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9:特别报道

松毛岭战场上的“女子担架队”

2016年09月1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9月11日,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中复村内的红军桥(1934年红军征兵处旧址)。新京报记者 赵蕾 摄

  在福建长汀县南山镇的中复村,你总能看见有几户人家的门板与门不吻合。这不是什么稀罕事,当地村民都知道,1934年的松毛岭战役中,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与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了七天七夜,死伤无数。

  中复村和南山镇其他几个村落的村民,纷纷拆下自家的门板,当作担架。因为情况紧急,也没人顾得上做记号。还回来的时候,所有的门板都混在一起,已经没人能分清哪一块才是自家的门板。所以,参差不齐的屋门就成了中复村的一处景观。

  抬着这些担架的,大部分是中复村的年轻女子。“女子担架队”每天穿梭在松毛岭枪林弹雨的激战中,从战场上解救出伤员。

  她们,是中复村的缩影。以中复村为中心的红屋区苏维埃根据地,更多年轻人在战场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未来得及留下姓名,成为了无名英雄。

  “很害怕,但硬着头皮也要上”

  钟宜龙是长汀县南山镇长窠头村青草湖的一位88岁的老人。

  1930年,钟宜龙父母被国民党民团杀害,舅妈涂从孜一家收养了年仅两岁的他。1934年4月,舅舅在广昌战役中牺牲。钟宜龙回忆,当时听到一系列消息的舅妈悲愤交加,她说一定要替家人报仇。

  1934年7月,国民党正组织百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实行残酷的经济封锁,已持续8个多月。苏区的物资供应越来越困难,粮食和盐特别紧缺。为了保证前线红军吃饱饭,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号召后方军事机关和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每月节约3升米支援前线。

  作为红屋区苏维埃政府的妇女部长,二十出头的涂从孜把家里的大米全部节省下来供给红军。“母亲(舅妈)带着我们吃了很久的野菜和粗粮。”钟宜龙说道。

  1934年9月23日上午7时,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旁,福建苏区最惨烈的战役——松毛岭保卫战打响。在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与国民党军浴血奋战的七天七夜中,涂从孜所在的女子担架队,为红军运送伤员数百人。

  涂从孜曾坦言,现场的惨烈难以想象,她们经常需要从尸体上跨过去,之前准备的1500个担架根本不够用,许多尸体都来不及运回,就在松毛岭上发臭腐烂。

  中复村的历史讲解员钟鸣特意走访多个当事人后代,了解这段故事。

  当时的女子担架队有一百多人,她们都是十七岁到四十来岁的当地人。担架队两人一队,前后抬着十几斤的“担架”,前往松毛岭战场。

  从战场抬着伤员到山脚,最长距离五公里,最短也有两公里,因松毛岭山峰险峻,森林茂密,且随时可能有尸体挡道,每趟运送至少要一小时,时间久的话可能要三个小时。

  她们或要到达长窠头村的青草湖,安葬经救治无效和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或要把伤员送到中复村超坊围龙屋,也就是救治伤员的后方红军战地医院,给他们做简单的包扎、缝针等处理。

  中复村文化执法大队队长钟彬彬的祖母也是女子担架队的一员。他记得祖母偷偷告诉过他,第一次去山上抬尸体时,心里非常害怕。总担心被敌军发现,丢了性命。但是看到大家都硬着头皮上,被这种精神感染,决定坚持下来。后来回想这段历史,她为自己骄傲。

  “人有枪高,就当红军去吧”

  红军桥,作为当年红军征兵处的旧址,现在是中复村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按照风水学的角度来看,此处是中复村的龙脉所在,因此村民建了状似龙头的廊桥于此。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红军提出了北上抗日的主张。廊桥窗户对面有个戏台,红军不仅在戏台上搞扩红文艺宣传,还在红军桥上征兵。

  仔细观察,红军桥左侧柱子上有一处用刀划出来的直线。这根一米五左右高的线便是征兵的条件。

  考虑到红军每人都要佩戴一把带刺刀的步枪,而这把枪的长度刚好一米五,所以能背着枪,不拖地行走的便可参军。

  钟彬彬在介绍红军桥时,指向廊桥对面的戏台,几乎每家有壮丁的都来报名了。

  土地革命以前,赣西农民在国民党民团的统治下,每年农民都要给地主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税收,农民靠天吃饭,又要交税,完全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只能饿肚子。

  1929年后,红军到了赣西地区,进行了土地革命,建立了红色政权,给农民分了地。中复村的人民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参加红军。在他们看来,参军就可以推翻国民党统治,就能够有地种田,就有饭吃。

  符合征兵条件的,就从戏台那边领一碗粥,喝下就当是告别,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喝完粥,进入前桥,右手边中间供奉着一尊真武大帝神像。从军离开的人都要来这里烧香,保佑平安,然后签下姓名,穿上军装,即可跟着红军走。

  当年,中复村一带的群众跟随红军长征的高达六七百人,钟彬彬曾听祖母提及,当时参军的人排起长队,许多人甚至没有登记姓名直接就走了。最后,大多数人家都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松毛岭战役失利后,9月30日,红九军团就是在中复村的观寿公祠举行了有赤卫模范队员、少先队员及苏区群众参加的誓师大会,之后向西疾行,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据不完全统计,南山镇一万多人口,参加红军者,牺牲共二三千人,在册烈士却只有650多位,大多是无法考证的无名英雄。长征结束后,他们几乎没人再回来。

  家家无门板 户户无闲人

  在当时的中复村,流传最广的一句话便是“家家无门板 户户无闲人”。

  松毛岭战役中,运送的担架不够用的情况下,中复村的村民,统统卸下自家的门板,大的门板修筑战壕,小的门板则直接当作担架使用。

  除了参加女子担架队,涂从孜还义务给红军编织草鞋和斗笠。事实上,不止是中复村,在红屋区苏维埃政府管辖的区域内,每一个人都响应着红军的需求。南山镇斗笠厂两百多位工人日夜赶工,每天加班两小时,为红军生产斗笠。

  许多村民,更是自发领料回家帮忙编织斗笠。1934年仅前9个月时间,斗笠产量超过20万顶,确保了红军长征时人人都有一顶“斗笠”。

  此外,长汀各个村落自发组织为红军编草鞋,超额完成了20万双草鞋送红军的任务。

  正是后方群众在五次反“围剿”和反“经济封锁”的运动中,帮助红军筹备军需、保障供给、保证了红军武装斗争的顺利进行,在长征的始发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档案 之 松毛岭战役

  红军长征前在闽最后一战

  松毛岭位于长汀县东南,是与连城县交界的高山,南北绵延80多华里,东西宽30多华里,山峰险峻,森林茂密,因为此地生长了很多松树,故名“松毛岭”。松毛岭是东往龙岩、上杭、连城,西通长汀、瑞金、赣州的一条必经之路。

  当时,留守松毛岭一线的是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红九军团是1933年10月新组建的部队,原辖红三师和红十四师,不久以后红十四师编到其他部队,因此只有红三师一个师,所以留守松毛岭一线的红军兵力不过五六千人。

  松毛岭战役是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闽的最后一战,也是异常惨烈的一战。这一战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时间。为纪念此场战役和铭记朱毛红军与当地百姓军民深情,红九军团将“松毛岭”改名为“朱毛岭”,指挥所驻地“郭公寨”改名为“郭姆寨”。

  新京报记者 赵蕾 福建长汀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