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特别报道

百盏“家训灯笼”点亮“卢沟晓月”

中秋赏月会昨晚在宛平城举行;丰台与新京报合作提前征集“百姓家训”,现场组成“百家姓灯阵”

2016年09月16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昨日,丰台宛平城西门城楼上,“卢沟月·家国情”——2016“卢沟晓月”中秋赏月会举行,演员们正在表演诗歌朗诵。(二次曝光拍摄)
赏月会上,回国寻亲的华裔女孩曹昊菲和捡到她的警察一起在灯笼上贴“家”字。
昨日,卢沟桥畔,游客跟兔儿爷合影。
昨日,宛平城城楼上,两位书法家现场为市民写家训灯笼。A06-07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薛珺

  新京报讯 昨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晚七点半,伴随着经典诗词《水调歌头》吟诵,“卢沟月·家国情”——2016“卢沟晓月”中秋赏月会在卢沟桥畔宛平城西门城楼举行。赏月会现场,100盏书写有家训的灯笼,组成“百家姓灯阵”点亮在宛平城楼两侧。

  “古代男子”登场吟诗拉开赏月会序幕

  昨晚18时许,圆月初升,只有些淡黄的景象,宛平城内已经挤满前来赏月的游人。随着日暮降临,月亮颜色由浅入深,在云层中穿梭。

  作为“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近年来每年都会迎来中秋赏月的游客。今年中秋假期,丰台区安排了卢沟寻古、祈福望月等文化活动,卢沟桥、宛平城也进行了景观亮化和环境布置。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15日19时30分许,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青年男子悉数登场,在古诗朗诵中,2016“卢沟晓月”中秋赏月会开始。

  臧金生、温玉娟、杨树泉等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的艺术家志愿者参与了演出,朗诵诗词作品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卢沟晓月》、《宛平怀古》、《我的思念是圆的》等。

  寻亲女孩月下“还”当年民警拥抱

  朗诵会进行期间,主持人邀请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曹缘,梨园世家、谭门第六代嫡传人、京剧艺术家谭孝曾,抗战将领佟麟阁将军之子佟兵,“七七事变”亲历者郑福来,2016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北京市丰台区第二幼儿园园长游向红和回国寻亲的华裔女孩曹昊菲等嘉宾走上舞台,启动“点亮家灯·传递祝福”仪式。

  随后,嘉宾们共同将月亮小灯放入中国传统红色灯笼,点亮写有姓氏的家灯。

  其中,曹昊菲手中的灯笼没有姓氏。22年前,她被遗弃在天坛公园,后被天坛公园派出所的民警抱走,几经转辗,一对美国夫妇在北京儿童福利院收养了她。近日,她回国寻亲。

  诗会现场,当年抱起菲菲的民警侯先生也来了。当初的一个拥抱让被遗弃的菲菲得到了帮助,昨日现场,菲菲也“还”给侯先生一个拥抱。

  “22年后,漂洋过海,我终于回到这棵柏树下。这一刻,我的心中开满鲜花。”曹昊菲献唱自己创作的《在柏树下》,感恩当年在天坛公园大柏树下帮助自己的民警,并与民警共同将“家”字贴到了灯笼上。

  据了解,主办方在活动现场布置了100盏书写有家训的灯笼,组成温暖人心的“百家姓灯阵”,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展现和传承,并为千家万户传递中秋的祝福。

  【同题问答】

  郑福来 1931年生于卢沟桥畔,1937年亲历“七七事变”,1952年当选卢沟桥镇第一任镇长。今年85岁的郑福来作为卢沟桥“义务讲解员”,已自发接待超过70个国家的外宾、媒体记者和数以万计的参观者。

  佟兵 现年91岁,民国将领佟麟阁之子,原北京市政协委员、西城区政协副主席。

  曹缘 中国男子跳水队运动员,2012年伦敦奥运会跳水男子双人10米跳台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跳水男子单人3米板冠军。

  1 你的家训是什么? 最希望传承什么?

  郑福来:“忠”和“孝”是我们家的家训。首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忠,就是忠于祖国;孝,就是孝敬老人。过去我目睹了七七事变期间中国人落荒而逃的亡国奴生活,看过受剥削、受压迫的旧社会状态。如今过上了好日子,就要学会报答、学会奉献,这是我们家训最重要、最希望传承的部分。

  佟兵:我父亲经常给我讲的,以诚恳的态度对人,以负责的态度对事。我家家训最重要的有两句,一句是“见权贵献谄容者最可耻”,另一句是“遇贫困持娇态者贱莫甚”。就是要孩子们记住如何做人,如何对待人,这是我们家家训希望传承的价值所在。

  曹缘:我的成长跟教练、运动队接触得更多,不过父母和长辈也教我,要善良、乐于助人、学会感恩。未来如果我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我也要把父母给我的这些教导传递下去。

  2 你认为家训在新时代能发挥作用吗?

  郑福来:新的时代也应该提倡“忠”和“孝”,共产党员要忠于党,父母养大了你,要学会孝顺父母。这既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也能融入到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就是要继续发扬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

  佟兵:虽然说现在的社会更加功利了,但是我们家对子女的要求还是非常严格的。如果有谄媚的事情,或者瞧不起人的事情发生,我们是要严格地批评的。在我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和我儿子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我发现,把人做好了,就能把自己的专业做好,也能在社会上立足。

  曹缘:父母从小支持我训练,对我实际上就是一种帮助,教练在运动队对我的教导,也是一种帮助。他们用身体力行的方式教导了我,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做一个善良的人、助人为乐的人,懂得感恩的人,都是有价值的。

  家训故事

  9月5日开始,丰台区与新京报合作面向广大市民征集“百姓家训”。之后,许多家庭给新京报“北京知道”公号(微信号:xjb-jingshier)发来家训,并讲述了家训背后的故事。

  昨日,丰台区与新京报从中挑选出3个家庭,并邀请他们作为北京市民家庭代表,来到“卢沟晓月”中秋赏月会现场。丰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袁永齐、潘光将这三个家庭的家训题写在灯笼上,然后赠予他们。

  丰台区书法家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家训文化和中国书法都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写在灯笼上送给这些家庭,既是中秋的祝福,也是文化的传递。

  吴艳玲家训 【善良诚实 自力更生】

  父辈生活点滴小事教会自己善良

  “善良诚实,自力更生”,是市民吴艳玲家的家训,这一家训从曾祖父那一代就形成了。

  “当时在村里,我们家族是很富裕的大户人家,但是村里也有吃不上饭的穷人。我的曾祖父经常很早起床,看谁家的烟囱没有冒烟,推测这家没有米了,就会提着米给人家送过去。”吴艳玲说。

  到了吴艳玲父亲这一代,“善良”的力量得到更有力的延续。吴艳玲说,自己小时候,经常和父亲在晚饭后去姑姑家坐一会儿,那时都是土路,路虽不远但是凹凸,有时刮风,会有树枝横在路上,或是淘气的孩子在路中央扔石头。“每次父亲都会把树枝或石头捡拾到路边,以免谁路过时不小心被绊倒。”

  到了晚年,吴艳玲的父亲开起了小卖店,但大多时候是以进货价给街坊邻居捎东西,几年下来也没赚钱,但还是忙得不亦乐乎。

  吴艳玲说,父亲教导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不麻烦别人,别人需要帮助时尽力帮一把。“这些事情都简简单单,但是深刻地影响着我,让我时刻不忘做一个善良诚实,自力更生的人。”

  高瑞华家训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知识改变命运。】

  由父亲经历总结为家训激励后代

  高瑞华家的家训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以及“知识改变命运。”

  说到“未雨绸缪”,高瑞华给记者讲述了她父亲的故事。高瑞华父亲是一名军人编辑,负责军事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当时规定军人55岁退休。但父亲考虑到自己还年轻,可以继续工作,于是主动报名参加了建筑审计学的相关培训和学习。”高瑞华说。

  “退休后,父亲凭借自己的审计师资格担任军队某公司的审计人员,又继续工作了十五年之久。”高瑞华说,父亲年轻时,预想了退休后的生活状态,所以提前准备,最终退休后成功改行。他这样未雨绸缪,既充实了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又给家庭带来了收入,全家人也都因此感到幸福快乐。

  而吃苦、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是高瑞华从父亲那里传承的教导。“从我父亲的经历中,我获得灵感并总结成为家训,激励自己也教育子女。”高瑞华说。

  刘艳利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幼时挨饿希望教导后辈珍惜粮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言警句常常成为人们恪守的金玉良言。刘艳利家的家训就来自《朱子家训》里的话: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是一名70后,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不好,每次只有在过年时才有新衣服穿,有肉吃,平时都是玉米面馒头,直到我们上小学后才有了白面馒头、大米等吃食。”刘艳利说,不仅自己家小时候吃食不宽裕,她的丈夫也因兄弟多,挨过饿。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的吃食也比较丰富,但是现在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珍惜,家长辛辛苦苦做的饭,说不吃就不吃,而且吃剩的粮食说丢就丢,不知道珍惜。”刘艳利说,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家里就教育吃多少拿多少。“如今孩子上小学了,每次我洗饭盒时,发现孩子都是吃得干干净净。”

  “因为孩子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希望这个传统能在我家继续传递下去。”刘艳利说。

  A06-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吴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