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经济新闻·金融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经济新闻·金融

十年牵手告终 花旗获利140亿撤离广发

花旗清空持有广发银行的20%股权;近年多家外资股东退出中国银行,分析称融合仍是未来趋势

2016年09月09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花旗银行在广发行的股权和管理权正式终止。”9月的第一天,原广发行行长利明献发布辞职信,告别耕耘六年的广发行。2010年,利明献“接棒”同样出自花旗的辛迈豪,成为广发行行长。如今,随着利明献的离开,广发行股权上的“花旗时代”落幕。

  8月29日,花旗清空持有的广发银行20%股份,中国人寿接盘。

  2008年金融危机后,外资银行收缩全球业务,相继减持或者清空中资银行股份。中外“牵手”多年,外资银行获取丰厚利润,也带给中资银行技术、管理等层面变革。虽然中外银行在同一平台上摩擦不断,但业内人士认为,中外银行相互融合仍是未来银行业的趋势。

  花旗专注自身中国业务

  今年2月29日,花旗与中国人寿签署协议,向后者出售其持有的广发银行20%的股份,并于8月29日完成最终交割。

  对于花旗退出中国的具体原因,花旗中国近日回复新京报表示,决定出售广发的股份与花旗在全球期望成为一家更精简机构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将使我们更好集中资源,专注地发展花旗自身在中国的核心业务。”

  2015年10月,花旗集团表示,花旗将重点集中放在“那些拥有最大规模和增长潜力的市场上”。

  交易协议显示,2016年2月底,花旗以197亿元人民币出售其全部持股与中国人寿,而十年前花旗仅以6.2亿美元(约56亿元人民币)收购广发股份。一进一出,花旗在股权方面获利超过140亿元。

  普华永道中国银行业主管合伙人梁国威表示,当年,很多外资行进入中资银行进行股权投资,但不少机构现在的经营策略发生了变化。这些投资更多地被视为财务投资,那么在资本市场有利的情况下,转让套利也是很正常的。

  每逢外资退出中国银行,其获取的利润都会引起惊呼。2009年,瑞银向投资机构出售中行33.78亿股,与2005年初次入股时相比获利3亿美元利润。2012年,花旗出售浦发银行股票计税后获利约3.49亿美元。2013年,高盛出售工行H股,套现11.2亿元,实现近三倍投资回报。

  随着高额利润被不断曝出,中资银行成为“提款机”的说法不断。

  “所谓‘提款机’的现象由我们自身股票市场定价机制、运行机制等决定,获利更多来自于上市的动作,而非入股后日后的经营。”中国银行一分行负责人坦言,“我不觉得是提款机。”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近年一直跟踪研究外资银行撤资的现象,他也持有类似的看法,认为投资赚钱属于普世性商业规则,“我们当时请他们进来也是按照商业原则、按照资本说话改善我们的治理结构。”

  技术变革,花旗助广发突围零售业务

  外资银行从中资银行获取可观收益裹挟而去,中资银行收获了什么?

  “过去一段时间,西方商业银行开发出来的风控、内控、内部管理流程、组织架构、产品研发等,在引进外资后,这些在中资银行中才逐渐发展起来。”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

  花旗也为广发带来了变革。

  在入股广发银行一年后,2007年,花旗派驻的行长辛迈豪带领广发银行扭亏为盈,并连续三年刷新历史性利润纪录。而辛迈豪的继任者利明献在2010年上任后,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截至2015年年末,广发银行总资产超过1.8万亿元,为2010年年末的2.25倍。2015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2010年的2.5倍和1.5倍。

  值得注意的是,广发银行零售业务在同业中表现亮眼,而这正得益于花旗银行零售高管的加入。

  2010年,蔡丽凤加盟广发,担任副行长。此前,蔡丽凤在花旗银行香港分行担任销售及分销董事,并颇有成绩。据新华社消息,2016年上半年,广发银行零售业务在营收中的占比达到52%。

  广发银行董事长董建岳在辞职信中,首先提到广发行零售业务。“(广发银行)较早启动了战略转型,业务和收入结构明显优化,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超过50%和接近40%,领先国内银行同业水平。”

  前述接近央行的人士直言,花旗带给广发最瞩目的发展为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业务在过去一段时间成为广发的现金流。”

  数据显示,2012年,广发信用卡发卡量达到2293万张,成为国内第二家发卡量超过2000万张的股份制银行,信贷余额705.26亿元。到2015年,广发信用卡发卡量已达到4140万张,信贷余额2431亿元。

  当年摩擦再被提及,花旗战略失败?

  随着花旗的离开,花旗与广发的“罅隙”之事再次被媒体提及。有报道借业内分析师名义称,两者分手原因还在于花旗无法在广发行推进战略和业务,“中资方与外资方管理层的磨合程度没有那么好。”

  事实上,两者之间常出现“不和谐”之音。

  自2006年以来,花旗先后派出辛迈豪、利明献两位行长以及多名高管,参与广发银行的经营管理。

  2007年,就在花旗“牵手”广发仅仅10个月后,广发银行行长办公室高级顾问郭小平在北京公开表示,对花旗重组带领广发行走出困境正由“充满信心”到“没有信心”。

  郭小平认为,花旗在广发更多采取务虚动作,并未对广发做出真正补充资本、开拓新业务、增加网点布局等方面的变革。

  另据媒体报道,辛迈豪制定出的广发行五年计划几次在中资股东处无法通过。广东省政府多次出面“劝和”。

  对于过去的十年,花旗中国回复称:“对于长达十年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感到自豪。”

  对此,前述中国银行分行负责人表示,无论外资银行走进来还是中资银行走出去,都会遇到相关类似的冲突。“即使控股51%,也很难让当地人听从,也不可能把管理者全部换掉。”该人士表示,解决冲突问题在于更换核心银行系统、更换管理层不太更得上变化的人员等,“这些都需要高成本,不一定做得出来。”

  ■ 背景

  外资频繁减持中资银行股份

  近年外资银行不断减持、清空中资银行股份,如今又一外资银行撤出中资银行。

  在去年,恒生银行先后于2月份和5月份出售兴业银行股份,如今持有0.88%的股份;2015年年底,德意志银行向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出售其持有的华夏银行全部19.99%的股份。

  “外资大举进入中国和此后的自身机构调整,与2008年后全球金融危机高度相连。”前述接近央行的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解释,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不少外资机构自身流动性、资本充足率、不良率等变得紧致,撤资行为是对自身处于危机情况下或者所处的接近危机的环境下,自身的资产负债机构、业务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必然现象。

  外资机构自身原因成为其撤资的原因之一。

  早在2009年,瑞银在解禁次日后,即刻清仓中行34亿H股,首开外资退出中资先例。“瑞银抛售中行解禁股,是对方出了问题。”彼时,中行发言人王兆文直言。

  “2008年金融危机后,几乎全球大行都在收缩业务,中国金融市场相对较好,因而变现退出或者减持属于正常反应。”前述中国银行分行负责人认为,有外资银行自身出现问题需要补充资金,也有外资银行为了调整自身战略发展而退出,也有外资银行认为已获利而退出。

  对于外资银行本土化过程中的遇到的冲突等问题,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不对具体问题作出评价。但其对于近年外资银行不断撤资的行为表示,“现在很多事情下结论为时过早,但全球化的过程不可逆转,越来越多的相互融合是一个趋势。”

  B04—B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