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论
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猝死在公司IPO的前夕,熟识的、不熟识的,听闻此讯,一声叹息。
如果抹去“春雨医生”这个特定的名词,单以“互联网创业者、前媒体人、42岁”这些标签来看待,或许张锐之死未必在网络上传播得这么广泛,也不至于以“震惊”来描述。这些年,互联网创业者、甚至企业创始人、媒体人,英年早逝的消息不绝于耳。很多时候,人们除了惋惜,便是叹息。
从互联网创业的角度来看,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是在用玩命的方式,寻找夹缝中的存在感,寻找规模效应与效益的成就感。但是从医疗健康事业的创新角度来看,张锐和他的春雨医生,是在为更多的社会大众寻找生命健康的多样化存在感。他所博弈的,是钱,又不是钱。没有钱,他的创新就不能成立,创业就不能完成。有了钱,他的创业就成了为投资者负责、为社会责任负责的双重负“债”形式。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是张锐和他的春雨医生的宿命,也是这些年在互联网上拿命来创新创业的人们,几乎共同的宿命。他们需要博弈的太多,资金的、政策的、法律的、社会的、舆论的……不一而足。
他们没钱的时候找钱,有钱的时候赚钱,他们以生命在承受创新之重、创业之累。于是,有的偶然成功了,有的折戟不振了,也有的,如张锐这般,把生命终止在IPO的前夕。
人们一声叹息,惋惜的是试图为更多的人们提供生命健康通道的张锐,猝死在从夹缝到登顶的创业通道上;惋惜这个创造“移动医疗”概念的年轻人,竟然在创业过程中没能把握好自己的生命健康;惋惜的是一个年轻的创新者,猝死在创新创业的钱途与前途即将通坦的最好时光。
创新、创业者需要自身减压,需要懂得关爱自己的生命与健康。但是,真正能够给创新创业者减压的,还是整个社会对于类似于张锐和他的春雨医生这样的创新创业者,提供的健康、轻松的环境。这个社会,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把他们当成创业挣钱者,还应该当作成就社会的创新者,拿出春雨一样的滋润,去善待,去呵护。
□刘雪松(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