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经由历史和现实,去看见我们的时代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美国作家保罗·比第
《北冥有鱼》
作者:郑少雄、李荣荣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6年9月

  舞台剧剧本《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中译本发售;三星中国区高管,集体在石家庄向订货商下跪。北半球的金秋十月就这样走完了结尾。书评君坚持“阅读需要主张”,为了更好的理解,而经由历史的脉络和现实的状况,走入这些现象和我们所在的时代。

  即便是“视觉”和“书事”,也坚持了同样的主张。我们选择和整合具有美好意义或反思价值的视觉图书:原来鲁迅是喜欢浮世绘的,原来被忽视的群体以他们的方式生活着,原来杜十娘也终于被画出来,而刻板的记忆也就被打破了。或许,这便是书的魅力。木匠西冈常一将树、木头和建筑与人的生命勾连起来,坚持自己而拒绝被分类的比弟获得了美国布克奖,以各自的方式实践了生命的精神。

  评论

  为了更好的理解

  下跪

  三星中国区高管,集体在石家庄向订货商下跪;土家野夫,招收徒弟而受跪礼。如果继续往前推,饱受争议的下跪,更是层出不穷。但奇怪的是,这些下跪,或被批臣民式的糟粕文化,或被赞江湖道义,或被辩护为中性的传统礼节。各种争议大相径庭。

  我们推送《下跪,是礼节还是糟粕?》(11月3日),回顾“下跪”从作为礼节、表尊卑到被革命的演变历史,尽管“官府”意义上的下跪已被辛亥革命彻底否定,但在江湖上不灭复燃。江湖是拒绝被正式权力支配的一个领域,下跪据此获得了道义上的正当性。但矛盾的是,下跪仍是底层权利诉求的一种政治资源,是下跪在当下最深刻的实践,而延续了“官府”意义上的下跪。正是如此,尽管收到读者许多留言说下跪的性质需要看场所、目的和对象,但如果政治权利表达的渠道不畅,下跪的根本性质就还是那个表尊卑的动作。

  《哈利·波特》

  创下阅读神话的“哈利·波特”系列出了新本,但这本《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是杰克·索恩执笔的一部舞台剧剧本,罗琳只参与了故事大纲,做了把关和认可,却并没有参与写作。但英文版出来前,就在亚马逊网预售榜上高踞第一。

  而在中文版发售的当天,我们的《<哈利·波特>8上市?人们只是希望这个故事讲不完》(10月29日)一文回叙了七本《哈利·波特》的历程。尽管遭遇过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们的争议,它确有完整而巧妙的故事主线,从第一到第七本,主角也一路从一年级升到七年级,见证了演员和读者的共同成长。看着读者们说“真希望它永远没有ending,能跟着他们一起变老”,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哈利·波特的魔力,即便不是精致的文学作品,却抵达了人的信念和感动。即便不是罗琳创作,却还将收获可预期的成功,理由就在此。

  视觉

  打破刻板的记忆

  鲁迅和浮世绘

  鲁迅先生逝世八十年,留下的印象一直是严肃和深思的面貌。尽管除了文学,他对美术的热忱与研究以及他“设计师”的身份,近年来也渐渐被了解,但他对日本浮世绘的购买、收藏和鉴赏,却不为人所熟知。我们推送的《鲁迅竟还收藏了这么多精美的浮世绘》(11月2日)带读者走进了鲁迅先生的这一面,他在1934年1月给日本歌人山本初枝的信中,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对浮世绘的态度:“关于日本的浮世绘师,我年轻时喜欢北斋,现在则是广重,其次是歌麿的人物。”他不仅熟悉近代日本的浮世绘,而所著作品中的“旅”“月”等蕴含的主题跟其中的一些浮世绘也惊人一致。“文章和浮世绘一致之处,结论不错”,难怪读者们在欣赏图画时也会这样感叹。鲁迅先生的形象也更加丰富和多元了。

  群体镜像

  走向街道,我们见证了繁华、热闹与喧嚣,但所见的便是世界的全部吗?或许不是。我们推送《他们就在你身边,你却从未选择看见》(10月30日),和读者一起去见那些专业镜头所记录的被忽视的角落和群体。贴小广告的墙、环卫阿姨、做墙面打洞工作的中年男子,怀揣梦想但收入悬殊巨大的网络写手群体,还有为失孤而艰难生活的母亲等等。读者留言反思自己和同时代人是“能看得见的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获得了最多的点赞数,或许我们真的把所见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了,而看不见剩下的,即便后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杜十娘

  杜十娘这个人物,出自明朝冯梦龙的短篇拟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京城名妓杜十娘与太学生李甲两相倾心,在与鸨母周旋一番后落籍从良,欲随李甲归乡。而李甲却于途中,以千金之资将十娘转卖给盐商之子孙富。心灰意冷,杜十娘怒沉百宝,痛斥李甲,投河自尽。我们推送的《终于,有人把<杜十娘>也画了出来》(10月28日)带领读者见了评弹、影视剧和连环画中的杜十娘,而今绘本《三言二拍》出版,绘本的杜十娘也终于出现了。我们看到留言说“当真?当真!果然?果然!……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即便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但敢爱敢恨的杜十娘形象却始终如一。

  书事

  阅读生命的精神和趣味

  树与木匠

  30年前,日本作家盐野米松对日本宫殿大木匠西冈常一做了一个访谈口述录。西冈常一觉得,树的生命不是止于变成木头的那一刻,而是建成的建筑的生命。我们推送《如果是千年的树,那你至少要让它再活千年》(11月2日),从西冈常一的身上,读者看到了他对资源的珍惜与谨慎使用态度,“让树木的耐久年限跟它的生长年龄一样长,是我们作为人类对待大自然责无旁贷的使命”,或唯有如此,树的砍伐才能减少。西冈常一只谈了树和木头,却又好像说了关于手艺、生命、自然的一切:“当树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相结合,才会诞生出具有生命力的建筑来。”

  布克奖

  诺贝尔文学奖后,更为小众精致的布克奖也正式揭晓,获奖者是美国作家保罗·比第(Paul Beatty)的小说《出卖》。他因为坚持尝试对自我风格的追寻,拒绝出版社偏爱的写作模式,作品也一直销路平平,甚至曾遭遇过多达18次的拒绝出版。我们推送《2016年布克奖揭晓,他曾拒绝出版18次》(10月29日),去发现一个坚持独立和自我的作家。在评论界,比第的作品被认为在后种族世界高喊种族主义的反抗之音,认为他的文笔属于幽默而辛辣的讽刺。但比第本人表示,我只承认这是一部小说,仅此而已。

  人类学家

  为做学术研究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做调查,便是人类学家们口中神秘的“田野工作”了。但田野研究是艰难的,从学术层面而言,田野工作者要寻找陌生文化的脉络、厘清事实背后深藏的原因;在生活层面,还在于对一些微小事情的处理——他们也是要吃喝拉撒、有爹有妈的人类呀。我们推送《严肃点!人类学家也是要上厕所的!》(11月1日)来呈现人类学家的故事,既艰辛却又有趣味,引来读者们的惊叹,“瞬间想到了《寻秦记》……大哥你还有厕纸呢”。原来人类学家可以是这样的。

  本期新媒体观察员:新京报记者 罗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