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特别报道

新疆小伙社工:被需要的感觉让人幸福

2016年09月26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米尔扎提·木莎在图书馆留影。受访者供图

  第3期

  姓名:米尔扎提·木莎

  年龄:24岁

  职业:北京大学社会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事迹: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1000小时,为社会各类志愿岗位培养输送大学生志愿者近千人次。

  榜样说:社工是一件助人自助的事情。现在做公益的人非常多,但方法不一定正确。如何有效地帮助别人,尽量避免受助者遭到二次伤害,这是我想要做好的。

  米尔扎提个头不高,微胖,戴一副黑色边框眼镜,背着灰黑的双肩包,很斯文。

  这个24岁的新疆小伙,擅长唱歌、绘画和主持,却投身了公益事业。

  “大学期间,我去单位实习过,也卖过新疆特产,但都没能激发出热情”。他说,反而是在学校加入一个公益社团后,能够利用自身所长,真正帮助到他人。

  他享受着触碰社会真实的每一面,把公益活动中遇到的难题称之为“好玩的事情”,并不断探索和创新志愿服务的方式方法。对他来说,通过志愿服务,自己体会到不同的人生,也更加了解其他群体的生存状态。而在与帮助对象的碰撞中,他也发现了自身的价值:真正为社会做一些事情,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他踏实、幸福。

  如何推荐青年公民榜样?

  邮箱:xjbgandong@126.com

  热线:010-67106710

  微博:发微博@新京报

  微信:关注公众号北京知道(微信号:xjb-jingshier),点击“榜样推荐”,回复信息或留言至后台;或关注公众号(bjnews_xjb)留言至后台。

  实习、赚钱

  “不是我想要的”

  新京报:大学怎么想到就读社会工作专业的?

  米尔扎提:在填报志愿前,我曾在法律和社工两个专业上犹豫不决。在民政局工作8年的父亲说,自己在长期接触救灾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样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急需大量专业的社工投入到社会治理和社会福利运行中,造福更多的人。“社会工作是在积善,挺好”。他告诉我。

  新京报:此前有做过公益活动吗?

  米尔扎提:我高中考到上海金山中学新疆班。在老师带领下,逢年过节,会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

  当我为老人们唱起民族歌时,能从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感受到欣喜和渴望被关怀的心情。我也会被他们开心的模样触动,那是一种在同龄人面前表演节目时,难以体会到的满足感。

  新京报:所以上大学后就一直在做公益?

  米尔扎提:我和大多同龄人一样,积极报名社团,去单位实习,也做过“生意”。

  大一暑假,我在某部门实习时,发现坐办公室的工作重复又枯燥。明白这不是我想要的。后来,我尝试把新疆的核桃、葡萄干、红枣等特产运到学校倒卖,虽然赚了些生活费,却仍然感到创造不出什么新的价值。

  新京报:所以你把更多精力放在社团上?

  米尔扎提:发现上述两件事都难以激发热情后,我就把更多精力放在社团的公益活动中。

  说来也奇怪,大一时我积极参加了多个部门和社团的招新。最后,只有“社工行动先锋”招收了我。这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社团,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这里,我开始了公益生涯。

  画画、做PPT

  做公益要发挥所长

  新京报:你都做了哪些公益项目?

  米尔扎提:最开始是“课后四点半”项目,这是社团与肖家河社区对接的志愿活动。在这里,每天有近三十个农民工的孩子,被统一安排在社区办公室,等待下班晚的家长来接。四点半到六点半是这群小学生最需要看护的时段。

  新京报:志愿者具体做什么工作?

  米尔扎提:规定是一小时辅导功课,一小时做游戏。刚开始,孩子们和我都觉得无趣。事实上,这些十来岁的孩子大部分时间无所事事。

  当时我还报名参加了中关村支教项目,每周六到中关村街道双榆树社区,为低保家庭子女开展三四个小时的课业辅导。我辅导的玲玲(化名)有多动症,总是坐不住。

  新京报:你当时是什么想法?

  米尔扎提:我感觉很苦恼。想着做公益的确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但并不是只要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就好。如果在过程中,大家只是走个形式,彼此消耗,还不如放弃。就想尝试做些改变。

  新京报:改变具体指的是什么?

  米尔扎提:就是利用空闲时间,从网上查询交通标识、动物知识等适合孩子们学习的常识,再做成ppt讲给他们听。每次讲课,孩子们一下子就围了上来。

  我发现玲玲对绘画感兴趣,就决定充分发挥自身长处,每次约见前,总要画一幅卡通人物送给她。我还发现这个多动症的孩子认真临摹时,总能坐着呆很久。下一次上课前,她还会给画涂上颜色,贴在门上让“哥哥”看。

  新京报:如何带动起更多人加入?

  米尔扎提:大二我担任社团负责人后,就想带动身边更多同学投身公益。我们把社团情况做成简报,发到各大公益组织的邮箱中,与之取得联系,获得了更多志愿服务的机会。在原有中关村支教等公益活动的基础上,社团活动扩大到残疾人艺术团、北大人民医院、上海青翼等项目,并成功为这些公益组织举办的活动招募近千名志愿者。

  热线、宣讲

  建设红丝带之家

  新京报:公益活动项目有什么标准吗?

  米尔扎提:根据社团的定位,将社工的方法融入助人的活动,在尽量避免受助者受到二次伤害的基础上,面对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提出有针对性的帮助。

  新京报:投入最大的项目是什么?

  米尔扎提:倾注最多心血的是北京地坛医院的“红丝带之家”。

  帮助艾滋病患者打开心结,让他们正视病情,积极接受治疗,这是志愿者服务的重要目标之一。我想说,凭借一己之力,能做的事情无非是陪伴和激励。但我更希望,大家不要误解这个病本身,它真的一点也不可怕。

  新京报:你具体都做哪些工作?

  米尔扎提:除了接热线,回答患者的疑惑,还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主动策划小组活动。

  我们会把红丝带之家60岁以上的艾滋病患者聚到一起,每隔五天左右,组织一些养生、体能锻炼等活动,帮他们获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康复。在2014年启动的北京地区红丝带之家“2+1”高校活动中,我还作为志愿者代表,和医务人员一起在十几所高校做巡回演讲。

  新京报:志愿过程中有印象最深的事件吗?

  米尔扎提:一次吃饭时,坐在旁边的艾滋病患者朋友和我说,“以后,这里也是我的家”。我一直记得这句话。那一刻,我有了想哭的冲动。

  新京报:4年公益路,最大动力是什么?

  米尔扎提: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非常有趣,我可以通过志愿服务,了解其他群体的生存状态,体会不同的人生。我喜欢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研究对方,以及他生活面貌背后的归因。正是这方面的好奇心,一直驱使我主动帮助更多的人。

  【大家问】

  问:花这么多时间做公益,你怎么合理安排时间?

  答:我有一个原则,做这些事情尽量不耽误自己的学习,很多活动我会考虑在周末做,或者没课的时候。其实,做的这些事,也有助于学习中对理论的理解,它们不是割裂的,而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做事情时我也会忽然有新的想法。

  问:现在还准备继续做公益吗?

  答:因为现在身份的转变,亲力亲为的时间会减少,更多会带着研究的视角,有选择地开展志愿活动,但我肯定会继续做下去。有效地帮助他人需要科学的方法,这是我接下来两年关注的点。

  问:以后的职业规划如何?

  答:以后公益会当做职业还是业余,现在还不敢确定。但我的打算是关注青少年这一块,这两年会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也更倾向于回家乡,因为父母和自己身份的原因,也出于一份责任和义务。具体领域可能是公益管理或者社会政策这块,我有经历,知道这里面的问题和误区,也知道该怎么去做,可以提高公益服务的质量。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赵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