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我们用不唯一正确的答案寻找丰富

2016年08月2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中国中世纪的鬼节》
作者:(美)太史文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8月
扫一扫关注书评君

  这是一个热闹的时代,一个庞大的世界。当所面对的繁杂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认知能力,我们该如何自处?在广场般的喧嚣中,总有振臂一呼者想要收获应和;在私人的沉默里,也并不就能拥有真正的“独立”思考。绝大多数人,都要去向外寻找一个答案,一个能够达成解答与抚慰作用的清晰的答案。

  但真正的答案,不是应该去接纳和体察丰富吗?书评君的微信公众号,与六十万读者一起,在每个早晨坚持阅读,坚持思考。我们努力用思索追问和吸纳新知去穿透认知的遮蔽,用更开放而智性的心态去直视世界的丰富。你,和我们一起吧?

  热点

  还有比奥运赛场求婚更动人的时刻吗?

  在里约奥运会女子三米板决赛颁奖仪式结束后,中国男子跳水运动员秦凯以拿出戒指、单膝跪地的方式,向刚获得一枚银牌的何姿求婚成功。这件事不仅登上国内各大网站的热点新闻,众多外媒也纷纷报道了这一事件。《每日邮报》写道:“何姿为中国队赢得了一枚银牌,她还接受了来自男友秦凯的求婚,这是里约奥运会上最美丽的时刻。”有网友评价说:“这一幕的意义可能比很多国家形象公关广告的效果都要好,中国人并不是奇怪的,而是拥有正常的爱与幸福。”

  今年的奥运直播,在比赛之余播出了许多温情的瞬间。中国似乎突然完成了宣传工作上的飞跃,那些平日里掩盖在“为国争光”之后的丰富细节涌现了出来。新一代的年轻运动员们正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当代中国的全新代言人。《还有比奥运赛场求婚更动人的时刻吗?》这篇推送,探寻了浪漫一幕的更大意义。

  咪蒙洗稿了吗?当抄袭泛滥成灾

  这两天,咪蒙又陷入了抄袭风波。bamboo发现咪蒙在公号上发布的《口红我自己买,你给我爱情就好》与自己一周前的《口红很贵吗?你为什么不能自己买?》,在语言、结构、思路上有诸多重合之处,bamboo撰文说自己被抄袭。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在豆瓣上发布了日记《咪蒙洗稿了吗?》,教bamboo如何用对比的方式,发现端倪,考证咪蒙是否抄袭了她的文章。

  随着微信公众号的泛滥,抄袭洗稿之风愈演愈烈,大到坐拥几十万粉丝的大号,小到名不见经传的小作者;从有头有脸的媒体机构,到蔚然兴起的创业型公司,都加入到这场“洗不清”的争斗当中,来势虽凶猛,最后却往往不了了之。抄袭的依然抄袭,委屈的还是委屈,道理并非愈辩愈明,最后围观的群众反而不明所以:不是说是内容的黄金时代吗?这究竟是怎么了?为此,书评君推送《咪蒙洗稿了吗?当抄袭泛滥成灾》,关注为什么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洗稿”会泛滥成灾。

  观察

  微博:未曾成形的网络公共空间

  奥运期间,微博上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讨论量屡创新高,“洪荒少女”傅园慧粉丝增量超过500万。而就在8月14日,王宝强和马蓉的离婚事件,又在深夜点燃了微博,五个小时内便拉动了千万的流量,十个小时内话题量直逼二十亿。但仍然改变不了一个事实:近两年来,微博再也回不到早期的辉煌,反而是走向了单一的娱乐和商业方向。每当有争论的话题,留言区就会变成网络语言暴力的角斗场。这些几乎要让人忘记,就在几年前,微博曾被寄予了承载公共讨论的厚望。

  为什么会这样?权力的过度控制,资本的诱惑导向,改变了微博的生态。与此同时,我们自身的“网络语言暴力”时刻不安宁。于是为了逃避喧嚣,大家丢掉了公共讨论的热情。公共空间和言论的秩序,这两者就不能兼得吗?新京报记者采访了长期关注文化和互联网的历史学者许纪霖,推送《在微博上,怎么就不能好好说话了?》。从BBS、微博到微信,这篇文章梳理了一个明晰的演变版图,还未成形的网络公共空间面临着昙花一现的局面。

  鸡汤化的佛学?

  提起佛教,你首先会联想到什么?我们可能会想到:王菲、陈坤、李连杰、胡因梦……因为这些明星都信佛;或者我们会想到:朋友圈里转发的“无欲则刚”、“普度众生”的帖子;又或者我们会想到:朝阳区30万“仁波切”。但无论哪一种,似乎总有一种戏谑与调侃在其中。在日益流行与扩张的同时,佛教也成为许多鸡汤与段子的集散地。比如,假活佛们骗财骗色的新闻层出不穷;佛家弟子开豪车搂美女的新闻也总能正中我们下怀。

  随着城市里声称自己皈依佛门的人日益增多,关于佛教,一团团疑问也摆在我们的面前:他们之中,有多少人真的了解佛教?他们信仰的佛教是真的佛教吗?真假活佛到底该如何分辨?当“朝阳仁波切”几乎要沦为一个贬义词时,我们用《鸡汤化的佛学:追问被遮蔽,剩下的全是“正确答案”》一文,来聊聊佛教为何日益庸俗化、鸡汤化。

  安妮宝贝为何畅销那么多年?

  两周前,我们推送了《消失的安妮宝贝:她改变的不只是笔名》一文,获得10万+的阅读关注。后台读者留言的关键词,是“成长”二字。在黑暗的青春隧道里走路,她的书陪伴在身边十多年,究竟是一种抚慰,还是一种幻觉?而今,青春的心境已过,读者原来都是宽容的,允许她的成长,也直视自我的成熟。

  书评君用《“虚无颓废”的安妮宝贝,为何畅销那么多年?》,再一次解读安妮宝贝。这个作家,她身之上,时代气息如此浓郁,却又说“这不是属于我的时代”,她孤注一掷地书写落落寡合的人心。她曾经是安妮宝贝,写下青春残酷物语,让一代人迷恋;现在改名叫庆山,从日常生活一花一叶中领悟菩提,甚至有读者把她的书当成佛教的入门读物。到了《月童度河》,寺庙、灵修、仁波切的体悟占有很大篇幅。而今的庆山,已经成了一个新的仁波切?

  新知

  食品安全 我们怕的是什么?

  前几天,新京报发布的一组关于百度美团外卖乱象的调查报道,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与此同时,“食品安全”的话题再次浮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食品安全,我们怕的是什么?》这篇推送,探讨面对食品恐慌,我们怕的到底是什么。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食品安全科普信息中,我们又应当如何辨析真假?食品安全问题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们如何对待每日吃进身体中的食物?这些问题本身,已经构成了一部值得关注与讨论的当代人的食品恐慌史。

  你知道鬼节是怎么来的吗?

  8月17日是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鬼节”,又叫“中元节”或“盂兰盆节”。鬼节的来历,与佛典《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为什么这一天成了全国性的鬼节?为什么中国人会对目连救母的故事格外重视和感念?

  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个节日,都了解一些风俗,但深入研究、知其渊源的就极少了。但一位美国的洋学者太史文做了这件事。他在其著作《中国中世纪的鬼节》中,为中国读者了解鬼节提供了一个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视角。书评君整合出《你知道鬼节是怎么来的吗?》这篇文章,陪你们过鬼节。

  玫瑰和百合的“人文之旅”

  玫瑰、百合……这些脱离了土壤和根系的鲜切花,随着一个个或舶来或创新的都市节日,以及大众媒介、商业推广的传播,已经成了中国城市人的生活和情感表达中的不可或缺之物。但作为植物的它们,是走过久远而传奇的人文之旅,才变成了今天通行世界的情感之花。比如玫瑰这种今天看来如此“西方式”的花木,血亲之一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东部和中部的花木,它在过去两百年混合了中国人称为月季的花的血统,20世纪又以洋派的姿态登陆上海、北京、广州,形成新的潮流。《表达情爱的玫瑰,讲了几个世纪的故事》一文,讲一讲花朵的故事。

  新媒体观察/新京报记者 李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