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5:旅游周刊·远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5:旅游周刊·远方

石河子,60多年前的街道仍然宽阔(1)

2016年08月24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最受当地居民“宠爱”的地方是市府大楼前的世纪广场,傍晚,几乎全城的人都来此消遣避暑。

  不是瀚海蜃楼,

  不是蓬莱仙境,

  它的一草一木,

  都由血汗凝成。

  它像一个拓荒者,

  全身都浴着阳光,

  面对着千里戈壁,

  两眼闪耀着希望。

  ——艾青

  早上8:50坐上国航CA1299航班,中途在哈密经停1个小时,下午3点之前就抵达石河子花园机场,这是国航刚刚开通的北京-哈密-石河子航线。仅仅1个月之前,从北京前往石河子还只能飞到乌鲁木齐,再转乘火车或者汽车。而这座总投资5.61亿元的机场去年年底才通航,是石河子首个民用机场,也是兵团的第一个民用支线机场。航站楼的造型很特别,很多人只知道设计灵感源自军垦文化,却不知其实是犁的造型——而犁,正是当年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开荒建城的重要利器。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石河子并不是一座具有典型新疆风格的旅游城市,但是这里拥有独特的军垦文化、葡萄酒产业以及宜居的气候,当地政府正将之打造为新型旅游休闲目的地。

  正如诗人艾青说的那样,石河子是一座很年轻的城市,它“漂亮,令人一见倾心”,城内街道宽阔、整齐、干净,绿阴成行,大多以东南西北和数字来命名,比如东三路、北二路,整个城市规划得井井有条、规规矩矩。

  你很难想象这里的地理位置是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直到上个世纪中叶,都还是一片芦苇荒原。更确切地说,清朝乾隆年间,这里开始屯兵开垦,逐渐形成村落,但后因战乱又凋零,只剩下一片古老牧区。直到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到此开荒生产,后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驻守石河子的26师则改建为农八师,由他们选址、设计并建造一座以农场为依托、以工业为主导的农垦新城。1976年,正式命名为石河子市。

  据说,1950年新疆军区党委决定建设这个新疆第一座“戈壁新城”时,曾有多个规划方案,包括从当时现实条件出发,建立以土平房和简易街道为主的农庄小城以及圆形、封闭式城市道路的非工业城市等。经过王震、陶峙岳、张仲瀚等兵团领导人与同济、北大、清华大学的专家们反复商讨与修改,1958年编制出最终的规划方案,包括棋盘式街道、绿化带配套建设、城区功能化布局,如生活轴、行政轴、工业轴等。据了解,当时城市总体规划把石河子市分成三个区域:西区为工业区,中心区为商贸、文化、居住区,东面为开发区。西工业区与中心区有一条长7公里、宽157米的防护林带,东工业区与中心区有一条长5公里、宽127米的防护林带,市区南、北分别还有长4公里、宽80米和长15公里、宽25米的防护林。

  令人钦佩的是,石河子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严格执行60多年前的规划方案,并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最佳范例迪拜奖”。石河子市现行城市总体规划是1998年批准实施的,基本沿用了过去城市规划的脉络,主要的调整是在原有市区外,如规划建设石河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山新区,等于将原有框架做了扩展。

  因此,今天石河子拥有60万人口,却并没有感到丝毫的局促和拥挤。城内的汽车、自行车

  D05-D06版采写/新京报记者曲亭亦

  D05-D06版摄影 刘建峰 曲亭亦

  (下转D06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