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特别报道

爷爷左肩的枪伤见证长征惨烈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10月17日,付永连和父亲一起,站在大墩梁红军烈士纪念碑前。
新京报记者 左燕燕 摄

  在甘肃会宁南部,距离县城约35公里处,一座被称为大墩梁的高山,记载着红军长征路上最悲壮的战役。三军会宁会师前后,在会宁地区,红军和国民党军共进行过6次大的战斗,其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是大墩梁阻击战。

  1986年10月,会宁县政府在此修建纪念碑。2006年,在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进行了修缮。

  距离那场战役80多年后的今天,一名中年男子缓步走到纪念碑前,静静站了许久,然后抬手,敬了一个礼。他面色黝黑,个子不高,操着西北的方言,看着不过是当地普通的农民伯伯。唯有头上绿色军帽,告知着人们他的身份。

  付永连的爷爷,是20年前去世的,红四方面老红军王宗兴。“爷爷的骨灰在村子里,不过只有这里,是世人纪念红军的地方,都是爷爷曾经的战友。我们时常要过来祭拜。”

  左肩的枪伤

  “爷爷参军作战的光荣见证”

  谈起爷爷,付永连总会想起,老人左肩上一道深深的伤疤。那是大墩梁战役中,被子弹穿过留下的痕迹。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会宁胜利会师。红四方面军于10月下旬由通渭进入会宁,为阻击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红军第五军等部队的4个团从华家岭撤退后,在大墩梁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激战。

  王宗兴是在1935年,红四方面军途经四川达州时,和村子的众多年轻人一起加入的红军。部队行军过程中,负责扛着红旗,被称作红旗手。

  随着时间消逝,参与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后,关于战争具体的场景和如何受伤的,王宗兴再也没有提起。

  付永连只是偶尔听见爷爷喃喃低语,那场战役实在太过残酷,跟着红军到达这个地方后,国民党部队一直在后面紧追着,但伤亡本不惨重。“突然空中飞来几架飞机,呼啸着轰炸,一排排炸弹疯狂地投射下来,部队里死的死伤的伤,一下子就牺牲了800多人。”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两军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主力和红军总司令部组成左路军,但由于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原到达阿坝后,他擅自率领左路军重过草地,向南撤退,使部队损失严重,付出沉痛代价。红四方面军由此走上三过雪山草地的漫漫长征路。

  可能是希望子孙们多学习长征的坚韧精神,王宗兴最常和孙辈们提起的,还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爬雪山、过草地的过程。

  “爷爷常说,长征苦啊,一天只能吃两颗大豆,还不敢咽下去,不舍得吃。到了后来,就只能吃草,把皮带煮了吃……”付永连回忆道,爷爷过了两次雪山草地,过程很惊险,雪山上一但走不好掉进雪坑,就再也出不来;过草地方向要是不对,掉进水坑,就再也上不来。

  留村结婚

  “爷爷跟不上红军大部队”

  “爷爷是红军,为什么没有跟着走,却留在村子里生活。”付永连曾这样问过王宗兴。

  “中了一枪后,当时血流的太多。大部队离开前往会宁时,我还在重伤,根本走不动路,只能留在村子里调养。”付永连清晰记得爷爷的回答。

  付永连很心疼,“那会,爷爷还不过16岁。我们16岁的时候,还趴在田里挖洋芋呢。”

  因受伤需要休养,王宗兴住在村子里的一户人家。主人细心照顾着这个年轻的小红军,每日给他熬药,给他做饭送到床边。几个月时间,身体逐渐恢复。

  “爷爷仍然心心念念着要回到部队。”付永连说道,只是部队已经走远,途中仍有层层封锁,没有再跟上部队,又返回村子里,就在照顾自己的人家做长工,帮忙干活。

  周围的百姓知道王宗兴回不去部队,人又勤劳勇敢,便帮着牵线,认识了同村的女孩。两人接触后互有好感最终结婚,并育有两个孩子,一个随父亲姓王,一个随母亲姓付。

  现如今,王宗兴一家已经在这个村子里务农多年,儿孙满堂。

  “以前生活还很困难,自己外出打工,再买粮食。现在爷爷的两个重孙都考上了大学。”付永连这样说道,虽然家中不过12亩地,去年,依据精准扶贫政策,已经申请到扶贫款5万元,作为低保户每月有800元的补贴。

  利用这些资金,付永连在家里养了两头牛,把房子也修了下,其余的,都供给孩子上学。“孩子们都很勤奋,太爷爷是红军的事,一直是他们在学校里的骄傲。”

  寻找亲人

  “寻找爷爷长征后失联的妹妹”

  20年前,付永连30岁时,爷爷王宗兴安然去世。

  老房子里,王宗兴没有留下什么遗物,连同在世时穿的衣服都再没找到,家里唯一能证明这是老红军家庭的,就是王宗兴在70年代补发的红军证。

  “爷爷打仗那会,自己受伤后,就把东西都塞在村口的石墩后面,之后就再没有找到。”到上世纪70年代,在当地的老百姓的证明下,老人才重新拿到红军证。

  事实上,在1986年,王宗兴曾经的老师长王波,寻找到村子里,问他,“还记得你们的师长是谁?”

  付永连记得,爷爷只是看着这位远道而来的男子,回答“听说老师长已经去世”。王波大声训斥了句,“你知道我是谁,我就是你的师长。”说完两人不禁抱在一起,痛哭了一场。

  甘肃生活多年,除了老师长,王宗兴没有遇见过其他战友,同样也没有再找到老家里亲人。

  “爷爷一直记得,在四川老家,父母都已经去世,但还有个从小断了胳膊的妹妹。”付永连说,1964年,王宗兴回过一次四川达州老家,却没有找到这个唯一的妹妹,只在村子里转了一圈,随后在镇里的宾馆住下一晚,又返程回到甘肃。

  付永连的心中,一直还记着爷爷的心愿,想要找回爷爷在四川的家人。“爷爷的妹妹现在早已去世,但有个孩子,名字叫费文静,只知道这么读,具体哪几个字,我也不清楚。”

  2012年,付永连也回了趟四川,爷爷曾经的老房子多年来仍在村子里,门口仍保留有一棵百年的大树,只是村子里年轻人都在外打工,老人对这些事都记不清楚,亲人还是没有找到,“这是爷爷的夙愿,我还会一直坚持找下去。”他说。

  历史档案 之 甘肃会宁

  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实现会师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高举北上抗日的伟大旗帜,在会宁地区实现了大会师。

  为了将红军在西北地区一举歼灭,蒋介石不顾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急忙调集胡宗南第1军、王均第3军、毛炳文第37军、东北军第67军和骑兵军5个军,组织“通渭会宁”战役,分4路围堵红军主力。

  三军会宁会师前后,在会宁地区,红军和国民党军共进行过6次大的战斗,其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是大墩梁阻击战。

  大墩梁是会宁南部中川的一座高山,属横跨通渭、定西、会宁三县的华家岭山系,距会宁县城大约35公里。

  参与大墩梁阻击战的是红5军,这是一支铁军,自红军长征以来,一直担任后卫,将士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被兄弟部队尊称为“铜墙铁壁”,被毛泽东称为“铁流后卫”。

  新京报记者 左燕燕 甘肃会宁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