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书评周刊·秋季书选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书评周刊·秋季书选

审视制度带来的经济不平等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公允地说,不平等历来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但在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被商品化后,尽管伴随了自由和个人主义的兴起,经济收入不平等却的确变得严峻和复杂了。我们评选杰瑞·穆勒、加雷斯·戴尔和安东尼·阿特金森的作品,回顾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历程和市场的局限,而审视由制度设置所带来的经济不平等。但这绝不意味着拒绝市场,而是像观察中国城市问题的《大国小城》那样,在制度反思中寻求方向。

  如果说即使克服制度障碍,经济不平等仍因个人差异存在,但这不该影响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基本自由和权利。

  经济类好书评选

  主持:新京报记者 罗东

  评委:李维森(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不平等,我们能做什么》

  作者:安东尼·阿特金森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6年5月

  经济收入不平等,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从未获得彻底解决的一个议题,而那些宣扬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或政治实验,最终不得不走向失败。但如果导致不平等的是经济结构、制度设置或市场规范,是否还意味着天然正当?

  阿特金森在这本《不平等,我们能做什么》书中,以英国为例,不仅探讨了不平等成因和历史趋势,将重点放到对公共政策是否正义的考量上,还同时提出了若干条应对不平等的政策建议。难能可贵的是,同其他学者慎谈政策措施不一样,他在提出的基础上对政策的结果做了实证的分析。阿特金森本人是当下研究经济不平等的领军学者,在各主要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不平等研究项目中,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这些政策研究和建议,来自于阿特金森基于普通经济学原理的推断,据此获得了一定的普适性,对于那些关切经济收入不平等的人而言,阿特金森的声音或许值得倾听。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作者:陆铭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8月

  逃离北上广却又无处可逃。二十年前,中国迎来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建设运动,城市化替代工业化成为追求现代化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但不仅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资源和机遇也不平等。城市政策制定者习惯将这些城市问题归因于单一的人口膨胀,在子女教育、购房乃至地摊管理等方面设定门槛限制人口。

  但城市问题或城市病,是人口多造成的吗?或者问,我们的大城市真的是太大了吗?

  陆铭在这本书中,用经济学普遍规律和实证数据探寻中国城市,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不能解决问题。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因素的调节作用,土地依需求而配置,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按中国的总人口规模和经济上的集聚效应,即使是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也不是太大,而是还不够大。在陆铭看来,突破人口的限制,提供平等的资源和机遇,城市问题的缓解到了呼唤公共利益的时刻。

  《米塞斯大传》

  作者: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

  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年8月

  伟大的思想家,往往源于他同所处时代的碰撞和突破。坚持真理和信念,不畏惧且始终同权力和资本保持他们的距离,而米尔斯正是经济学领域能获得这种赞誉为数不多的学者。

  米塞斯生于1881年,逝于1973年,二十世纪重要的经济学家,被公认为是亚当·斯密之后对市场经济理论贡献最大的人。米塞斯的思想不合潮流,学术贡献卓越,人格不卑不亢,为矫正时代前进方向做出了重大的努力。

  法国昂热大学经济学教授兼美国米塞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许尔斯曼,在这本评传中叙述了米塞斯,和以他为中心的奥地利经济学派,探讨了他们的发展历程和欧美经济思想史。读者不仅可以看到米塞斯所经历的时代,还可体味米塞斯同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熊彼特、哈耶克和凯恩斯等显赫经济学家之间的思想交锋,以及颇有点儿戏剧性的人际交往。

  《卡尔·波兰尼:市场的限度》

  作者:加雷斯·戴尔

  版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市场的诞生,离不开自由和个人主义的兴起,却可能反过来抑制人的自由。赞美者说市场完美的资源配置能力和生产能力,但批判者说市场扭曲了人性,剥削了人的生存自由,以及催生了经济收入的不平等。但能否寻求到一种既由市场配置又保障人的自由的路径?

  波兰尼在他的《大转型》中通过追溯和批判市场原教旨主义,提出了“能动的社会”——即能抵抗市场逻辑霸占人类社会的局面,保障个人和社会能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被资本侵害——或可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在市场和资本占领主导地位的情形下,国家机构需要站在社会一面保卫社会。戴尔的这本书全面介绍波兰尼的思想及其遗产的著作,评价了波兰尼在美国学术界期间撰写的那些使其赢得大名的论著,讨论了他首次流亡维也纳期间发表的期刊文章,也包括他第二次流亡英国期间所作的演讲。该书的资料来源有对波兰尼女儿卡丽·波兰尼-莱维特的采访,以及波兰尼本人用英文和德文撰写的全部作品,殷实而公允。如果关心行走在社会转型的当下中国,或许不该错过。

  《市场与大师——西方思想如何看待资本主义》

  作者:杰瑞·穆勒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1月

  资本主义打造了强劲的市场经济,既带来了史上空前的财富和生产力,但同时也被质疑扭曲了人性,带来了不平等、贪婪和苦难。到底是伟大文明,还是罪魁祸首?如果离开这一非此即彼的简单问题,走向那些更具体的历史现场,资本在近现代史上经历了一个什么演变,得到了什么样的评价,而这些评价或争议又怎样影响了资本主义本身的面貌?

  美国华盛顿天主教大学历史系教授穆勒横跨多个思想光谱,把资本主义置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和文学等学科范畴,详细而较为公允地叙述霍布斯、伏尔泰、斯密、黑格尔、马克思和阿诺德等近代重要思想家,以及二十世纪的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知识分子的思想谱系。难能可贵的是,穆勒不是简单叙述他们的态度或观点,而是结合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时代阐释何以形成:都承认资本主义强大的生产能力,但基本都指出了其在人的精神层面的局限。这种辩证的认识,意味着从未来角度来看,资本主义仍将紧紧围绕如何调和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对峙而展开。

  《威权政治:经济学家、政策专家和那些被遗忘的穷人权利》

  作者:威廉·伊斯特利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6年9月

  人类社会从未抵抗住不可遏制的不平等,但物质、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意味着权利不平等。实际上,在“人生而平等”在近代史上成为共识以来,穷人的权利就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却仍被轻视的问题。

  而不管是针对国家的贫困,还是国家内部的个人贫穷,那些主导国际社会和政策决策者的观念普遍认为,只有懂经济和政治的“专家”才能把握经济发展和治国方针。据此推理,贫穷的出现,不过是由于专家智囊团的缺失,或专家未能提供卓越有效的治理方案,因而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但伊斯特利用精辟而较为通俗的语言诊断了这一观念,围绕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穷实质是源于权利的缺失。用技术来解决问题,从而漠视民众权利,是人类发展的道德悲剧。而只有站在尊重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赋予穷人充分的政治权利和经济自由,贫困问题才能得到全球性的解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