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下一篇

中秋节:让传统在“面向现代”中传承

2016年09月15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现代文明跟传统,不应是“二分法”里的对立物,而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代文明不能轻易否定传统,传统也要“面向现代”。

  “明月当空洒银玉,又是一年团圆日”。团圆日,思团圆,以家为思怀原点,国人的情感线在中秋这天,沿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轨迹不断拉长。“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愿所有人都被家眷温情的“亲情圆月”照拂,婵娟与共。

  吃月饼、赏明月、寄乡愁,这些应景开启的仪式与思绪,勾勒出了中秋作为重大传统节日的意义刻度。在社会流动频密、价值多元的今天,中秋依然能引发人们心绪的同频共振,这无疑指向了“传统”对公众文化认同与向心收缩的强大召唤力。

  但也正因为流动太快、价值分化太严重,不少传统事物在现代技术与文明的冲刷下被瓦解速度加快。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有个问题更值得社会思考:该怎样让“传统”与“现代”这两个交集与隔膜共存的价值集束体系,在拉锯中持衡相处?在传统与现代面前,我们又该有着什么样的扬弃倾向?

  这并非无谓的命题:前不久的多起社会热点事件,比如王宝强离婚风波,相声界的郭曹师徒大战,都曾引发传统与现代价值的“对撕”。这也让人思考,在基本的常识启蒙业已完成的当下,哪些传统是可堪秉承的精粹,哪些又该接受现代价值的淬炼?

  诗人艾略特的一段话,或许可资参考:假如传统或“世代相传”的意义,仅是盲目因循前人的风格,那么传统就一无可取。也就是说,继承传统,不等于对其所有样式与表征进行“原样复制”,僵硬地粘贴到社会背景墙上。事实上,在“唯变不变”的当今社会,拿着某些刻舟求剑式成规让公众遵循,拿着一成不变的规则文本去套现实社会运作机理,也是在“害”传统,让传统显得迂拘僵化。

  前两年,有地方政府用“二十四孝”故事宣传画宣扬孝道,里面不乏“郭巨埋儿养母”之类的例子,引发舆论反感。弘孝扬善是好事,可若过于拘泥形式本身的沿袭,而不是汲取传统中的营养厚植向善土壤,那无异于对继承传统的错解。

  王宝强离婚和郭曹骂战事件也是:前者涉及婚姻忠诚、责任等家庭伦理维系;后者则道出了,半家庭关系的传统师徒制与“一日为师终生父”观念在契约本位的当今社会的困境。毋庸置疑,传统中的很多代表真善的正向价值,依旧需要秉持,但传承也得择其善者传承,并重在传承内在精神,而非拷贝“老祖宗留下的物件”。比如曲艺工艺收徒和学艺,眼下本该多些人性与对等尊重,而不宜僵硬复制强人身依附的家奴化形式。

  节日向来是传统传承的标志性节点,其传统也一样。或许很多人跟亲人人各一方,但纵然团圆难现,多些对家庭价值的珍视,平时常回家看看,就是精神传承;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不少人仍然喜欢吃月饼,也有人对月饼已经没有感觉,但无论如何这只是一种形式,无碍我们对中秋文化内涵的秉承。

  现代文明跟传统,不应是“二分法”里的对立物,而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代文明不能轻易否定传统,传统也要“面向现代”,这样才能“向传统要现代”,从传统文化根系中吸收现代养分。泰戈尔说的“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也意在于此。而中秋等佳节,正是适合集中“播种”的时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