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书评周刊·秋季书选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书评周刊·秋季书选

寻找失落的故纸文物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国故”类的好书,我们首先要向《陈梦家学术论文集》的作者和编者表达感佩之情,这样一本书让我们对身兼新诗人和文物学家的陈梦家先生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对《李太白全集校注》的作者郁贤皓先生和《杜甫集校注》的作者谢思炜投以敬意,正因有这样扎实深厚的研究,我们才可能对古代诗歌有更精当的理解;李零先生的《我们的中国》、孙机先生的《从历史中醒来》、刘宗迪先生的《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是我们所渴求的好作品,因为找到对古代、对文物、对经典的新的认知路径,它们才能脱离故纸堆,向更多人焕发出新的光彩。

  国故类好书评选

  主持:新京报记者 李妍

  评委: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杜晓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天飞(中华书局编辑)

  《陈梦家学术论文集》

  作者:陈梦家

  版本:中华书局 2016年2月

  陈梦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一起被视作“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而许多读者不了解的是,他同时还是一位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上世纪40年代,陈梦家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并搜集流散在欧美的商周青铜器资料。归国后,担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他在甲骨学、西周铜器断代及简牍研究方面,均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崇,代表作有《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汉简缀述》等。

  2016年是陈梦家在“文革”中罹难五十周年,或许可以说,整理出版他的作品是对他最好的纪念。《陈梦家学术论文集》是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集的一部论文集,收录了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汉简缀述》《尚书通论》《六国纪年》几部专著之外的全部论文,共计46篇,其中《汉简小学汇考》《汉代铜器工官》等六篇文章整理自作者遗稿,系首次与读者见面。这些论文涉及古代文字、器物、制度等考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我们的中国》

  作者:李零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年6月

  怎样的一套书,敢以“我们的中国”这样宏阔的书名加以统摄?学者李零游历中国大地,详参地上遗址,考玩地下文物,苦读传世文献,亲身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与思考方式,希望为这样的问题寻找答案:“中国”是如何形成的?“中国”到底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民族概念,还是一个文明的概念,或者一个政区或国家的概念?四册书,“茫茫禹迹”,讲述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周行天下”,跟随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的足迹寻访古今变迁;“大地文章”,考察山川与乡土;“思想地图”,探究中国作为文明漩涡的辐辏和辐射。

  《我们的中国》是一套文集而非专著,李零在其中收录了自己不同年份的论著、学术随笔和考察笔记,由背后一个统一的核心问题意识有效地凝聚起来。虽然文章之间会有论述和观点的交叉,可读性也不尽相同,但李零漫游于历史、地理、考古、文学诸界之间的这一“有野心”的著述,为中国自上古以来的人文和精神世界又找到了一个大地上的维度,乃开拓之举。

  《李太白全集校注》(全八册)

  作者:郁贤皓 校注

  版本:凤凰出版社 2016年4月

  对于李白这样一位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诗人,相关的研究著作、集校注本、选本几十年来不断问世。即便如此,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郁贤皓先生的《李太白全集校注》依然堪称是继往开来、集大成之功的重量之作。

  郁贤皓先生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把李白研究确定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之后的四十多年里,郁先生凭借超常的毅力和长期坚守,在李白研究方面,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长期存在的疑点和难点,将李白研究一步一步向前推进。这部以一人之力完成的《李太白全集校注》汇集了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是郁贤皓先生在前贤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用“竭泽而渔”的方法搜集资料,将李白的全部诗文重新整理编集,删除伪作,补入遗诗逸文,进行校注评笺,方才完成的。这一著作堪称当代李白研究的最新总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意义。而郁贤皓教授以数十年之功,甘坐冷板凳做传世精品的精神,也足以作为学风之典范。

  《杜甫集校注》(全七册)

  作者:谢思炜 校注

  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年5月

  对杜诗的注释和研究,早在宋代就有了“千家注杜”之说,由宋到明清,注杜名家和版本不胜枚举。这一方面为研读杜诗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同时也为后人新注杜诗增设了很大的难度。

  谢思炜教授曾经完成《白居易诗集校注》和《白居易文集校注》,均为高质量的整理之作。今年出版的《杜甫集校注》是杜甫全集整理的巨著,是谢思炜教授集三十余年研读杜诗之功夫和丰富的文献整理经验,持之以恒,方能完成。作为一部以个人之力独立完成的著作,它延续了自宋代赵次公、蔡梦弼、黄鹤等到清代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浦起龙、杨伦等以一己之力注释研究杜集的传统,具有人文学科的鲜明特征,在当代学术环境下,其付出的艰辛与其胆识令人钦佩。而无论是在版本、校本的选择,还是体例、编年考订上的考量,都足见作者的审慎与功力,同时又吸收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足以作为当代杜学研究又一扛鼎之作。

  《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

  作者:孙机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年8月

  古文物学家孙机先生曾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成为书评周刊的年度致敬作者,今年出版的新书《从历史中醒来》是孙机先生的又一部重要著作,他立足于古文物的鉴别与欣赏,强调历史、科学、艺术三重价值,全面整体地解释和重新发现那些不可再生的古文物,收入书中的50篇文章,涉及众多门类,与华夏文明共生的动物世界、古代先民的饮食生活、武备军事、科技工具,以及中外艺术交流等等。

  孙机先生不仅在文物研究方面有深湛的造诣,更为难得的是,他擅长用晓畅的文笔讲述古代社会生活,把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大众;在他的笔下,古代古文物因岁月的积淀更加迸发出美的闪光。考证得出的结论固然令人信服,剖肌析理的过程也同样引人入胜。书中两百多幅严整精细而不失生动的线图,更都出自作者手绘。本书不仅考证文物本身,更力图掘出和复原历史场景的细节,正因如此,才能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

  《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增订本)

  作者:刘宗迪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6年5月

  《山海经》无人不知,却又无人敢说自己真的读懂了《山海经》。这部令人着迷的上古奇书,给人们带来的除了奇思妙想、怪兽异物,便是困惑和迷乱。关于《山海经》的研究虽不少,但一直都是从神话学和地理学的角度解读《山海经》,而且其中流于迂诡奇怪或信口开河者为数甚多。

  刘宗迪的《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是《山海经》研究领域难得的好作品。作者采取了民俗学、文化史的研究视角,超越了现代性知识架构之外,回到历史的源头,置身于《山海经》所处的文化传统之中,对《山海经》中的“神话”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失落的天书》跳出了固有知识框架和解释模式,是一部扎实厚重又极具想象力和解释力的著作。而作者深入浅出、晓畅明达的文字表述更让这本书毫不显枯燥繁冗,甚至时而引人入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