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书评周刊·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书评周刊·书情

书情

2016年09月2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排队》

作者:(美)奥尔加·格鲁辛

版本:三辉图书·漓江出版社

2016年8月
《卡明斯诗选》

作者:(美)E.E.卡明斯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9月
《希姆莱兄弟:一个德国家庭的故事》

作者:(德)卡特琳·希姆莱

版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年8月
《致命药瘾》

作者:(美)辛西娅·库恩 等

版本:三联书店

2016年8月
《神话与意义》

作者:(法)克洛德·列维

-施特劳斯

版本: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古拉格之恋:一个爱情与求生的真实故事》

作者:(英)奥兰多·费吉斯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主打

  《排队》

  作者:(美)奥尔加·格鲁辛

  版本:三辉图书·漓江出版社 2016年8月

  书封上写,“一次排队,折射一个《1984》式社会”,不要以为这是一个现代版冷峻又悲伤的奥威尔叙事,这个故事是悲伤的,但相比较《1984》的冷酷,它更多的是温柔。俄裔美国作家奥尔加·格鲁辛作为史上第一个申请到美国大学本科生课程的俄国学生,苏联剧变后就一直留在美国工作。在他乡审视故国记忆,必然秉持的是迥异的视角,她并不是纳博科夫或者布罗茨基,但她对俄国大地上发生之事的思索,同样都是诗意与尊严并存。

  这个300多页的故事,取材于真实的苏联历史——1962年离开故土半个世纪的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回到苏联举办音乐会,音乐会门票提前一年开售,而购票过程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复杂而独特的社会体系,故事的灵感取材于此。作者在这个故事里,描绘了在压抑的社会中,生活在极权统治下的普通人如何努力夺回内心的自由。小说虽然把苏维埃俄国虚构化,但依然可以从各种细节铺排和人物对话中看出格鲁辛对这种体制的嘲讽,她宁愿成为阿赫马托娃那样的女性,转身,在贫瘠的社会中赞美并捍卫普通人的希望。

  诗歌

  《卡明斯诗选》

  作者:(美)E.E.卡明斯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9月

  如果你想领教一下美国先锋派诗歌的魔力,那么“诗坛顽童”卡明斯可以介绍给你认识。作为美国当今读者最多的诗人之一,卡明斯还集作家、画家和散文家的身份于一身。他的诗歌或许有一种同时蛊惑大众和小众的魅力,诗风大胆,喜欢突破语言边界,被誉为写出了“本世纪最为优美的对性爱、神及自然的赞美诗篇”。这本诗选从他的900多首作品里精选了二百余首代表性诗歌,再配上他的20幅彩印亲笔画,是一册别出心裁的现代诗选。

  他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的一个一神论派的书香世家,从小就感受并形成了超验主义的信念,在诗歌中大量体现了人与上帝之间渴望直接交流的冲动。在诗歌语言的形式上,他喜欢实验,自创词汇,比如他在mankind(人类)中间加上一个un,创造出manunkind这个新词,用来表示非人类或残酷的人类。此外,他还十分重视语言的视觉效果,想要竭力把形象的美学原则运用到诗歌中去,他曾经在一封写给编辑的信中谈到:我最关心的是每一首诗画都要保持原样。

  历史

  《希姆莱兄弟:一个德国家庭的故事》

  作者:(德)卡特琳·希姆莱

  版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年8月

  “刽子手”海因里希·希姆莱,是理解纳粹德国历史的一个关键词。纳粹党卫军头目希姆莱是一个“世纪杀人狂魔”,他主导了灭绝欧洲犹太人的屠杀行动和对上百万人的杀戮。这样的恶魔,是否也有着“平凡的成长经历”?本书的作者、海因里希·希姆莱的侄孙女卡特琳·希姆莱,以惊人的勇气,透过重重史料还原了魔头及其兄弟的生平。说来唏嘘,卡特琳的丈夫是以色列犹太人,其祖辈在波兰曾遭到过德国纳粹的严酷迫害。

  我迫切感到需要向这位卡特琳·希姆莱的勇气致敬,她不仅冷静地还原了一个万恶的形象最初产生的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真相,而且也对当下社会做出了种种侧写,她在书里一遍遍发问,究竟是谁,助长了新纳粹势力的抬头?什么时候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

  新知

  《致命药瘾》

  作者:(美)辛西娅·库恩 等

  版本:三联书店 2016年8月

  本书的副标题是“让人沉迷的食品和药物”,这样的叫法本身就容易让人上瘾。据说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否容易成瘾其实取决于基因,但这种干涩的解释丝毫不能缓解成瘾的焦虑。你是否知道,早上提神的咖啡、睡前安眠的红酒、疲惫时补充体力的能量饮料、头疼时吃的止疼片、咳嗽时喝的糖浆……都是上瘾之物,它们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思想行为。基于此,美国三位药理学家和两个大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写了一本“毒药之书”——列举世界上厉害的12种“绝命毒药”,有令人听之色变的冰毒、可卡因、大麻、鸦片,也有让人迷惑的类固醇、兴奋剂、草本药,甚至有常出现在床头、办公桌上的酒、咖啡和香烟;对它们的化学成分、黑市代号、使用历史、用后反应、代谢方式、戒断症状和滥用后果等进行了严谨而细致的介绍。

  在光怪陆离的现代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在面对这些成瘾物时陷入了不可自拔的迷失,这本书的初衷充满善意,“带着知识向药物说不”。然而,成瘾这件事,有时候即使知道了知识,也抽不回心志吧。比如一杯咖啡或者一支烟带给你的镇定感。但是,药物,还是躲得远远的比较明智。

  社科

  《神话与意义》

  作者:(法)克洛德·列维

  -施特劳斯

  版本: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作为结构主义的开山祖师爷,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这几年的风头有增无减。本书是根据1977年底这位结构主义大师为加拿大国家广播电台所做的一系列演讲编印而成,内容涉及列维-施特劳斯的深化分析。他认为西方历史上,神话与科学两种思维真正决裂于17、18世纪,培根、牛顿、笛卡儿等启蒙思想家,试图用理性科学对抗古老的玄秘思想与神话,以奠定科学的地位。他们趋向认为感性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能以知性与物质加以掌握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列维-施特劳斯却否认自己是一个科学主义者。他说科学永远不能给我们所有的答案,科学的思维和具体事物的逻辑是对立的,但神话扩展了科学应用的传统路线。作为结构主义大师,他也不打算建构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哲学理论。打从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深深困扰于那些“不理性的事物”,还曾尝试去发掘看似一团混乱无序的事物背后的某种秩序。他变成人类学者,纯粹是机缘凑巧。事实上,他甚至在书里坦白,他能成为人类学家,并非因为对人类学有兴趣,而是就想躲开哲学。

  非虚构

  《古拉格之恋:一个爱情与求生的真实故事》

  作者:(英)奥兰多·费吉斯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古拉格,前苏联劳改营机构,像一张繁密的大网,笼罩在俄国大地,一千八百多万人被关了进去,这些人都有亲属,父母,妻子,兄弟姐妹,朋友,他们都受到牵累,被毁掉人生。在这样一个冰冷的地方,发生了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是两位俄国青年,列夫和斯维塔。第二次世界大战把他俩拆散了14年,他们坚守着爱情。列夫在斯大林的劳改营中挣扎求生,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和女友秘密通信1200多封。这些信给了他爱和道义的力量,使他活下来,并最终和爱人团聚。

  这部可能比虚构的爱情故事更动人的非虚构作品,出自《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的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当时他正忙着进行《耳语者》的写作,力图探究在恐怖、压抑的斯大林时代,普通俄国人的内心世界。此时他看见了这些信件,它们变成了他的下一个写作计划。出生于1959年的费吉斯或许是这一代研究俄国历史的人中的佼佼者,他比之苏联作家,具有一种旁观者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能够体察他人痛苦的敏感性。而这个故事更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结尾增添的一抹暖色,这哪只是一个爱情故事呢,它更焕发出了人类在强权之下团结仁爱的生命光泽。

  本期书情主持/新京报记者 柏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