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教育周刊·中小学·专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4:教育周刊·中小学·专题

灯市口小学 教育深综改 百年名校勇弄潮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1929年的灯市口小学校门。
学生们在涂鸦课上展示自己。灯市口小学的办学理念就是“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北池子校区的中秋主题式综合实践课,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资源带春季运动会上,学生们表演精彩节目。
灯小优质教育资源带的学生在中国儿艺演出大型童话音乐剧《马兰花》。
灯小优质教育资源带“健步走”活动。

  在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北巷,有一所位于胡同深处的百年小学。她的前身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引进西方科学、开展现代教育最早的学校之一——育英学校的小学部,今天她的名字叫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

  百年名片

  灯市口小学

  始建于1864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出资兴办,最初定名为“男蒙馆”。1900年更名为“私立育英学校”,设小学、初中和高中部,小学部就是灯小前身。学校的校训“致知力行”始见于1929年育英年鉴,意在突出学习与实践的统一,其精神延续至今。1952年,学校归为国有,成为公立学校,其小学部更名为灯市口小学。

  顺应历史与教育改革,从1996年至2007年间,灯小直接或间接合并了东四西大街小学、王府井小学、大甜水井小学、礼士小学等8所小学。2014年,灯市口小学作为龙头校,联合北池子小学、东高房小学正式成立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目前,共有灯市口、礼士、北池子和东高房四个校区。

  10月26日,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追逐梦想·光彩绽放”——2016年校园合唱节拉开帷幕。合唱节中,来自资源带灯市口、礼士、北池子和东高房四个校区的孩子们自我伴奏、自我指挥,钢琴、手风琴、打击乐等器乐演奏逐一登场、精彩呈现,体现了资源带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塑造的教育理念。

  正是受益于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的一体化管理,使得资源带内的不同校区享受到更为丰富的课程、师资、专家等优质资源,同时资源带各校区之间,也如同排练一首合唱作品,通过不断磨合,从最初的生涩到成熟,逐渐走向绽放。

  延续百年根基,让“生生绽放,师师发展,校校精彩”

  一百多年来,灯市口小学(以下简称灯小)在历次教育改革中都立于潮头。

  150多年前,灯小的前身“育英学校”,带着西方教育基因诞生,并将“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科学、进步”的先进思想带入中国,成为中国教育新学制的开拓者;150多年后,灯市口小学承载百年文化积淀的气质,秉承着“致知力行”的育英老校训,提出“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的办学理念,发展为“生本、自主、开放、创造”的课程和课堂文化,“民主、精细”的管理文化等内涵发展的主题词。并将自身发展与提升区域教育水平连为一体,为北京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拿出了一份百年名校的探索勇气与责任担当。

  2013年7月,滕亚杰成为灯小历史上第五位校长。2014年,随着东城区教育综合改革的启动,灯小成为改革的排头兵,与北池子、东高房小学联合组成优质教育资源带。从原先的只有灯小、礼士两个校区,扩大成一校四址。目前,实行“三低一高”制,即灯小校区为四至六年级高部,其余三个校区为低年级部,轮流招生,学生在同一校区上三年级再转入高年级部。

  滕亚杰校长说,灯小如今的发展理念,建立在育英的文化基础上,在“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的办学理念倡导下,学校提出了“凝聚在一起、融合成一体、发展创一流”的办学定位、“生生绽放、师师发展、校校精彩”的发展愿景,和“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的育人目标,这些都与“育英文化”和“致知力行”的老校训一脉相承。

  但资源带上的其他新校区,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资源带建设中,滕亚杰校长把“尊重差异”和“文化交融”作为多校区文化建设的定位。她认为,即便灯小是龙头校,也不意味着灯小就可以用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覆盖其他学校的办学理念。

  要做到“生生绽放,师师发展,校校精彩”,就得文化相融、交相呼应,使文化更加深厚。因此,北池子校区基于书法教育的中华传统文化、东高房校区的环保教育特色,没有因为资源带建设而暗淡,而是在守护中得到传承、扩充与发展。

  文化的引领也为资源带四校区一体化管理铺平了道路。资源带成立后,创设了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除国家、地方课程外还开设了6大类50余门自主课程,以及主题式综合实践课程、STEAM课程、“学院日”课程等。学校活动丰富多彩,定期组织“合唱节”、“戏剧节”、“书画展”、“体育节”、“科技节”等活动,各校区特色发展的主线也不断清晰,逐渐形成,整个资源带呈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良好发展态势。

  扎根校区,优质师资让资源带内百姓受益

  然而,灯小的优质师资能否真正流动到资源带内的各个校区,不同校区的学生是否能实现无差异的教育,才是资源带周边百姓最关心的内容。

  如今,马咏梅老师已在灯小北池子校区深耕2年多了。2014年,资源带一体化招生第一年,灯小经验丰富的年级组长马咏梅刚送走一批六年级学生,就被派往北池子校区承担一年级的工作。

  与马咏梅老师一同前往该校区的还有一批灯小优秀的教师,他们占到了北池子校区教师总数的85%。

  尽管校区“派驻”大量灯小老师,滕亚杰校长却将北池子的校区校长委任给了吕红——在北池子小学做了20多年教学管理的教学副校长。让她负责德育、教学、后勤等校区全面工作。经历了一段时间磨合,校区干部和老师之间建立了友谊和信任,相互支持,不分彼此,共创“和合之家”,很好地推动了校区的工作。

  如今,北池子校区借鉴灯小特色,开设了灯小金帆合唱团小苗队、机器人社团,同时外聘教师开设中国鼓、葫芦丝、围棋、非遗脸谱、相声等传统文化课程及十几门校本选修课程,努力建设中华传统文化的校区特色。同时,学校原有的书法特色并未荒废,书法教育渗透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诸多环节,与传统节日、庙堂文化、运动展示等多方面结合,融入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孩子,这里有宽阔的活动空间;对于老师,在这里有平心静气的治学环境。我们愿意在这里‘扎根’干下去”。在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各校区,像马咏梅这样的老师还有许多。

  师资流动,“跑校飞人”们让孩子们共享师资

  除了“扎根”于资源带校区的“马咏梅们”,资源带还有一类“跑校飞人”,体育老师商凤西就是其中一位。老师常见商凤西骑着车“飞来飞去”,刚看他在灯小校区组织完上操,一转眼工夫,他又在东高房校区操场教学生扎马步了。

  商凤西是市级骨干教师,武术是他的专长。为了让资源带学生六年期间系统掌握几项运动技能,灯小在每个年级每周的体育课中,专门安排一节“体育专项课”,系统教授武术、篮球、跳绳、田径、击剑、游泳等项目。

  商凤西老师负责灯小校区六年级的体育课和一年级的武术课,因此,跑校不可避免。“现在学校一校四址,跑校很正常,我们老师辛苦点没关系,不都是为了孩子们的发展吗?”商凤西说。而今,在灯小资源带上,像商凤西一样跑校的老师,目前还有四、五位。这样,资源带整体统筹师资,实行教师轮岗交流制,优秀师资有的扎根校区,有的跑校上课。盘活了师资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

  跨校教研,师资水平大大提升

  资源带上的师资整合带动了所有校区老师的成长。过去在东高房小学工作的英语老师药睿婷就感受到了前后的变化。她说:“以前,在东高房小学,学校规模小,教研氛围不浓,培训机会少。”

  成立资源带之后,不同校区的老师每周都有多次跨校教研。灯小教学副校长宋燕晖说,对于北池子和东高房校区的老师而言,同一学科的交流对象大大增加。学校语文老师有50多位、数学老师30多位、英语老师10余位,而且老中青各年龄段皆有,每月都会至少有两次本学科全体老师参加的纵向教研,还有两次本学科同年级老师参加的横向教研。

  进入资源带之后,药睿婷老师有幸加入了“教育家成长工程”学习。

  “项目培训中,老师们不再按学科分组,作为英语学科的老师,我也可以了解语文、数学、科学等不同学科老师在教学中的优势。而且在实践中,各学科联动整合得更多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更加有益。”作为一个喜欢研究多媒体的老师,药睿婷也感到资源带的硬件给她更大的施展空间。去年,作为英语老师的她还承担了班主任的工作。

  今年,灯市口小学已经152岁。但经历了百年波澜壮阔和曲折坎坷之后,这所百年名校并没有停止探索。学校在弘扬育英精神的同时,也将不同的校园文化兼容并包,为我所用,使学校内涵不断充实。

  现在的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更像一个大家庭,来自不同校区的老师和学生,每个人都积极承担着一份责任,为把这个家建设得更好而添砖加瓦。而这些微小行动所汇聚的力量,正推动着北京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发展和前进。

  师资建设

  重视师资建设 打造复合型师资

  灯小历史上就非常重视师资的建设,当年育英学校就不惜以重金聘请学问高深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来任教。如今,伴随着课程建设的多元化,灯小也引进了一批多元复合型的教师。

  语文老师郭奇峰就是灯小市级骨干教师孙彤的“得意门生”,他们是师徒共同成长的同事、伙伴。郭奇峰说,自己原本学播音主持出身,毕业后曾在一家主打围棋教育的电视媒体做编导,同时也教围棋。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兴趣更偏重教育。于是,他开始计划考取教师资格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

  滕亚杰校长回忆,当初在学校面试郭奇峰时,本建议他在德育处做学生活动工作,而他本人主动要求做语文老师,而且希望当班主任。学校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郭奇峰老师成为学校唯一一位男班主任,还开设了围棋校本课。孙彤主任也正式成为郭奇峰老师的师父。

  滕亚杰校长说,这些年来,伴随着课程改革,学校引进了一批复合型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例如目前在学校从事戏剧教育的陈凌玉老师就是学艺术管理出身,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是音乐教育,学校引进她在进行音乐教学的同时,也充实了戏剧教育的教师力量,她已担任过学校与中国儿艺合作的大型音乐剧《马兰花》的校方排练导演。像这样的青年教师在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上一批一批地成长起来了。

  重视年轻教师的引进,用项目驱动年轻教师成长,是灯小多年坚持的工作。宋燕晖副校长说,灯小依托市级骨干教师、特色教师以及区教师研修中心的教研专家资源,在校内设立了6个名师工作室,不仅在日常教学中给予年轻教师指导,也搭建不同的平台,鼓励年轻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教学比赛、支教等,以不同方式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

  “资源带成立,为了解决教育公平及质量问题,必须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滕亚杰校长说,没有优秀的师资作为根基,学校就不可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因此,下大力气培训教师,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各级各类的培训每学期能达到百余次,并与北师大、北京教育学院携手打造骨干教师培训及通识培训项目,就是为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整体优化教师队伍。

  校区代表

  校区各有特色 “庙堂校园”融入传统文化课程

  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上的四个校区,校校精彩,各有特色。例如,北池子校区校址位于故宫东侧雍正八年敕建的祭祀云神之庙——凝和庙,是故宫外八庙中唯一仍作为学校使用的场所,古色古香的庙堂建筑特色很突出。

  目前的北池子校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特色,开展了国学吟诵、庙宇文化探究以及琴、棋、书、画等教育实施途径,并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开设了像“传统节日”这样的综合课程。过去,中秋节只过一天,而现在一个中秋节可以过一个半月,而且全校语文、数学、科学、美术、书法、音乐等各科老师都要行动起来,陪孩子“过节”。大家把研究中秋节的综合实践活动分成五大板块:知中秋、做中秋、绘中秋、探中秋和吟中秋,每个板块都有侧重的研究方向。比如“探中秋”板块就与科学课结合,让学生观察月相,分析成因,小组分享。在“做中秋”板块,结合烘焙课程,让孩子们通过微课学习做月饼,再邀请家长和学生到学校一起做月饼,做好之后相互品尝,以及吟诗、作画等等。

  北池子校区宽敞的大院,浓郁古朴的庙堂气息,给人一种恬淡自然的感受。现在,学生、家长已经爱上了这里,即将升入灯小高年级部的学生,也已舍不得离开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