论在时间上并不远吗?中国博物馆里,或清雅或繁丽的古画、陶瓷这么多,为什么这些“艺术品”没有落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不朽的艺术》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清华大学两位美学学者肖鹰和孙晶以人类艺术历史发展为纬线,以中西比较为经线,对两百多幅中外艺术经典作了精要、明晰的讲解。这是肖鹰教授开设近15年的人文素质课程的积累成果。
现在它面向大众了。这样的艺术读物在解决这个问题。艺术经典大多出身皇家贵族,本就离平民老百姓有点远。但它们却是培育“艺术公民”的丰富资源和有效路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