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古典音乐界可能是世界上“神童”最扎堆的领域了。无论是在电视上,或是一些小型公开场合,那些幼齿的孩子看上去总是一脸懵懂,但当他们坐在钢琴前或是拿起小提琴时,他们手指上下翻飞。一段质拙但无比迅捷的莫扎特或是帕格尼尼选段之后,观众掌声雷动,仿佛见证了又一个基辛或是梅纽因的诞生;而这时,神童的家长则会被请上台来,向观众们不厌其烦地描述下列事实要点,包括(但不限于):神童刚才演奏的音乐难度是如何之高;神童还不会说话时就开始对音乐感兴趣;神童在很小时便可以无师自通演奏一些旋律;专业老师们对其才能的震惊和褒扬;家长是如何不希望孩子的天赋被埋没……
1 一样的神童 不一样的人生
不独中国,在欧美的电视节目里,这样的“神童”故事也同样常见。但如果我们仔细回忆,那些被誉为数十年不出一个的音乐神童,大多最终会湮没在电视节目的录像带里,我们甚至无法唤起对他们面容和名字的记忆,只能隐隐约约记得似乎在哪里听说过一些关于“神童”的传说。而转过头来,又永远有新的神童出现在电视节目上,同样一脸懵懂、憨头憨脑,同样地手指上下翻飞,甚至连曲目都是那么类似。
每当我们谈起那些已然功成名就的演奏大师,总会有一种错觉,人们会认为大师们在年幼时便已然是不世出的音乐奇才。人们总是如此健忘,因为还有更多“不世出的”音乐奇才曾经活跃在各个媒体平台上,但最后被我们选择性地遗忘。而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神童们,或是在地方上成为一名音乐教师,或是偶尔承接一些并不规范的小型演出,甚至会在某些文娱节目中穿插点缀一下,有些甚至最终选择了彻底改行。
在那些神童之中,最后有多少人会成为郎朗、基辛、帕尔曼?那些稚拙的音乐神童们将要经过怎样的砥砺才能成长为独奏大师?又有多少人在从神童通往大师的道路上铩羽而归?在那些“失败”的神童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又会有那么多“伤仲永”的故事?超卓的音乐天赋和勤学苦练注定就能助他们登上古典音乐界的明星舞台吗?
波兰社会学家伊莎贝拉·瓦格纳(Izabela Wagner)的民族志《音乐神童加工厂》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幅关于“从神童,到大师”的全景图。
2 职业琴童:一个神秘的世界
《音乐神童加工厂》一书总计在六个国家的范围内,采访了90位励志成为小提琴独奏家的琴童、对339位参加竞赛的学生进行了统计分析、收集了超过40位教师的教学活动文献,以及进行了社会学(更多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的参与式观察,系统考察了小提琴学习者从“学童”,升格至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业学生,最终或聚焦镁光灯下、或泯然众人矣的职业成败生涯。
职业音乐教育的领域有着自身的闭合性,虽然每年加入学琴大军的儿童数以百万,但是以职业演奏生涯为志业的专业演奏教育一直都不为外人所知。一则是因为这类专门教育门槛较高,需要家长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大部分以让孩子陶冶艺术情操和娱情悦性为目的的家长,都不会涉足其中太深。
其二,因为音乐职业教育领域圈子小、专业性高,这一领域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孩子,经常要面对各种社会偏见(如只有文化课学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艺术类专业)、圈内潜规则(演奏比赛的幕后操纵)和无声的竞争(学生之间的竞争、老师争夺生源的竞争),这使得当他们面对外界时,总是自我保护性地对很多问题讳莫如深,一是以沉默来抵抗偏见,另一方面也是不能打破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行业秘密。
而作者瓦格纳本人既会演奏钢琴,她也是一位小提琴独奏家的母亲——所以这不仅使她可以洞察整个音乐独奏领域的运作规律,更是感同身受地知晓那些外界或许有所耳闻但却将信将疑的秘密。参与式观察就此成为了瓦格纳最好的武器,她可以更加仔细观摩:上课时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老师收取学徒的不同标杆,家长选择老师的别样考量,比赛时选手间的明争暗斗,老师们对家长的提醒暗示,一把价值不菲的小提琴是如何在独奏家间辗转。
瓦格纳以琴童的成长历程为主轴,向我们展现了不同阶段时,琴童与家长、与老师、与同学、与外界之间单纯却又复杂的关系;让我们看到那些天之骄子一般的神童,是如何从在地方的小范围内崭露头角,然后经过残酷的淘汰选拔,奔波于不同的大师班之间,最后通过音乐比赛、借助天价的一流乐器,比赛时恩师的保驾护航,父母亲的人脉资源,马不停蹄地四处旅行,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那该死的运气,才能最终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独奏家。
3 民族志的洞见与不见
瓦格纳因其特殊的琴童家长身份,以及对此问题的长时间观察,不仅可以结识大量的琴童样本,接触到大量“产业链”上不同地位的相关人士,同时因为她吊诡的双重身份,使得很多时候她可以高效地写出常人难以想象的高质量田野记录。比如,当老师与瓦格纳交流其孩子学琴的进度时,作为母亲的瓦格纳自然会非常认真地询问该如何继续提高孩子的琴艺、是否该增加练琴的强度之类的问题;但同时,作为社会学家的瓦格纳也同样在观察着这场对话:老师的语气、态度,家长会关心的问题,老师如何对家长做出反馈......
《音乐神童加工厂》所做的研究明显是关于生命历程(life course)的探讨,需要足够数量的样本,才能长期追踪出不同变量条件对一个活生生的人气人生轨迹的影响。而瓦格纳一手的体验和见闻,弥补了样本不足的问题,也呈现了鲜活而生动的描述。瓦格纳此书中所描绘的学琴生涯其实也存在大量理论探讨的空间,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正因为本书放弃了在理论上的纠缠,其作为民族志的可读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最后,瓦格纳此书对于个别的著作、回忆录有着略显过分的依赖,对于一本本身就面临着样本危机的研究“生命历程”的著作来说,在参考一些关于教学师承的文献时,如果资料来源过于单一,还是不免让人引以为憾。
通往精英的世界是如此残酷,虽然我们总是喜欢用 “高贵”、“典雅”、“卓越”、“完美”、“博爱”这种词来形容古典音乐所代表的High Arts世界,但事实上这个世界背后也同样充满了算计、不公、暗示、偏狭、利益交换。瓦格纳此书并非旨在向我们揭示音乐世界背后的黑暗和龌龊,对于作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展现古典音乐演奏家这一行业的内部体系和运作机制,它故步自封但也与时俱进,它混乱纷繁但也自成一体,它充斥关系户但有时也垂青最强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暧昧、反复和不确定性,使得这本民族志著作如此精彩。
□柏樵
“一个人还没有成熟到学会正确对待荣誉的时候,荣誉已经来了。如果不会处理,就会徘徊不前。当我16岁孤身一人去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求学后,才开始慢慢长大,用了很多年才克服了这个问题。小时候用手拉琴,锻炼肌肉;现在用脑子,思考明白了才能拉好。”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