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旅游周刊·聚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旅游周刊·聚焦

真假“北京人家”,灰色地带上的城市民俗

2016年09月14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如今的“北京人家”无论数量、成熟度、社会认知度、游客关注度等都有待提高。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李飞

  说到乡村的民俗旅游,很多人都能列举出“农家乐”、“精品乡村民宿”等形式,但是说到“城市民俗旅游”,人们反而觉得有点陌生。今年7月,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了《北京市旅游条例(草案)》,对城乡居民利用自有住宅经营旅游进行了规范和引导。草案提出,北京市城乡居民可以利用城区传统院落、农村合法宅基地上的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民俗旅游经营活动。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目前城市民俗旅游的一个重要模式就是“北京人家”,所谓“北京人家”,就是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以东城区、西城区为主,利用四合院等北京特色民居这样的胡同资源以间或夜的形式开展住宿、餐饮、参观等服务的经营者。其实,“北京人家”丰富了北京住宿接待资源,这种以四合院为主的旅游资源受到不少游客的喜爱。但是如今的“北京人家”无论数量、成熟度、社会认知度、游客关注度等都有待提高,以“北京人家”为代表的北京城区民俗旅游还仅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城市民俗旅游,处在政策法规的灰色地带

  北京市某城区旅游委相关负责人Z先生透露,在某次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期间,北京市区曾推出了类似于“北京人家”的民俗接待户,但是由于缺乏销售平台、运营平台、管理平台,收效并不太好。而这一大型赛事一过,许多民俗接待户就处于非法状态了。大型赛事举办期间,也是为了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北京人民的生活才推出了这样的民俗接待户。但是赛事一过,一些没有终止运营的接待户,就属于非法运营了。城市民俗旅游,目前还处在一个政策法规的灰色地带,比较敏感。

  Z先生指出,想在北京城区做民俗接待并不容易,首先你得取得工商、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颁发的合法运营资质,即使你走的是“特色突出、家庭式接待”模式,而且安全合格、卫生达标,看起来是民宿,但其实经营主体是“个体工商户”。

  城市民宿必须安装电脑与公安局联网

  为什么民俗旅游在城市的“口”一直没开?因为作为住宿业,得公安局特行特批。按规定,在北京,最早得八个床位以上,才能经营民宿。后来其实规定是越来越严格的,一旦对外经营,涉及到住宿吃饭等问题,有关部门对城市民俗旅游一般抱着“宁可严管、不可松放”的原则,甚至很多部门都害怕担责、不想担责。

  新的“北京人家”评定标准,也都提到一个“合法性”的前提,提到一定要有政府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工商、食药、还有“安全特行”。住宿是归公安局里的“特种行业”管理部门。因为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你不得不担心,如果客人正好是被通缉的犯人,怎么办呢?Z先生指出,“如果在北京的某个家庭做民宿,家里就一定要安装一个和公安局联网的电脑,有客人来住宿了,一定要第一时间把客人的住宿信息传到公安局。”这与北京郊区的农家乐、民俗户还不太一样,因为北京郊区的农家乐、民俗户本身面对的客源群体,主要是北京市本地的客人。但北京城区的民俗户,面对的客源群体则主要是外地人,这就更需要在安全上更加强防范。

  四合院“北京人家”准备升级重新评定

  如今,北京市对四合院里供游客吃喝玩乐的“北京人家”在进行新的升级。旅游部门将按照新的标准对现有的“北京人家”进行重新评定。

  北京市某城区旅游委相关负责人Z先生表示,目前证照都齐全、并且符合新评定标准的“北京人家”数目非常少,大部分的所谓“北京人家”还是处在灰色运营中。而且大部分“北京人家”只是做住宿、餐饮,和其他旅游企业、旅游线路的衔接目前做得还不充分。

  ■ “北京人家”服务标准与评定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0年,当时的北京市旅游局就组织实施了《“北京人家”服务标准与评定》,《“北京人家”服务标准与评定》的起草单位是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然而,由于该标准在接待服务方面的要求较为简单,已跟不上市场的发展需要。

  而在2016年上半年,北京市旅游委组织由饭店管理、文化、安全等方面资深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根据新版《“北京人家”服务标准与评定》对申报“北京人家”的四合院式接待性民居或旅舍开展了重新评定工作。

  ●单纯提供有限服务的经营者也融入进来

  北京市旅游委副主任于德斌曾表示,新标准的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北京人家”的分类。新标准根据经营业务的不同,除了之前提供食、宿等服务的“北京人家”外,一些单纯提供有限服务的经营者也融入进来,包括“北京人家(参观类)”、“北京人家(住宿类)”和“北京人家(餐饮类)”。

  ●提供焦圈儿爆肚儿,摆放京剧脸谱

  2010年版本的标准,主要涉及住宿要求、卫生条件、安全条件等硬件配置;而新的标准则突出了软件方面的要求,依据不同的分类将所需具备的服务项目都单列出来。例如提供餐饮服务的“北京人家”应该能够提供地道的北京菜、北京传统小吃。在去年对外征求意见的新标准版本中,一些独具北京特点的小吃、摆件、装饰品都被写明。例如,京剧脸谱、挂屏、画轴、瓷器、玉器、石头、插屏等饰品具备3项以上;炸酱面、饺子、肉末烧饼、驴打滚、艾窝窝、豌豆黄、焦圈儿等老北京传统饮食也应该具备2项以上。

  新标准同时规定,“北京人家”的评定将采用现场评分制度,即由专家对考核项目进行逐一评审,采取一票否决制。

  记者了解到,根据北京市旅游委印发的《关于鼓励北京市城区四合院开展旅游接待活动的意见》,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依法利用所拥有的四合院资源依法开展旅游接待服务。此外,北京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也将安排鼓励、扶持资金,用于今后“北京人家”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提升服务水平。

  ■ 专家意见

  勿追求集群效应 勿追求过度繁华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刘德谦指出,关于城市民俗旅游如何开展,这点大家讨论得比较少。因为如今的城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大中城市、一线二线城市,基本上原来的城市样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剩下的具有历史风貌的地方都已经不多了。现在民俗旅游开展的模式,比如上海新天地、北京什刹海、成都宽窄巷子等,是不是最好的模式,都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刘德谦建议,以后发展城市的民俗旅游、民居旅游,要摒弃“求人多”的商业模式。过于商业化就破坏了原有城市的风貌。北京南锣鼓巷,因为人过多、过于商业化而带给当地原住居民的干扰,就应该引起警惕。发展城市的民俗旅游,不要简单地追求某一种模式,而要注重因地制宜。比如,在一个小巷子里头,有一两家、或两三家的四合院开办民宿,接待游客,这样不会对周围的居民生活带来太大干扰,建议城市民俗旅游“不要追求集群效应,不要追求过度繁华”。

  有人会说,中国人太多了,需求太多了。然而,刘德谦说,某些地方过于追求商业化、过于拥挤,但逐渐开放城市民俗旅游的地方多了,就不会那么拥挤了。比如现在的乡村旅游,已经没有那么拥挤了,甚至乡村很多地方想追求“人多”,都已经做不到了。以后像“什刹海”这样一个小区域的民俗旅游,将来若扩大到更大的区域去,游客就更加分散了。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特点,游客也会更分散,体验更多样化。

  城市已经发生变化,原有民俗处在消失之中,要更好发掘、研究民居文化、生活文化、一些外国人、外地人可能会很感兴趣,住在一个小院子里的北京老百姓是怎么过日子的,有哪些特色还在保留着。比如,前门的一些小胡同、小巷子,老百姓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而这些,都可以成为旅游的吸引物。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雪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