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随着高速、高铁、航空立体交通格局的不断优化,毕节正在逐步成为成渝入黔旅游的西大门,成为贵州省西部旅游黄金线路的核心节点。百里杜鹃、织金洞、草海、韭菜坪、可乐遗址等一批世界级旅游资源,如珍珠般闪耀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毕节,正走在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转变道路上,以丰富的文化旅游内涵和崭新的旅游形象,吸引着更多关注的目光。
三省通衢之处产业提升
“大美贵州之巅、神秘夜郎故里”,8月30-31日,第十届毕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古夜郎之都”——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举行。本次大会以“打造山地康养旅游目的地,助推全域旅游大发展”为推介主题,旨在通过每年举办全市旅发大会,扩大“洞天福地·花海毕节”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贵州旅游的知名度在国内外市场得到快速提升,毕节,就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毕节市位于黔中丘原向乌蒙山脉过渡的斜坡地带上,“北邻蜀水、西拥滇山,鸡鸣三省钟灵地”。境内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清凉宜人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众多国家级、世界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贵州省旅发委副主任牟勇介绍,毕节是川滇黔三省通衢,自古就有“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之说。随着高速、高铁、航空立体交通格局的不断优化,毕节必将成为成渝入黔旅游的西大门,成为贵州省西部旅游黄金线路的核心节点。百里杜鹃、织金洞、草海、阿西里西、可乐遗址等一批世界级旅游资源,如珍珠般闪耀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毕节还拥有最完整的古彝文化,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和禀赋独异的旅游资源,注定毕节旅游大有可为,前途无限。希望毕节旅游自觉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发展布局,在坚持全景式打造上下工夫,“抓龙头、连金线、带亮点”,不断优化产品业态布局,丰富产品业态内涵,创新产品业态供给,推动旅游业发展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进一步做优做强旅游“长板”,提升旅游产品业态品位和层次。
“通过这几天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深切感受到了家乡旅游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呈现出交通设施大幅改善、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高度重视、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文化旅游加快融合发展等特点。”毕节旅游文化大使、著名作曲家、海政文工团副团长平远说,作为毕节旅游文化大使,自己将铭记职责和任务,无论身在何处,身处何时,都将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尤其是旅游发展的变化。我们将通过自己的平台和人脉,讲好毕节故事,传递好毕节声音,让更多的人记住“洞天福地·花海毕节”。
《夜郎神韵》展现赫章文化
在开幕当晚,大型民族歌舞诗《夜郎神韵》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强烈关注。
《夜郎神韵》全剧分为古道夜郎、神奇夜郎、盛世夜郎、尾声四个章节,用多媒体方式结合苗族、彝族原生态舞蹈,展现一幅多彩浓烈的民族文化画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次毕节旅发大会的举办地赫章县与夜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境内的可乐遗址是贵州地区遗址规模最大、遗存内容最丰富的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遗址,是汉王朝势力进入滇东黔西前古夜郎国的重要都邑和核心治所。
赫章县旅游资源丰富:“贵州屋脊”韭菜坪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世界唯一“野生韭菜花——多星韭”深隐云端,被誉为“云上花海”;可乐古夜郎墓葬被誉为“贵州考古发掘的圣地、夜郎青铜文化的殷墟”;彝族《铃铛舞》、苗族《大迁徙舞》古朴淳厚;花山节、火把节等民族节庆,伴随着《敬酒歌》《留客歌》等民族笙歌传承千年;长饮不醉的彝家咂酒回味悠长……
近年来,赫章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山地资源和绚烂的民族文化,提出实施“文旅兴县”战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和乡村旅游,全力将山地旅游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赫章县委书记刘建平介绍,目前,赫章县正在大力推进“云上花海”韭菜坪、塔山公园、湿地公园、夜郎古城、夜郎王宫、温泉小镇和夜郎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承载能力,力争2020年全面建成 “云上花海”韭菜坪“4A”级景区、夜郎国家森林公园4A级景区。“十三五”期间,赫章县将努力打造全国山地康养旅游重要目的地,让赫章的“绿水青山”真正变身“金山银山”,让山地旅游真正成为赫章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的强大引擎。
建设山地康养特色的全域旅游
围绕本届大会,毕节市各县区也进行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如旅游商品展、威宁彝族火把节、金沙亚洲山地竞速挑战赛、织金“宫保杯”厨艺大赛、纳雍县第二届广场舞大赛、百里杜鹃乡村旅游发展大会、“活力赫章”美食展、百名网络名人看赫章、“云上花海天籁之音”贵州屋脊高原音乐节、赫章2016全国高原山地穿越挑战赛和主题摄影、书画展暨网络摄影大赛等。
近年来,毕节市各县区轮流承办毕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一共举办了十届,本届旅发大会是新一轮的首次。第十一届旅发大会将在威宁县举办。
中共毕节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罗建强表示,“十三五”时期,毕节市将围绕打造“国际知名山地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以“洞天福地、花海毕节”为形象品牌,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解放思想为引领、改革创新为动力、项目建设为抓手、特色发展为路径,加快推进旅游规划一体化、业态品牌化、服务优质化、营销专业化、机制创新化,努力将毕节建设成为全国“山地康养样板区、旅游脱贫示范区、全域旅游先行区”,为“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提供强劲的产业支撑。
■ 数说毕节旅游
近年来,毕节市大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四大战略,按照“抓龙头、连金线、带亮点”的思路,打造了1个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0个3A级景区,推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旅游业态。“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1.4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62亿元;毕节飞雄机场开通17个城市航线,成为贵州第二大支线机场;实现“县县通高速”;百里杜鹃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织金洞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草海荣膺国家4A级景区,油杉河大峡谷跻身国家级森林公园行列。
毕节旅游有望实现井喷增长
中共毕节市委一届十次全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跨越的发展目标,旅游发展主要指标到2020年翻一番以上,实现“全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两个井喷增长。立足毕节资源实际,在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史前文化、夜郎文化、阳明文化、石门坎文化及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旅游+”,打造“冬栖海南,夏住毕节”的避暑度假休闲产业、“给我一天,还你千年”的以彝族文化为主的民族风情旅游产业、“探古寻幽,时空穿越”的奇观探秘寻踪产业、“旅游让生活更健康”的山地户外健身康养产业、“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野外自助自驾产业、“吃购大地神州,回味尽在毕节”的地方传统美食和旅游商品产业、“田园阡陌,醉美乡愁”的美丽乡村生活体验产业等七大产业。要制定实施《毕节市旅游扶贫三年行动计划》,突出加大旅游扶贫力度,推进旅游精准脱贫。
文化旅游助力精准脱贫
文化旅游点亮毕节活力
数据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到毕节旅游的发展,而数据背后的故事更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绚烂多姿的百里杜鹃,气势恢宏的地下溶洞,碧波荡漾的高原湿地,贵州屋脊的韭菜花海,静谧广阔的三大连湖,云蒸霞蔚的避暑草原,神秘古老的历史民族文化……处处令人神往。
毕节的自然风光绮丽迷人,而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更是极富代表性。
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毕节历史悠久,是中国南方古人类文化的发祥地。毕节现有的黔西观音洞古人类遗址、赫章可乐古夜郎文化遗址、大方奢香博物馆、七星关区大屯土司庄园、织金古建筑群、金沙敖氏和罗氏墓群石刻等,无一不展示着毕节历史文化的辉煌。而以彝族阿西里西、撮泰吉、铃铛舞,苗族滚山珠等非物质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风情更是令人陶醉。
毕节还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贵州省地下党组织的发源地在毕节,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毕节,“鸡鸣三省”会议会址在毕节,贵州省地下党组织创办的惟一一所抗大式学校在毕节,“龙潭三杰”之一的钱壮飞长眠在毕节,红军领袖之一的夏曦牺牲在毕节……
近年来,毕节市依托这些文化根脉,文化与生态结合,启动了大方慕俄格古城、黔西水西古城、织金古城、毕节天河古城、赫章夜郎古城、威宁乌撒古城等地域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毕节市文化旅游产品质量等级,逐步形成涵盖观光型、休闲型和度假型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体系。
专家认为,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就是毕节旅游线路上的璀璨明珠,毕节历史悠久,民族民间文化辉煌耀眼,这些宝贵的资源是毕节旅游实现升级换代的重要潜力,其关键在如何把这些资源充分挖掘、打造、融入进旅游。比如说夜郎文化、可乐遗址、贵州屋脊韭菜坪如何进行三位一体打造,再比如苗族蜡染、刺绣、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乌江源百里画廊如何通过苗族文化的纽带进行融合发展,等等。
旅游扶贫激发创业热情
在日前举行的中共毕节市委一届十次全会上,毕节市市委书记陈志刚的讲话全篇贯穿着文化旅游推动脱贫的精神。
“旅游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大、资源消耗少、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来分析,还是从脱贫攻坚现实需要和长远谋划去考虑,毕节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跨越都十分必要、十分紧迫,也更有优势、更有潜力。”
将“大旅游”与“大扶贫”有机融合,从现代理念、产业业态、全产业、交通设施、服务质量、宣传营销、民族文化龙头带动作用等方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乡村旅游、特色种养、风味餐饮、农特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开发等产业发展,百里杜鹃这一经验已成为毕节市脱贫攻坚的样板。
百里杜鹃依托“满族第一村”这一文化品牌,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将附源村作为乡村旅游和重要文化旅游景点进行打造,这个“满族第一村”终于找到了“满韵乡风、水墨附源”的角色定位,乡村旅游激发了附源村的发展活力。目前,该村已发展农家乐7家,农家旅社5家,可一次性接待450人用餐,150人住宿。全村涌现出一大批养猪、养牛、养鸡、养兔专业户,大部分产品“内销”本村的农家乐。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1800元增至现在的6200多元,从“边穷村寨”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新村”。
附源村满来顺农庄的老板侯尚琴是个地道的庄稼人,以前,她与其他乡亲一样,守着两亩地通过传统的种植模式赚钱。眼看着村里的路修通了,民居改造完成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侯尚琴抓住机遇,在2010年1月开办了农家乐。满来顺农庄内的墙壁上挂满了关于满族服饰和风俗的图画,农庄外的大红柱子也彰显着满族村寨的底蕴特色。农庄一共四层,集餐饮、住宿于一体,一楼、二楼是餐厅,三楼、四楼是客房,餐厅可同时接待10桌客人,客房一共有6间。
“重庆成都的市民常来附源村避暑。还有东北的,他们看到我放上网的农庄资料,一来就住好几天。”凭着既能吃苦又热情好客的经营,侯尚琴的农庄生意蒸蒸日上。每年的杜鹃花期、避暑季节,满来顺的客人络绎不绝。为了让游客体验满族文化,侯尚琴准备了几套满族服装免费提供给客人们拍照留念。现在,侯尚琴的农家乐每年的纯收入有七八万,两亩地的经果林每年也有七八千的收入。
百里杜鹃景区石牛角村,彝族夫妇黄石、陈淑贞返乡创业开办不久的小店生意红火,即使在杜鹃花凋谢的淡季,每天也有2000多元的毛收入。很有生意头脑的黄石随时以微信的方式向亲戚朋友们发送视频,既宣传了景区旅游,又提高了自家小店的知名度。
由龙头旅游景区吸附贫困户就业脱贫的模式正在深入探索,百里杜鹃管理区的77户乡村旅馆和农家乐,户均一年纯收入9万元,增收效果明显。
目前,毕节市有乡村旅游经营户2000余家,全市乡村旅游星级示范户达到100多家,休闲农业园区21个,休闲农庄26个,民俗村11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7个。
下一步,毕节市还将开展乡村旅游等级创建和经营管理,服务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扶贫村的旅游市场竞争力,实现扶贫村脱贫致富,确保年内打造2家3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园区),创建2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通过示范村带动全市乡村旅游规范发展、提质转型,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20%,辐射带动4.2万贫困人口受益。
D04-D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荟
D04-D0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