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7:汽车周刊·访谈/行业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7:汽车周刊·访谈/行业
上一篇  下一篇

“互联网汽车并不是想复制就能复制”

小鹏汽车创始人夏珩称,下一步的挑战就是生产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互联网汽车已经不算是一个新名词,传统汽车企业也在尝试将自己的产品互联网化,然而在小鹏汽车创始人兼总裁夏珩看来,互联网汽车并不是想复制就能复制,而且互联网汽车首先应该是一辆电动汽车,其次它的智能属性比网联属性更重要。

  新京报:从公司创立,到拿出一辆Beta版样车,小鹏汽车用了两年,下一步的生产在什么时候?

  夏珩:Beta版是互联网对产品的一个说法,它功能大部分都实现了,给用户去试用,进行测试、反馈。虽然不是最终版,但它已经很成熟了,下一步就是生产了。到明年年底只是小批量生产,大批量对可靠性、一致性要求会更高。我们一开始是以千辆为单位的,第一批小心翼翼地推出之后,我们会再上到10万台以上的数量级。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不光是互联网汽车造车是这样,传统企业造车也是这样。

  新京报:明年底这个时间点上会有很多新造车企业推出产品,小鹏汽车是在跟竞争对手拼时间吗?

  夏珩:我没觉得与竞争对手在拼时间,因为我们的对手不是新来的这些汽车,而是传统的汽车,因为做的人越多,这个市场就会孕育得越好,供应链就会越成熟,对消费者的教育也就更好,这是开拓一个新的市场。因此我们就是在做自己的事,我们不会去抢当第一个造出互联网汽车的人。

  新京报:小鹏汽车作为互联网汽车,产品思路是什么样的?

  夏珩: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车上的语音识别、大屏的UI不是那么完美,但是没关系,这些软件可以更新迭代,造车不是造艺术品,而是工业产品。很多人都奢谈正向开发,但是没有车是100%正向开发的,你要用到的零部件约束了你。我们自己造车的思路是很明确的,我们把豪华车、高端车有的性能放到亲民车上来,还有大量的科技和智能配置。我们这个车三个月、六个月之后还会迭代,这种迭代肯定比传统汽车要快很多。

  新京报:与传统汽车企业合作是否存在被复制的风险?

  夏珩:迭代的能力比迭代的结果更重要,我觉得互联网汽车并不是想复制就能复制的。

  新京报记者 王亚菲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