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梁启超
| ||
| ||
| ||
| ||
| ||
| ||
| ||
|
讲梁启超的书事,不妨从《汉译世界史纲》说起。这本民国最通行的世界史教本,也是梁家的家庭教育读本。梁思成等子女曾以此做翻译习作,父亲梁启超则负责校订译文。梁启超评价韦尔斯这本“伟大”的书“对任一卑微的人生而言,这都是笔永远的财富”。
梁启超也曾界定过何为“伟大人物”:某个时代的政治中心,或某种学问的思想中心。他的一生诠释着这种定义——并增加了父亲这一维度。他在饮冰室中著书立说,在家书中为女子的独立人格给养,其思想能量中那种“活着的精神”,在乱世中也在家常里。这何尝不是厚重又带着亲切感的财富?
【文集】
饮冰室内外
《饮冰室合集》
作者:梁启超
版本:中华书局 2015年4月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的故居书斋“饮冰室”,语出《庄子·人间世》,乱世中忧国事而“内热”,唯“饮冰”可解。1924年,梁家意式浅灰色两层洋楼建成,“饮冰室”有了实体的依托,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
1929年梁启超去世后,友人林志钧以梁启超自选的《饮冰室文集》和遗稿为基础,又搜集梁启超在各报章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在1932年编成《饮冰室合集》。合集分为《饮冰室文集》16册,《饮冰室专集》24册,共计40册、约1400万字,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它是梁启超唯一授权的著述集成,“借可窥见作者思想之发展及三十年来政局及学术界转变之迹”,至今仍有典范意义。
在这套底本考究的合集中,还收录了梁启超的部分译著如《佳人奇遇》、《十五小豪杰》与《桃花扇注》,可见他在政治、学术之外的闲情意趣。首版时上海金价为77-96元/两,而一套《饮冰室合集》定价约等于半两黄金。
《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作者:梁启超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
在《饮冰室合集》中,拘于梁启超对文集体例的要求,以及林志钧编纂《合集》的时间、收罗范围有限,很多著述并没有被收入。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晓虹历经七年,遍访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德国海德堡大学图书馆等中外图书馆,收集到梁启超在《新民丛报》、《新知报》、《时务报》、《清议报》等发表的文章编辑,拾遗缺而成《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其中,上中册为《文集补篇》,下册为《专集补篇》,包括约450篇文章,19篇专著。与《合集》合璧,读者得见梁氏文集之全貌。
【书信】
酒醒了,不谈了
《梁启超家书》
作者:梁启超
版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年8月
百善孝为先的中国,盛产端正的家训。在1898年到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上百封书信中,开篇多是这样的:“对着月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证婚”。
他不太看好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婚姻,当了个板着脸的证婚人后,回家写信和儿女们发抱怨。信尾也写得随性,酒醒了,信也到头。他晚年病榻间思念大女儿:“觉得像是若顺儿在旁边,我想她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梁启超未超越时局也难免病痛,这些活泼而真实的家书却以抒怀、思念摆脱了传统家训的说教风,甚至走到了很多当代人的前面。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启超,儿女各自成材,然而他对子女的功名和文凭并未强求。他勉励他们养足根本智慧,体验出人格人生观,保护好自由意志。将这番话搁在一家人所处的浮动时局中,再读到梁启超写个扇子给远洋的孩子们寄去,格外让人动容。因对“大人物”的认知常失于片面,我们对其人性的理解虽迟到却必要。
《梁启超年谱长编》
作者:梁启超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4月
“这是一部没有经过删削的长编初稿,所以是最可宝贵的史料,最值得保存,最值得印行。”胡适在台北世界书局1958年初版的序言中称赞道。至今尚无公认理想的梁启超全集、传记确是一种遗憾,而这部资料翔实的年谱读者评价为“比传记耐读”。
丁文江在梁启超去世后负责年谱的搜集、编撰工作。1932年,赵丰田开始任其助手。年谱收录了梁启超与其师友往还的七百余封书信,在处理资料时,丁、赵按年份将其连缀,并以说明性或评论性的文字点明梁启超在当时的主要活动。自1936年油印问世,年谱成为研究梁启超和晚清民国思想文化的基本史源之一,被誉为同类体裁著述的典范,胡适、顾颉刚先后为不同版本作序。
【回忆】
保有对生活的热情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作者:吴荔明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新会梁氏是个百年大家族,家中人的命运也折射着时代印记。梁启超在世时曾劝诫子女不要过早卷入国内左与右的争斗,然而事不遂人愿,梁家二、三代都历经政治波折。
梁思庄之女吴荔明生于抗战之前,青年时代赶上“文革”,又因是梁启超第三代后人,“在业务以及入党问题上都受过一些影响”。在北京大学地理系退休后,为梁家子女立传的任务天然地落在她身上。年轻时母亲的唠叨都听不进去,回忆时她方才后悔,当年的浮光掠影都落成书中点滴。
梁启超曾说“我有极通达极强健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儿子梁思成在“文革”后已然失掉了性灵,第三代梁忆冰倒不会看太多“文革”悲惨遭遇的回忆文章——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挺多,不想一直怨下去。
《追忆梁启超》
编者:夏晓虹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4月
梁启超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政治功过,一如他不留评述的墓碑,评述并非易事。他的学术生涯却可在各党各派人士的追忆文章中得见历史评价与尊崇。
这些文章分为四辑:传记、行状、祭文、轶闻;梁氏学生撰写的评述文章;政治经历;晚年著述讲学之情状。曾与梁启超有过往来的胡适、梁漱溟、梁实秋等人在行文之中,既有景仰之情,又具理性审视意识。在这些拼图共建的历史场景中,后人得以再睹一代大师的风范。正如梁启超曾在《自励诗》中写照,“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揅哲理谱新知”。
【研究】
梁启超其人其事
《梁启超与民国政治》
作者:张朋园
版本:上海三联书店 2013年6月
台湾历史学者张朋园以《梁启超与清季革命》与本书系统地考察了梁启超在清末民初政治史与思想史中的地位。前者对梁启超1894到1911年间有关政治言论的背景、动机及影响进行有系统的叙述和分析,以三十一岁为分水岭讨论梁启超的革命思想、立宪思想。后者则讨论梁启超在民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实践及其在民国政治中的地位,可谓梁启超“民国部分之评传”,也是民初政治之“别史”。作者论梁氏的志事,既无顾忌,也不偏袒,是为良史。
《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之间》
作者:夏晓虹
版本:东方出版社 2014年2月
2006年,夏晓虹曾以《觉世与传世》一书回顾了梁启超的文学道路。文学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副产品,也是中国文学自身新旧嬗变的历史产物。梁启超关于文学革命的理论倡导与建构,体现着20世纪新的文学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的萌芽。
而我们该如何认识既为政治家,又是文学家的梁启超?其政治生涯与文学成就之间有何种深切的关联?为解此困惑,夏晓虹历时八年,依托新史料,对一生徜徉于政治与学术之间的梁启超提出了综合研究的新观点。
□撰文/新京报记者 孔雪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