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经济
不解决实业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不真正在扶持实业上下工夫,通过强制的方式让金融资本进入实业只能是权宜之计。
最近有媒体发文,探讨在中国为什么干实业的输给了炒房的。文章说,世界金融史告诉我们,过度虚拟化的经济注定乱象丛生,轻则酿成市场的异常波动、大起大落,重则掏空百姓的钱袋子。所以,让干实业的不输给炒房子的,关键就要让“实”与“虚”的结构再调整、再平衡,把这一比例维持在风险红线以内。
应该承认,媒体的担忧和说法都没有错。不过,中国房地产市场化以来的事实告诉我们,过去10多年,给百姓带来最大财富效应的不是实业,而是房地产,在中国创造了财富神话的,不是实业而是房地产;过去10年,中国最大的财富浪潮是房地产而不是实业。原因何在,关键在于我们的制度设计使得资源向房地产转移,而不是向实业转移。这个基本事实不改变,干实业的当然会输给炒房的。
民间资本不愿投资实业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今年民间投资的断崖式下滑为例。今年民间投资增速暴跌,原因是什么?
很简单:一是民间投资按照过去的玩法除了房地产,除了做一些以钱生钱的投资,基本都不赚钱了,特别是78%的民间投资领域在制造业,制造业目前处在很困难的阶段,民间投资当然不敢投了。
其实,民间资本不愿意投资实业,早在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就迹象非常明显。以笔者2009年在江浙一带的实际调研为例,高达70%以上的民间资本选择投资房地产和股市,而只有不到5%的人选择从事制造业,而这和上世纪90年代民间资本争相投资实业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实业的冷落不单单是民间资本,近几年,大量的国有资本也游离在股市和楼市,每年的财富榜上,房地产、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大亨屡屡上榜。中超球队冠名,几乎成了中国中超房地产足球联赛,这是一道能够看到中国经济真相的风景。
当下最重要的不是励志式和鸡汤式的喊“做实业的不能输给炒房的”,而是需要分析实业面临的真正的困难,并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帮助实业面临的困难。我们对实业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对房地产才是真爱。
要解决实业发展环境问题
中国做实业的企业家为什么输给了在家里炒房的太太,关键在于实业面临的环境堪忧。以创业为例,这两年我听到的创业的案例大多来自互联网,除此之外,年轻人最向往的就是搞一笔钱,再去投以钱生钱的项目,鲜有人投身真正的实体经济。我的一些创业的朋友,感叹如今创业之不易。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非常不理性的急功近利的风气,大家都想暴富快富,都在讲故事,忙着估值,忙着圈钱,鲜有人有产业的使命感。
房地产一热,进入房地产一个月的收益都远高于辛辛苦苦做实业一年的收益,做实业成了最没出息的选择。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因为做实业赚不了钱,做房地产和搞资本运作实在太爽。
当然,这错不在企业家,在房地产暴利存在的情况下,企业家是很难安心做实业的。我之前讲过,在房地产很赚钱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能够坚守不去染指房地产,在我看来,不是傻子,就是疯子。想想当年日本有多少知名企业在日本房地产泡沫时代,都纷纷投身房地产,像任正非的华为不为房地产所动的毕竟还是少数。
不解决实业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不真正在扶持实业上下工夫,通过强制的方式让金融资本进入实业只能是权宜之计。金融资本也是逐利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让金融资本在实业看到赚钱的希望,而不是把金融资本进入实业看成一种政治任务。有人抨击金融企业“晴天送伞,下雨收伞”,这难道有什么错吗?作为一个负责任的金融企业,为了确保投资的安全,当然是在风暴来临的时候把资金收走。金融企业进入实体应该是一种经济选择,而不是道德义务。
我们总是经济和道德不分,该讲道德的地方缺德,而该讲市场原则的地方却举起了道德的大棒。凯恩斯认为,经济学本质是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但经济学最大的伦理应该是讲究市场原则,而不是处处道德评判。炒房的没什么错,错在对实业的轻视和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
□马光远(经济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