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秋季书选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秋季书选

突破专业壁垒的知识,更接近真实的世界(1)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蝴蝶采集,为纳博科夫一生所痴迷。

  获得“新知”是人类阅读最原初的目的和乐趣之一,这一门类的专长不在精深,而在于普及。在知识门类的专业壁垒越来越难以打通的今天,每一本“新知”类的好书都在做出这样的努力。

  新知类好书评选

  主持:新京报记者 李妍

  评委: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万维刚(科普作者) 熊姣(译者,译有《看不见的森林》等)

  纳博科夫

  1899年4月23日生于俄国圣彼得堡,出身显赫,童年时期便受父亲的影响,开始学习蝴蝶采集与标本制作,而从少年时代起,一直到去世的前一年,他才停止外出捕蝶,手中拿着捕蝶网、头戴布帽、身穿短裤长袜,不是在深山老林中追赶蝴蝶,就是匍匐在显微镜前观察标本。

  他在成名之后不断拒绝授予的各种荣誉博士学位或成员资格,也从未参加过任何团体、组织,唯一同意隶属却又不列入成员名单的机构只有鳞翅目昆虫学家协会。在纳博科夫的眼里,历史是梦想的尘埃,而生命就是种种有待去实现的梦想和无数尚未化作尘埃的事实。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迁,硝烟弥漫或是动荡不安,他仍然坚决地活在他的艺术世界里,要占有自己生命之流的全部。一个人就是一整个世界。

  《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

  作者:(美)库尔特·约翰逊,(美)史蒂夫·科茨

  版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也许很难再有纳博科夫这样奇妙的人物,既能以《洛丽塔》这样的文学巨著享誉世界,又同时是一位曾长期在世界顶级学术殿堂里工作的、严谨而卓有建树的昆虫分类学家。他一生投身于南美眼灰蝶研究,发表的论文“新热带眼灰蝶注记”中的分类学先见之明,在20世纪最后十年才被学界完全承认;他关于灰蝶科眼灰蝶属演化的大胆假说,在2011年被DNA测序证实。

  《纳博科夫的蝴蝶》通过讲述纳博科夫文学与昆虫分类学相交织的一生,出其不意地阐释了鳞翅目昆虫学的迷人之处。这本书不是关于文学家的轶事,却也并未特意普及或传播具体的科学知识,却借历史叙述和讲故事,全景般展示了博物类科学的运作过程。两位作者在书中生动地刻画了标本采集、室内鉴定、新种命名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探讨了科学与文学的双重人生如何在纳博科夫身上共存与交融。可以说,这是一部难得一遇的科学与人文交汇的迷人著作。

  (下转B11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