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8:教育周刊·家庭教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8:教育周刊·家庭教育

家长义工进校园的正确姿势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某学校活动后台,家长自愿做起义务化妆师,帮助参加表演的学生整理妆容。图/视觉中国

  近期,南京某中学被爆出实行高三年级学生家长轮流替代老师监考、早晚自习课值班,还承担门卫值班任务等,这些做法引起很大争议。此前,也不乏类似幼儿园或中小学“绑架”家长意志,强制要求家长当志愿者参与校园相关活动的新闻。

  为何在国内“家长义工”屡屡引发争议?到底“家长义工”介入学校教育的界线在哪?什么样的“家长义工”才是学校教育真正需要的?如何做“家长义工”才能给孩子和家长自身都带来积极影响?

  “家长义工”,做还是不做?

  Mia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同时也是学校里的众多家长义工之一。从女儿两年多前进入北京世青国际学校就读,Mia就开始参与到学校的志愿服务中。Mia说,“学校有专门的家长委员会,一旦有活动需要家长义工,就会在群里发布通知,比如举办运动会、集会需要家长帮忙组织学生、维持秩序,为帮助对口学校举办慈善义卖等等。家长们都会通过群里接龙的方式自愿报名。”

  在国际学校,家长义工是一个文化。在这种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家长往往自发地投入其中,哪怕做的只是一些琐碎工作也乐在其中。Mia回忆说,她和其他家长义工一起参与的大活动有像学校在每年5月举办的May Fair,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里摆摊义卖,收入所得的钱都会捐助给对口援助的学校,“虽然一站就是大半天,挺累,但是,大人和孩子都特别开心,还互相比着谁的摊位卖得更多”。小的活动则包括为学校的图书馆整理图书、录入资料等等。

  “做家长义工,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更加了解学校,包括学校的管理情况、教育理念、日常运作的细节等等,挺好。”在Mia看来,除借此途径增进家校了解之外,做义工对家长和孩子的正向影响都很明显。

  Mia解释说,在世青学校的IB课程体系中,社区与服务是一项重要内容,要想拿到学分,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社会服务时间。在家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之中,了解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如何更有效地完成社会服务等,会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同时也拉近了亲子关系,与孩子有了很多的共同语言。

  但是,在国内,因为工作限制、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并不是所有家长都对做义工持积极态度。最近,看到班主任发的招募家长志愿者的通知,萌萌妈犯了难,“又想报,又不敢报”。萌萌妈坦言,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有诸多不放心,做家长义工可以常去学校,与老师的沟通也会更多,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动态。可要是真报名当了志愿者,一是怕工作忙,万一遇到学校活动上班走不开,耽误了学校的事儿不说,可能还会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说到另外一方面的担忧,萌萌妈有点不好意思,“看见网上不少家长被要求去学校志愿监考、监督学生自习的新闻,也担心家长义工会不会被学校额外派很多任务”。

  “家长义工”如何发挥应有作用?

  在国外,“家长义工”早已非常普遍。家长发挥各自优势,一方面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活动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成为沟通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也利用自身专业特长与资源,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目前,国内对于“家长义工”如何有效地介入学校教育,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认知,义工文化也不像国外那么浓厚。

  从学校目前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家长义工主要参与的工作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协助校园安保,尤其是许多学校周边交通比较复杂,家长义工在上下学阶段在学校门口执勤、保障学生安全;第二类是在学校举办各种集会活动中,帮助老师维护现场秩序,为师生服务;第三类是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和资源,给学生带来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讲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带领学生阅读等等,第四类则是参与教学事务管理,对学校的管理、教学乃至其他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与此同时,部分老师对“家长义工”的介入也有自己的担忧,有些怕家长义工插手班级管理,弱化并挑战了自己的管理权威,有些则觉得组织家长义工工作,还要付出额外的精力,给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增加负担等。

  在专家看来,学校对家长作用的认识和看法有一个发展过程,一开始,学校多习惯于关门办学,还没有让家长参与的概念,之后逐渐发现家长是支重要力量,现在有些学校已经认识到家长也是办学主体,因此打开门办学,请家长更多、更深层次地介入到学校教育当中,听取家长建议,家庭与学校自觉合作。

  从根本而言,“家长义工”、家委会是流于形式还是发挥重要作用最终还得取决于教育思想的转变。如果学校和家长秉承的都是素质教育理念,那学校对家委会和“家长义工”会非常重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 家长义工故事

  和女儿一起用点滴努力帮助他人

  ▶▶▶Mia,孩子在北京世青国际学校就读

  参与义工的两年时间里,Mia和孩子乐在其中。“有一次,学校对口援助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修缮厨房需要一笔资金,学校老师就设计了一个圣诞花环,组织家长义工一起做然后义卖,我也参与其中,带着女儿一起做花环。后来,女儿有一次活动去了那个打工子弟学校,看见修缮一新的厨房,回来对我说,觉得自己的点滴努力也能给别人带来帮助”,Mia回忆说。

  与此同时,家长的努力也让孩子在参与社会服务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因为我们之前带她去北京希望之家参加过志愿服务,后来,在学校,她和同学商量要做什么样的社会服务项目时,她一下子就想到了那里,后来这变成了她和同学们参与的一项长期项目,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Mia说。

  包括Mia在内,全班大多数的家长只要时间合适都会积极地作为义工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在Mia看来,作为家长,他们并没有特殊才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更多的是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支持教育,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家长都会因为帮助、服务他人而感到心理上、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能参与孩子的成长 心里很踏实

  ▶▶▶宋嘉文,孩子在清华附小CBD分校就读

  作为家委会成员,宋嘉文参与了很多学校的活动,包括作为期刊编辑部负责人,组织、编辑《恒惠丁香》这本校园期刊,每周六家长去学校给孩子们讲故事的书香驿站,以及在每年的校园戏剧节活动中参与筹备、跟孩子分享经验等等。

  宋嘉文说,现在大部分孩子都还是独生子女,家长非常重视教育,学校也愿意开门办学,把家长的关心和热情都组织起来,为学生带来学校所不具备的其他教育内容。比如每周一个主题的实践活动,家长给孩子们讲述社会规范、不同的职业体验,像开餐厅需要关注哪些要素,孩子们也可以参与其中,自己设计宣传语、推广方案。“家长最初大都从关注自己的孩子的兴趣入手,慢慢拓展到关注其他孩子,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互动。”

  而在参与学校活动的过程中,宋嘉文发现,和女儿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多,“每个学期我都会有几次机会进到学校,对于孩子之间的交往、喜欢的话题,会比其他家长了解得更多。有时,就某个活动可以和女儿聊半天。”而在编辑期刊的过程中,女儿也会不时地给妈妈反馈,“一开始,更多是以家长的视角来组稿、编辑内容,后来,女儿会告诉我,同学对哪篇文章最感兴趣。期刊的内容和栏目也在孩子们的建议中不断丰富。”与此同时,宋嘉文发现,自己负责学校期刊的编辑对女儿也是一个带动,“孩子也在学着做的过程中增加了自信,如今她也是班刊的小主编。”

  做家长义工,参与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成长,宋嘉文觉得,“心里很踏实,也很有成就感。”

  而且,家长在深入了解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也增进了对孩子的了解,看到了学校为孩子成长所做的付出。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