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新闻·回应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新闻·回应

《我们诞生在中国》被质疑是纪录片,导演回应:有剧本、有“演员”,是“自然电影”

陆川:电影排片少是受片名拖累

2016年08月17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雪豹达娃的结局牵动着观众的心。
丹顶鹤在中国文化里有特殊意义。

  2004年,陆川拍摄的野生动物保护题材电影《可可西里》上映;12年后,一部以描述中国特有动物的大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已于上周五全国公映。就像电影故事中讲述的轮回一样,导演陆川也坦承执导该片对自己也像一个十二年的轮回。陆川如何接拍该影片?拍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细节以及遇到过怎样的困难?本报记者专访陆川,解答《我们诞生在中国》“诞生”的故事。

  用老少皆宜的故事讲生命轮回哲学

  导演陆川执导的自然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近期公映,这部历时3年制作的电影,采用全实景拍摄、真实动物作为主演,讲述了生命成长轮回的故事。

  陆川和迪士尼合作的缘起始于2013年的冬天,当时制片人到北京找到他,想拍一个关于中国野生动物的纪录片,希望他能试一试。陆川答应了。按约定,美方给了他三年时间——这对于动辄一年就要完成整个拍摄的国内导演来说简直就是“奢侈”。

  尽管《我们诞生在中国》所有的摄影师都是国外的工作人员,但故事最终的呈现仍会由中方来决定。陆川用四到五个动物的家庭故事,讲了一个生命哲学的故事: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它会有下一个轮回。这个哲学观念里体现在电影中的角色就是仙鹤(指丹顶鹤):仙鹤在我们的信仰中就是接你的亡灵到西方极乐。陆川表示,“其他的自然电影都是讲一种动物,但这部电影讲了一堆动物,我觉得这相当于另外一个版本的《疯狂动物城》。”

  陆川着重强调最重要的就是希望讲一个老少皆宜的好看的故事,尽管这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但如果一味去想传播中国文化,而不把电影本身做好就本末倒置了。

  电影有剧情、有高潮,更偏向于故事片

  影片从2014年起横跨春夏秋冬四季在中国全境拍摄,选择了熊猫、金丝猴、雪豹、藏羚羊、丹顶鹤等中国特有的国宝级珍稀动物,其中的很多动物影像都是首次被电影级的高清摄像机记录。

  一部全依靠纪录手法拍摄的电影,最后以拟人化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呈现动物角色,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毫无剧本,而只是通过最后那300多小时素材去套出一个故事?对此,陆川明确否认。

  陆川解释说,纪录片会有它的规则:不去干预不改变故事的线索。自然电影跟纪录片的区别在于后期制作的时候,会用很多电影手段去塑造人物和创造故事,它并不是完全按照科学和现实的依据来做的。整个影片的结构是以故事性为首要条件的,所以它更偏向于故事片,有剧情、有高潮,只能说使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

  但陆川也承认,尽管早期的剧本已经非常完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有对剧本不断推翻的情况发生。

  【回应】

  Q 雪豹达娃死没死?

  A 你要把它看成一个具体的演员

  雪豹达娃是电影中让观众最印象深刻的角色,但有说法认为其实达娃在现实中并没有死,是靠素材剪辑完成的,陆川从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始终强调要把达娃看做一个具体的演员,这还是一个电影,“我们使用的就是一只死亡的雪豹的镜头。”

  Q 周迅配音略违和?

  A 她的烟熏嗓很醇厚性感

  电影中的配音问题让观众褒贬不一,陆川承认最开始他也担心周迅发挥不出动物角色们的幽默特点。好在周迅最后证明了自己其实是个很棒的段子手。至于周迅的烟熏嗓,陆川坦言他本来就只是想找一个故事的讲述者,而不是传统的配音演员:“她的声音确实有种陌生感,不是传统的我们熟悉的赵忠祥老师的那种声音,但很醇厚,很性感。”

  Q 排片不高受片名拖累?

  A 中文片名确实过于“主旋律”

  《我们诞生在中国》从上映初始的排片就不是很高,平均仅仅占有3%的排片率。陆川表示片名的确翻译得不大好:“英文的名字是用来给海外发行影片使用的,但是直译到中国市场确实有点像红色主旋律。”

  采写/新京报记者 安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