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世园会特刊·设计者说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4:世园会特刊·设计者说

北京世园局宣传策划部部长崔勇&总体规划部部长许红解析世园会主题及规划亮点

“展现世界对绿色生活的共同向往”

2016年09月09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8月7日,俯瞰延庆妫河公园,这里位于世园会围栏区边界地带。新京报记者 李飞 摄

  今年4月15日,2019北京世园会世园大道景观建设工程在延庆区康庄镇举行启动仪式,标志着北京世园会配套工程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北京世园会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目前,离北京世园会开幕还有不到1000天时间。园区的规划设计已完成,将进入具体景点的设计施工阶段。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事务协调局宣传策划部部长崔勇对本届世园会的主题进行了详细解读;该局总体规划部部长许红则介绍,园区的规划基于生态保护、环境改善和会后利用3方面的需求,将既彰显中国特色又体现尊重自然的理念。

  1 谈世园会主题

  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和园艺

  新京报:为什么本届世园会以“绿色生活 美丽家园”为主题?

  崔勇:这个主题来源于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新的指导原则——生态文明。自古以来,人类的生活始终离不开自然和园艺。作为人类与大自然沟通的一种语言,园艺是植物的艺术,是绿色的文化,也是生命的延展与升华。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绿色生态环境,没有绿色生态就没有人类。作为人类与大自然沟通的纽带,园艺已成为演绎绿色生活和高质量生活紧密联系的方式,在带给人类丰盛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给人类愉悦的精神享受。

  新京报:2019北京世园会将如何展示这一主题?

  崔勇:北京世园会将通过对“绿色生活 美丽家园”主题的演绎、沟通与交流,展现世界各国对于绿色生活的共同向往。这一主题将促进人们关注园艺业发展与人类生命健康,推动人们关注园艺的创新与发展,直面严峻的现实,共创美好的未来。

  通过组织者与参展者的共同努力,北京世园会将使人们体会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是美丽家园的物质基础,从而激发人们转变生活态度,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不断探索园艺在健康养生、愉悦心灵方面的功能作用,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更宽泛而言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新京报:绿色发展、生活中的园艺、融和绽放、教育与未来、心灵家园这五个副主题分别要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崔勇:绿色发展,诠释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理念的不断升华,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以及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和追求方向。

  生活中的园艺,诠释园艺和植物对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贡献。

  融和绽放,诠释以园艺为纽带和平台,建立起跨越文化的桥梁,让全世界共同参与到建设美丽家园的行动中来。

  教育与未来,诠释北京世园会具有培养大众提高对园艺的认识、对自然的尊重、对植物的热爱的教育职能。

  心灵家园,诠释“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理念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宜居生存空间中的体现。

  作为A1类的专业性世界博览会,北京世园会是一届有思想、有生命的博览会。历届世博会都会表现那个时代人类共同思考和关注的亮点——主题及演绎出来的副主题。而这些主题和副主题将成为各个国家、国际组织等参展者的参展思想指南,是其展览方案中的思想核心。

  2 谈规划设计

  把自己当游客来规划设计

  新京报:为什么世园会园区的地址会选在这里?

  许红:我们在申办世园会时就基本确定了要在延庆这个地方,当时就明确要在妫河两岸。我第一次去是在2013年春天。4月份的时候,市区的春天都快过去了,那边丁香花才开,满地的二月兰,还有当地的野花、茂密的树林、静静的湖水。

  现在这个选址,现状的山水林田都特别好,在这里建园,可谓建设一个“园中之园”。也是因为我们这个选址方案,才打动了申办的评审者。

  新京报:方案从征集到确定经历了哪些步骤?最终思路是怎样形成的?

  许红:确定选址后,我们就按照园区的规模征集概念性的设计方案。有数十家的机构报名,包括国内的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机构,以及国外的给上海世博会做过景观设计的荷兰Nita等机构。最后我们征集了10个方案,由专家评审选出3个方案进行优化,并吸收其他方案的优点和亮点,形成目前的总体规划方案。

  新京报:在设计上,北京世园会的设计过程有哪些亮点?

  许红:我们在案例式规划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式规划理念,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同时,要求设计师把自己当成游客来规划设计。

  我们遍访国内外各大公园、展会,建筑,去亲身体验、交流座谈。颐和园、圆明园,西安、青岛、武汉和荷兰、土耳其,我们都去过。将游览过程中的亲身体验与需求充分融入规划设计中,把2019北京世园会打造成为一届以人为本的世园会。

  3 谈园区特色

  “师法自然”成最重要理念之一

  新京报:北京世园会如何从园区规划上展现中国特色?

  许红:我理解的中国特色一方面是造园手法。中国的造园手法从挖湖、堆山、点景,都是比较细腻的。同时,园区的规划上,一条山水轴,一条园艺轴,将园艺放在山水中,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景观思路。

  此外,园区内的景点和建筑也肯定会有浓重的中国特色的印记。在个别景点的处理上,比如天田山,也体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特色。

  新京报:北京世园会建设这样的“园中之园”会有什么特别考虑?

  许红:由于园区本身的自然状态很好,我们这次建园最大的特色就是保护现在的自然肌理。有的世园会选址在一些垃圾场、矿山,这样以提高其办会的“生态修复”程度。但我们这次办会,从选址到规划,“师法自然”成为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在做方案时,我们提出尽量保存现有植被。妫河森林公园不会有大的改动,主要是生态提升,而村庄里的大杨树基本都要保留。

  新京报:尊重自然之外,有没有考虑游客游园的便利?

  许红:尊重自然,不改变现状生态,其实跟方便游客并不矛盾。这一次,我们在2号门设置了林阴安检等候区。以往的等候都是在广场上,比较晒。我们园区的2号门外等候区现状是一片密林,将原有的密林进行提升改造后,游客等候入园的时候就可以在树下。

  防晒其实并不简单,不只是一个伞能解决的,遮阴要够长才有效果,还要改变附近微环境。所以我们利用原有林阴密林,就非常好。

  新京报记者 吴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