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3: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3: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自有住宅从事民俗游急需实施细则(2)

2016年08月17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古北水镇这样的京郊精品酒店的崛起对农家乐影响很大。 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

  (上接D02版)

  困局

  “京郊精品酒店吸引了有京郊度假需求的人,民俗户相比就有点粗糙、有点落后了。”

  “接待户的经营者多为中老年妇女,她们希望创新和改革的动力不足。”

  民俗户难以满足度假需求

  在北京北部深山区的某个乡镇,近些年来主要的民俗旅游依托项目就是大面积的花海资源。作为市级示范沟域,这里也成为了京郊景观农业的新样本。

  原本在北京城里工作的白领李伟,因为看好“乡村民俗旅游”势头,接收了一位当地阿姨经营的“民俗接待户”,更名为“花海民居”,并在去年投入了100多万对这家民俗户进行升级改造,升级为了“四星”。然而,今年她发现,整个地区游客下滑明显。“一方面目前可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太多,客流被大大分散了。此外,只依靠花海,缺乏新意,留不住人。”

  当地一位宣传委员郭先生分析,现在北京周边搞花海的地方太多了。“古北水镇这样的京郊精品酒店的崛起对其影响也很大,我们的民俗户相比就有点粗糙、有点落后了。”

  记者采访时发现,像延庆的柳沟豆腐宴、怀柔的虹鳟鱼餐饮,过去都是民俗旅游的品牌项目,但是家家户户做豆腐、家家户户搞虹鳟鱼烧烤,也让挑剔的游客感到乏味。李伟指出,乡村民俗接待户的经营者以五六十岁的中老年妇女居多,她们将民俗接待视为“副业”,开个“农家乐”投入不多,客人来了提供住宿、吃饭就行,或多或少能挣点钱,已经比较满足了,她们希望创新和改革的动力不足。

  但是像李伟这样“创业”的年轻人虽然有“挣钱”和“把民俗旅游做好”的双重动力,但对未来发展,也感到迷茫,“不能只依靠政府做的那片花海,自己有玉米地、山楂树可以搞采摘,还可以搞一些KTV、棋牌室,儿童乐园等项目。”

  但仅靠这些就能吸引客人?显然这些点子都并没有什么新意。

  专家支招

  专家理解的“民俗旅游”

  对于民俗旅游的发展困境,刘德谦说,我个人认为,把乡村旅游概括为“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的确有些过于简单。把乡村旅游称为“民俗旅游”,也失之片面。应该说,人们习称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在乡村都能够找到它各具特色的供给响应,物质的、非物质的,外界自然风光类的,农耕生产类的、传统文化生活类的……即使将之局限在民俗传承方面,也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把它归为三类,一类是以游艺与文学为核心的民俗,比如说乡村音乐、乡村歌舞、民间曲艺、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游戏等等;二是生产活动与社会生活的民俗,如不同季节的生产活动(传统农耕生产,手工业生产技艺),日常生活的习俗以及其包括衣食住行活动等等;三是信仰与节日的民俗,比如现存乡村礼仪,乡村的节日活动及其在衣食住行上的体现等等。只要我们给以注意,给以发掘,并对其进行旅游体验的开发,其内容实在是格外丰富的。

  比如,对于有花海的地方,为什么不学着进行多种经营?花不仅仅是看,还可以卖鲜切花。“花”里头可以做的其他文章有很多,比如一些有做香料价值的花,玫瑰,熏衣草等等,都可以从中提取香料。不能仅仅让大家看一眼,还要“产生”多方面效应。花海和城里的照相馆结合,推出儿童摄影、婚纱摄影套餐,或者做一些有关花的饰品、用品、香料,通过多样化发展,避免同质化,也避免了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民俗游开发

  1、乡村音乐、乡村歌舞、民间曲艺

  2、传统农耕生产,手工业生产技艺

  3、乡村礼仪,乡村的节日活动

  政府声音

  民俗旅游经营者对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缺乏有效分析,导致目前京郊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只顾一味效仿,民俗旅游产品缺乏深度。

  京郊民俗旅游产品更新换代迫在眉睫

  怀柔区旅游委副主任王琳告诉记者,北京乡村旅游更新换代,正在步入特色化发展轨道。而京郊民俗旅游应以存在的传统文化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王琳指出,由于众多民俗旅游经营者对现阶段民俗旅游的认识缺乏深度,对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缺乏有效分析,导致目前京郊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娱乐方式、地方文化内涵的活动比较匮乏,只顾一味效仿,民俗旅游产品缺乏深度。例如最初京郊很多地区都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到后来的虹鳟鱼养殖,到如今遍地开花的“CS野战游戏”基地,盲目模仿照搬旅游项目,不能很好地发挥本地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并且景区接待缺乏细致的市场调查,很多旅游产品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需要,很难对其形成忠诚感,从而导致许多经营项目没有长期的经济效益。

  京郊民俗旅游产品更新换代迫在眉睫。王琳透露,发展特色民俗游,怀柔目前正在进行“一村一品”的创意策划,邀请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专家一起研讨方案,目前这个方案刚启动。

  而民俗经营的主体将会更多元,除了在政府的指导下,当地民俗户“提质升级”以外,我们也会吸引城市精英人士来经营和管理,将乡村庭院作为自己社交活动场所,搞一些“创客”的活动,通过朋友圈的小圈子分享,就不愁客源,这些农家院通过改造可能一晚上的房费会达到两三千元,而这在一些乡镇目前已经有实例。目前,也在考虑和一些大型的企业合作开发乡村民俗旅游,开发精品民宿。

  2016年上半年,市旅游委把郊区旅游作为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构建起“五十百千万亿”的旅游供给体系。“亿”即提供20亿元的京郊旅游融资担保基金。“五”是推动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改造的“五个一”工程,包括一本开发建议书、一本地图折页、一个移动式咨询站、一个生态厕所、一个免费WIFI站。“十”是整体提升国际驿站、汽车营地等十种新业态发展水平。“百”是创建100个特色旅游休闲村、镇。“千”是推进3000公里休闲步道建设。“万”是组织1万名京郊民俗户培训。

  乡村旅游的“安全保障”

  安全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北京市旅游条例(草案)》鼓励乡村旅游经营者通过购买保险等方式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据了解,我国的许多旅游饭店和景区也主动为顾客购买了相关的保险。

  刘德谦指出,由于乡镇个体经营者的财力都有限,收入也有限,因此发生意外时旅游者的权益将难以保障,他建议,除了收门票的乡村旅游景区和城里的旅游街区可以规定其门票中必须包含保险外,不妨建议在开展旅游的村镇和城市街区,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集体购买旅游责任险,如有需要与可能,基层政府的有关财政还不妨给以适当的补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