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9:特别报道

鲍勃·迪伦 他曾让一代人看到亮光和激情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鲍勃·迪伦和他的部分私人档案。

  《他是谁?》曾是鲍勃·迪伦一本传记的名字。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鲍勃·迪伦这位众所周知的传奇歌手让人们顿感讶异之后,将再度被人们追问“他是谁”。

  他像一块滚石,他是一个谜。这个“怪人”和传奇在西方已经引发“迪伦学”,成为大众猜测、分析和研究的话题。迪伦从来不曾正面解答这些疑问,他或许也不需要诺奖。但早已有人曾肯定过迪伦对于文学和社会的意义——诺奖需要鲍勃·迪伦。

  1964年,当美国诗人金斯堡从印度回纽约,一位诗人给他放迪伦的《暴雨将至》。金斯堡听后掩面痛哭:“一个在路上的颓废时代结束了,年轻的一代看到了亮光和生命的激情”。

  预见 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私人档案

  今年3月2日,《纽约时报》网站发文《鲍勃·迪伦的私密档案》,阐释鲍勃·迪伦的6000页私人档案的收购始末和研究价值。3月初,它们被美国两家机构以大约1500万美元到2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目前,档案收藏于迪伦早年偶像伍迪·盖瑟瑞的家乡俄克拉何马州,和《独立宣言》的罕见副本放在了一起。虽然关于这份秘密档案仍存争议,但鲍勃·迪伦私人档案的收藏方式与昂贵的收购价已显示出这位艺术大师在社会、文艺界的地位。

  《Dylan's Visions of Sin》(迪伦的原罪观)

  作者:克里斯托弗·瑞克斯

  版本:Harper Perennial 2005年8月

  当代诗歌批评家克里斯托弗·瑞克斯是鲍勃·迪伦的崇拜者。这本五百多页的专著研究迪伦关于信仰和罪的观念。瑞克斯以往研究的都是经典大诗人如密尔顿和济慈,在批评界备受尊重。“迪伦做了什么,以至于能让瑞克斯写一本书?”这是当年《新共和》杂志的标题——答案是,迪伦绝非一名歌手那么简单。瑞克斯也被称为“几乎是唯一一位用文学的才智来思索迪伦的人”。

  倾听 鲍勃·迪伦

  《Like a Rolling Stone》

  他为人们构建了Rolling Stone这么一个意象,而这种意象可以说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种愤世嫉俗的生活态度,他不是简单将某一种意象直白地陈述出来,而是间接地通过各种描写将意象搭建起来,从而使得读者和听众获得更多的欣赏体会和共鸣。 ——《沿着公路直行:鲍勃·迪伦传》译者 余淼

  理解 鲍勃·迪伦

  传奇生涯的四个阶段

  ●1961-1965 作为民谣诗人的迪伦继承了美国民谣之父伍迪·加思里等人开创的现代民歌传统,即民歌应为“正义之声”。迪伦创作并演唱了大量的“抗议歌曲”,其中《暴雨将至》《战争狂人》等使其成为六十年代初期“民谣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

  ●1965-1968 六十年代中期美国流行乐坛最富于戏剧性的变化就是,作为民谣歌手的迪伦将黑人的节奏布鲁斯和白人的乡村音乐相融合,产生摇滚乐,从而形成“民谣摇滚”这一乐种。他的歌词中充满了荒诞又富于哲理的意象,题材也涉及政治、宗教等,迪伦也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摇滚诗人”。

  ●1968-1979 这一时期,迪伦呈现出极为消极的自我回归,音乐风格完全是“乡村音乐”式的。迪伦的转变带动了美国青年思潮的转向,从70年代起,他们不再是社会的狂热反叛者,开始重返“主流社会”。

  ●1979— 迪伦宣布自己成为“再生基督徒”,作品呈现出浓厚宗教色彩,借用大量《圣经》典故。有评论家以“令人沮丧的无生气”来评价其音乐作品。尽管迪伦的巨大影响属于60年代,但他的存在仍影响着80年代乃至90年代的欧美流行乐坛,并波及文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

  整合自腾继萌《鲍勃·迪伦:一位摇滚艺术家、诗人的生平》

  阅读 鲍勃·迪伦

  《放任自流的时光》

  作者:苏西·罗托洛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鲍勃·迪伦到纽约后的第一位真爱,苏西·罗托洛在一九六零年代前期和迪伦一起居住在纽约格林威治村。这本回忆录还原了她和迪伦一起走过的美国一九六零年代,也描绘了那个激荡年代的民权运动。

  《沿着公路直行:鲍勃·迪伦传》

  作者:霍华德·桑恩斯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作为一个流行文化的标志形象,鲍勃将诗化歌词引入流行音乐,改变了20世纪60年代的音乐风格。本书专访了鲍勃生活中几乎每一个重要人物,清晰描绘出鲍勃人生的各方面。

  《像一块滚石》

  作者:鲍勃·迪伦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历时三年鲍勃·迪伦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创造灵感的迸发,也还原那些意气消沉的时刻。迪伦对此毫不讳言,袒露、正视、把握它们,然后超越它们。

  《没有方向的家》(2005)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主演:鲍勃·迪伦、琼·贝兹等

  长达约4个小时的纪录片聚焦鲍勃·迪伦在六十年代初期对音乐的理解,并穿插多段从未曝光的访问片段,记录下这位美国六十年代反叛文化代言人的歌手从1961年到1966年间的传奇历程。

  ■ 声音

  ●尽管这个结果可能让人惊奇,但要是你回望过去的5000年,你会发现诗人荷马和莎孚。他们写下的充满诗意的篇章,其本意就是用来表演的,鲍勃·迪伦就是如此。

  ——瑞典学院常务秘书长莎拉·丹纽尔

  ●世界厌倦了,它只是要生活,要爱,要唱歌,要忧伤。于是,鲍勃·迪伦来了。世界醒了。

  ——诗人于坚

  ●是迪伦首次将诗歌与民谣相结合,在欧洲,自查理曼大帝时代就有游吟诗人首开口述文学之先河,而在美国却是由迪伦首创。是他首创将诗歌从常青藤学府大师们的垄断中解放出来,使其普及于广大民众之中。

  ——美国诗人雷克斯罗斯

  ●迪伦不是一个要娱乐或讨好观众的音乐人,他的政治性也不是为了抗议运动,不是为了改变世界。他是一个拥有众多面具并且可以回到过去、预示现实的魔术师,他只是为自己而唱,只想一直往前走,虽然前方可能只是黑暗孤寂。

  ——张铁志《像一块滚石》

  ●迪伦是我们幻想的产物,我们可以把他塑造成一个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但是迪伦演艺生涯最大的反讽是他难以捉摸,他总是能保持领先一步于听众和评论家。

  ——乐评人基特·拉齐里斯

  ●那些觉得迪伦得奖奇怪的人,根本就不看诗歌批评,所以会大惊小怪。2004年当代诗歌最重要诗歌批评家之一克里斯托弗·瑞克斯写了本评迪伦的书,把他跟密尔顿、布莱克放在一个传统里讨论。

  ——诗人王敖

  ●正如英国立博公司形容的那样:“这是消息灵通的文学爱好者们一场筹码颇多的赌博”。

  ——英国《卫报》

  ●迪伦的作品,对他的读者或观众而言,绝无始终如一的范式,道德说教上的花拳绣腿,或心灵鸡汤式的精神食粮。他的抒情方式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关照和主题是永恒的,在任何时代,很少有诗人能比他的作品产生更大的影响。

  ——前滚石乐队贝斯手比尔·怀曼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