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改造提升行动计划任务清单;城内将建地下停车场等作为配套,地铁16号线拟在宛平城设站
| ||
发现“北京西岸”系列报道之三
作为“七七事变”的历史见证,宛平城是京南一个响亮的名字。这座修建于明末崇祯时期、曾用于抵御李自成的卫城,坐落于丰台永定河东岸,行过卢沟桥即可抵临。
时光越过近400个年头,宛平城从经济形态到环境现况等,面临整体转型提升。近日,新京报记者从丰台规划分局获悉,宛平城及其周边地区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已经制定完成,古城内产业升级、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十余项工作任务即将进入启动实施阶段。
古城里的百年老宅
“七七事变”留下的一排弹孔,还在宛平城的城墙上。截至目前,城内有4462名常住居民,每日和这座379岁古城共度时光。
由于建设之后长期用于屯兵,宛平城内没有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进入城门,一条东西走向的城内街全长640米,城池南北长320米。整个老城呈现一个规整的长方形状。
64岁的宛平人崔桂忱,自小便在古城里生活。她家的老宅坐落在城内街8号,是一座老平房。“房子是姥姥留下来的,至今已经有快100年历史了。”
这样的一、二百年老宅,在宛平城内并不稀有,它们大都“挤”在胡同的枝杈里。这些胡同几乎都容不下一人张开手臂,有的只勉强容人通过。进入胡同,一层、两层老宅的灰色砖墙随处可见,电缆在空中交错凌乱。到了黄昏,锅碗瓢盆的生活音调,便自家家户户飘出。
目前,宛平城内约有400个院落,其中六成住着老居民。与此同时,作为古时商旅必经之地,宛平城周边也如北京众多城乡接合部一样,聚集了大量制造、批发、物流的小产业,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在此租住。
古城内相对陈旧的生活方式,多年来未得以改善。据宛平城内多位老居民介绍,城内存在环境较脏乱、供电不稳定等问题。此外,院内没有上下水的卫生设施,甚至洗澡都要跑到城外。崔桂忱说,她家里取暖还一直在烧蜂窝煤。“下水有时候不太方便,进出城的路也不太顺畅。”
高密度的民宅也成为宛平城环境的“硬伤”之一。丰台规划分局曾对该区域进行过系统的现状调研和规划研究,宛平城的城内整体空间肌理和街巷格局虽然保存较好,但多年来城内院落格局和古城风貌遭到破坏,原住民现有生活条件亟须改善和提升。
“宛平人家”共同记忆
除了古城外,“日军侵华”是宛平城老居民的共同记忆。
60多年间,郑福来一直担任着卢沟桥抗战历史的“义务讲解员”。今年85岁的他,世代居住在卢沟桥西,6岁时亲历了“七七事变”,头一天还在一起玩耍的10岁小伙伴四春子,被炮弹炸开了肚子。
郑福来亲眼目睹了被炮弹炸成废墟的宛平城。在他记忆里,自家三间灰土房的门窗没了,房子被炮弹炸没了顶,奶奶、父亲、伯父、伯母也不知道逃到了哪里。
像郑福来一样,土生土长的宛平人,不少都能讲上一段抗战“家史”。宛平城和卢沟桥也因其历史价值,半个多世纪前便被列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起,被战争破坏的宛平城开始修复改造,国家拨专款对城墙、城楼进行修缮。1987年,“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宛平城内建起,宛平城开始向游客开放,逐渐也成为了京城一景。
进入新世纪后,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建成对外开放,宛平城角楼、敌台、辅房等历史建筑也逐步复建。面对越来越多的游客,热心的宛平人加入了服务和讲解的行列中。60多岁的刘志英,就是“宛平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每天,她都和近500名戴红袖标的志愿者在古城里劝导不文明行为、为游客讲述历史故事。
不过,拥有古城文化和抗战文化“双重属性”的宛平城,虽然在30多年间进行了十余次各类“大修”工程,但并没有聚集起相应的高人气。
丰台规划分局在对区域现状进行梳理调查时,发现宛平城还有诸多方面亟待改善。一方面,宛平城现有的旅游资源是以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爱国教育及卢沟桥的参观旅游为主,其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很大挖掘延伸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整体环境景观有待提升并缺乏相关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宛平城也存在活力不足、人气不旺的问题。
老城修复维持原生态
为了提升宛平城的历史价值,近日,新京报记者从丰台规划分局获悉,一份关于宛平城及其周边地区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已经完成并列出任务清单,明确了具体工作任务及责任主体,丰台区数十个单位按照职责分工领取了相应的改造提升任务,拟在三年内前逐一实现。
方案强调,宛平城的改造提升将不会破坏老城“原生态”。对宛平城内现有的居民和业态,方案明确提出将会“区分”对待。
未来3年,宛平城内,一部分原有低端老旧业态将被置换,导入红色旅游、民俗文化产业、特色文创产业等。不过,目前宛平城传统居住和生活服务的方式明确将会保留,维系“原汁原味”的传统社区氛围。
“现在对于文物保护的理念,更强调以利用促进文物保护、以发展促进文化传承,而且老城的味道,很多都是居民们带来的。”丰台规划分局介绍,对宛平城的保护,将采取逐步有机更新的方式,一点点对功能进行“置换”,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整治之后,宛平城的风貌将会发生明显改变。比如,全长640米的城内街,在整体城市设计导则的指导下,将城内道路铺装、沿街建筑立面、门牌字号以及夜景照明等,进行统一提升,并修整特色院落和巷弄。
此外,宛平城将制定专门的旅游规划,以宛平城、卢沟桥为核心,形成东西向历史景观轴和南北向抗战文化轴两个空间轴线,使该地区成为北京西南最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节点。其中,城外晓月岛上的岱王庙将予以修缮,结合卢沟桥、宛平城形成东西向历史景观轴;城北还计划打造一座“宛平记忆抗战体验园”,结合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大枣园遗址、赵登禹将军墓等抗战遗址,打造一条“抗战遗迹轴线”,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丰台规划分局还介绍,未来,条件成熟时还会考虑在抗战馆的西侧建设和平宫,使这里进一步成为承接和平交流、展示和小型论坛的重要区域。
古城禁止机动车进入
其实,宛平城的“旅游开发史”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随着旅游接待的开展,城内交通压力的重负日益明显。
据宛平城内居民回忆,之前,城内居民和外来的车辆,都会开进城内停放,仅有的一条城内街道,时常被停得满满的,路更窄了,步行街的功能被剥夺,还严重影响了进出。
为此,去年丰台区启动了对宛平城周边停车的研究,思路是将城内机动车向城外引导。去年,北京市交管局发布了关于宛平城内街调整为昼夜禁止机动车双向行驶的通告。
根据宛平城及其周边地区改造提升方案行动计划,这座古城将回归成为一座“步行城”,机动车将禁止进入。作为配套举措,宛平城南还将建设地下停车场及配套,目前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另外,即将开通的地铁16号线,也为宛平城预留了一站。宛平城站站点建设将充分考虑与城南地下停车场的接驳换乘,也将考虑“步行城”的规划以及在地下与宛平城内步行系统衔接。
作为宛平城周边的区域交通规划,方案还提出,未来将考虑整体打通京石、西五环、园博大道进入宛平城和卢沟桥地区的三个主通道,形成宛平城周边两个道路循环,完善宛平桥、阀东桥、大瓦窑桥等立交节点,并在周边设置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 宛平城档案
宛平城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东侧城门为顺治门,西侧城门为威严门,连贯的城墙和瓮城,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完整的历史城镇。
根据资料记载,宛平城自古就是京南门户,1637年,为防范李自成农民军北上,明朝建宛平城,作为屯兵卫城,名“拱北城”,到清朝时改名“拱极城”。辛亥革命后,宛平县划归河北省,1928年,县署正式迁至城内,改名宛平城。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宛平城发动“七七事变”,宛平城受损严重,现在,城墙上还有弹坑遗址四处、周边战场遗址八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