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康养应推行持续性、低回报的产业模式(1)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未来发展健康与养老服务产业(简称康养产业)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3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逐步形成了国家对康养产业的顶层设计,为康养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康养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各地尚未形成集养老、医疗、休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与养老服务体系,致使相关产业无法得到突破性发展。

  政府管理不足,康养产业补贴吸引投机者

  早期康养产业多以房地产为主,近年来康养旅游及综合性康养旅游基地成为主流。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博士魏翔表示,曾经一度非常火爆的康养地产进入盘整等待期,门槛升高,与此同时,多元化、多业态的康养产业实现突破,比如康养+旅游、康养+候鸟式的产权度假等。

  魏翔认为,康养产业目前最大的弊病是过于商业化,打着康养的旗号,其实是以卖房为盈利模式。“实际上,中国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是很有限的。康养产业需要与保险、基金、社保福利等结合,这是一个长期性、低回报的产业模式。”

  这些年针对康养产业,国家一直给予大力支持,各地政府也将发展康养经济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有些小县城的康养社区出现过度豪华、“供大于求”的浪费现象。常青国际养老产业集团董事长魏建国认为,养老产业应该充分市场化,来实现供需平衡。但正如业内人士分析,民间康养机构发展面临投融资困难问题,同时由于机构性质不明确,也无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这是民间资本不愿意介入养老产业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和影响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