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3: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3: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刘煜炎 国际教育市场需要更多冷思考

2016年09月05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姓名:刘煜炎

资料图片

  不可替代

  回归理性

  跨文化理解能力

  价值观

  ■ 个人资料

  姓名:刘煜炎

  剑桥大学博士,先后创办康福外国语学校,北京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石家庄康福外国语学校。

  从教年限:34年

  所在机构和职务:

  康福国际教育董事长、总校长

  业余爱好:

  独处、读书

  投票数

  7293

  最近,电视剧《小别离》再次引发低龄孩子出国留学的热烈讨论。

  “送孩子走,未必是因为对彼岸的认知,而是对此岸的不满意。”接受媒体采访时,该剧原著作者鲁引弓在谈到这波留学潮的原因时,说出了这句话。

  国际教育这几年确实火热异常,然而这种火热背后究竟有多少理性?

  在谈到未来两年国际教育领域发展的趋势时,康福国际教育董事长、总校长刘煜炎谈到最多的是:回归理性。作为一位十余年始终在国际教育领域勤奋探索的教育者,刘煜炎对于市场发展有着冷静和清醒的认识。

  在他看来,无论是国际教育经历商业资本追捧,还是家长对于外籍教师的盲目期待与崇拜,以及当前盛行的低龄留学浪潮,在经历一轮头脑发热之后,终将回归理性,不过必然有人会为此付出代价。

  对已知不满造成对未知盲目

  到今年,刘煜炎已在国际教育领域摸爬滚打了近十六个年头。

  2001年,身为剑桥大学博士的刘煜炎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回国投身教育,先后创办康福外国语学校,北京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石家庄康福外国语学校。率先将A-level与AP课程引进国内,从科研博士转型为一个国际教育的践行者,将500多位学生送进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世界百强名校。

  他不仅自己办国际教育,也以学生和家长的身份感受着国际教育。刘煜炎在剑桥大学读的博士,他的儿子也经历了英国基础教育阶段公办教育和私立教育的培养,并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完成本科和硕士教育,现已成为世界顶级期货操盘手。这使刘煜炎对国际教育有着更深入的认知。

  刘煜炎能够理解家长为什么对出国留学有如此大的向往,“他们宁可冒着巨大风险去追求并不了解的国外教育,也不愿意待在国内接受教育,其中原因特别值得国内教育者深思。”刘煜炎说。

  “但未知的不一定毛病少。”刘煜炎认为,尽管家长的情绪可以理解,但家长在决定让低龄孩子出国留学时,非理性的因素可能要大于理性的因素,这其中就包括家长将国外顶尖级的私立教育等同于国外教育。他认为,这种认知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刘煜炎说,中国家长将英美一些顶尖级私校的情况等同于英美教育整体情况,这是夸大了国外教育的实际水平。不可否认,国外确实有一批教育理念先进、办学很有特色,且历史悠久的私立学校。但这类学校严格控制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国际学生的招生比例,在这波留学潮中,真正能进入这类学校的学生并不多。大多数学生只能进入公立校,或者其他一般私立校。

  过度看轻国内教育水平并不客观

  “国人需要客观看待国内的公办教育。”刘煜炎说,尽管国内的公办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但如果真正了解国外的公办学校,特别是英美的公办学校,就会知道:国外公办学校所提供的教育,真的没有好过国内公办教育,甚至与国内公办教育还有巨大差距。

  刘煜炎认为,中国家长多数并没有理解公办教育的实质。他说,公办教育就是提供保障性、基础性、均衡且公平的教育。英美的公办教育就是按照这样的原则提供教育服务。尽管其中也有蓝带学校,但只是极少数。至于基础教育阶段多数私立学校,可能会好于当地的公立校,但实际水平可能还不如国内较好的公立学校水平。

  从这个角度看,低龄留学潮过后,一定会有家长反思自己的行为。事实上,由于中国低龄小留学生普遍缺乏自主管理能力,一些孩子出国后并没有收获,更有甚者要重新回国“回炉”。目前,国内也有相关机构专门提供这种“回炉”服务。这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都是巨大的损失。

  国际教育不能被商业资本牵着走

  伴随着国内家庭对于国际教育的追捧,近几年国际教育领域也迎来一波井喷。由于政策层面对于公办学校国际班的审批收紧,民办国际学校发展迅猛。

  刘煜炎认为,有更多人愿意投资教育,这是一件好事。不过,资本是逐利的,要警惕资本过度介入后,教育变成一项牟利的手段。

  对于国际教育的市场前景,刘煜炎认为,以目前私立国际教育学校扩张的态势看,大约在2018年底前后就会出现拐点,在此之前国际教育的市场环境可能会比较恶劣,互相争抢生源、师资的情况都会发生,行业的深秋季节也可能就要来临。

  “不过,最终存活下来的仍然会是那些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的学校,而且这些学校会活得更好。”刘煜炎说。

  ■ 对话

  兴办国际教育 传统文化依旧是根

  Q 目前,社会上对国际教育还存在哪些片面的认知?

  刘煜炎:国际教育也罢,国内教育也罢,其实教育的问题是类似的,教育的本质是相同的。做不好国内教育就去做国际教育,也一样做不好。

  现在,对国际教育的片面认知包括认为外籍老师就一定好过中国老师,有了语言环境就有了一切。教育是价值观的教育,任何一种语言的背后,传递的都是文化价值理念,两者是无法剥离的。家长在追求语言环境的同时,往往会忽视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这点很多家庭现今感受不到,但未来一定会感受到。

  Q 这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对学生会有哪些不利影响?

  刘煜炎:大多数外国教师是没有建立起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尽管很多外籍老师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但并没有深入学习和理解,因此骨子里仍是西方价值观。对于一个正处在价值观建立时期的中学生而言,老师讲授的是西方价值观,家庭给予的是东方价值观,两者的冲突很可能会造成学生价值观的混乱,找不到归属感,进而会影响中国学生价值观的建立。

  Q 你认为,国际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刘煜炎:对于每个中国学生而言,中国永远是他的根。即便是兴办国际学校,根基也必须要形成一个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为核心的场,这是给孩子人生打下的底色。有了这个底色,再从西方教育中吸取他们的经验,注重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尊重,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探究方法的培养,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应该是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

  10年再出发

  我们会朝着个性化教学和深度学习的方向走得更远。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佳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