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称医疗机构可以家庭病床、巡诊等方式开展医疗服务;将在东城、朝阳、海淀、丰台率先试点
|
新京报讯 (记者黄颖)北京老人在居家养老时,享受上门医疗的“最后一公里”即将打通。
9月20日,市人大《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执法检查专题座谈会上,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日前已取得国家卫计委回复,明确医疗机构以家庭病床、巡诊等方式开展的医疗服务,属于合法执业行为。
上门医疗服务将在四区试点
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卫计委已批复,明确了以家庭病床、巡诊等方式开展的医疗服务,属于合法执业行为。就此,市卫计委还印发相关通知,对上门医疗合法性进行了明确。
从本月起,市中医局、各区卫计委按各自审批权限,指导所登记医疗机构做好有关服务方式等级和变更,并做好监督管理。
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丰台区在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开展先期试点,制定《社区居家老年人家庭卫生服务管理办法》,明确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为辖区内高龄、计生困难等家庭中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提供居家上门医疗服务。
接下来,该负责人说,市卫计委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目前已完成市政府法制办合法性审查,拟以办公厅名义转发。
在扩大居家上门服务试点上,该负责人称,已确定在东城、朝阳、海淀、丰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为居家老人上门服务的试点,制定试点方案,积极引导居家老年人与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签约,鼓励社区医生为重病、失能、部分失能等行动不便或有困难的老人提供上门巡诊、家庭病床、居家康复护理等服务。
明年试点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险
会上,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还表示,明年起,北京将启动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
此前,海淀已率先启动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以日常基本生活中吃饭、穿衣、睡觉、如厕四项基本生活能力为标准,建立了全新的失能标准。经评估认定和服务规划后,保险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将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为参保人员提供居家、社区、机构照护服务以及亲情家庭互助服务、精神安慰、志愿者服务等其他照护服务。
该保险资金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照护服务机构缴纳互助基金三部分组成,政府补贴根据参保人年龄段由20%至30%不等,其中个人缴费不少于15年,政府补贴不超过15年。
“即将试点的是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与海淀区的商业险不同”,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保险制度,带有强制性,保险费用将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筹集,为失能参保职工和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
■ 探访
瘫痪老人只能依靠上门服务
地点:西城区德胜社区
家住五路通附近的康荣(化名)老人今年77岁,11年前,她因脑梗塞而全身瘫痪,从此卧病在床,2014年,老人查出胃癌。
一身粉红碎花上衣的老人苍白、瘦弱,见到人来便张开嘴,牙已掉了一半。一直照顾老人的女儿陈平(化名)说,老人意识还算清醒,张开嘴是想和人交流,但是因为脑梗,老人只能发出“啊、啊”声和含混的呻吟。
老人只能靠插管来进食与排尿,胃管与尿管一月一换,必须由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操作,且只能依靠上门服务。7月21日上午,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杜振英与医生田宝金上门对老人进行插管与病情问询。
陈平对上门诊疗心存感激。她说,老人平时出现胃管意外拔出等问题不可能每次都呼叫120,多亏社区医院能够提供上门诊疗服务,为他们提供了不少方便。
杜振英说,她每天最多时可出诊9例,多是为患者插管、打针、输液,而在接受上门的患者中,10个里有8个是老人。据了解,德胜社区常住人口约12万人,流动人口约1.5万人,60岁以上居民比重达21.21%,65岁以上居民占总人口14.8%。
新京报记者 戴轩
■ 纵深
社区上门诊疗多个难题待解
此前,记者曾走访京城多个社区,发现部分社区医生并不出诊,有医生对上门医疗是否合乎法律存有困惑。
西城区某社区医院的一位医生说,按照《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须在执业范围内进行诊治工作,就社区医生而言,患者家中也算是其执业范围,但从法律层面来讲,其执业范围到底是否包括居民家庭、社区医生上门出诊是否合乎规定?这些问题不明确,导致很多医生不敢涉足上门诊疗。
此次市卫计委明确了上门医疗的合法性,但据新京报记者了解,在社区,上门医疗仍有多个难题待解。
部分社区医生不上门
7月下旬,记者曾咨询东城区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铁辘轳把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多家社区医疗机构,其工作人员均表示,为居民上门服务的仅为护士,医生不出诊、不开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说,社区医院医生太少,每天坐班收治的患者不断,没有出诊的空闲。而双井卫生服务中心的一社区医生则表示,很多检查设备医生难以携带,因此社区医院不提供上门出诊服务。
据我国现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相关编制标准,社区服务中心和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医师的编制原则按服务人数确定,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生,1名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按1:1配备。
“居家养老医疗服务需求巨大,社区卫生机构人员相对不足”,9月20日,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之同时存在的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实行绩效工资封顶总额控制,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积极性不足。
上门出诊仅看简单病症
就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言,其辖区总面积达4.12平方公里,共48名全科医师,其中田宝金为出诊医生,除必要的医疗器械外,他每天出诊靠的是一辆自行车,因社区医院所辐射的辖区较大,每次出诊短则半小时,长则一个多小时。
田宝金介绍,受医疗环境与设备的限制,出诊主要是评估患者病情及看简单病症。
“一般建议患者尽可能在中心看病,仪器设备更齐全,家里条件有限,能看的只有轻微症状,譬如头晕恶心、感冒之类,带得动的仪器我们都带,可以为病人抽血、测血压血糖、做心电图等,但再复杂点的就无能为力了。”
正如田宝金所说,受限于家庭中有限的医疗环境,多家社区医院上门诊疗的范围极为有限,以护士上门打针输液为例,消炎药、生物制品等,多家社区医疗机构均表示无法上门注射。“患者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家中没抢救条件,所以能上门的药其实特别少。”铁辘轳把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名护士解释:“能输的一般也就是血塞通、血栓通、治疗腰疼腿疼的药物等。”
此外,医护人员上门注射还要符合一系列流程,譬如在正规医院注射过、或有相关转诊证明。
上门诊疗有待控制风险
此外,上门医疗的风险也为社区医生们所担忧。
一位多年从事社区医疗的医生表示,上门诊疗的行为本身也带有一定的风险。“不可控因素很多。以输液为例,假设患者的输液时间为半小时,但社区医护人员因为患者多、任务重,不可能全程陪伴,能做到的只有有限时间内的观察及对患者的口头指导等,万一医生护士离开后,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了不良反应,怎么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又由谁来承担责任?”
20日,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北京将从老年人需求较高的项目开始,本着安全的原则,由易至难,制定《社区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目录》,逐步规范居家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规范等。
新京报记者 戴轩 黄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