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书评周刊·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书评周刊·书情

书情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作者:汉娜·阿伦特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6年10月
《惊悦:C.S.刘易斯自传》

作者:C.S.刘易斯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年8月
《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

作者: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

版本:中西书局 2016年8月
《欲望几何学》

作者:勒内·基拉尔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9月
《我爸爸很高大、很强壮,但是……》

著:科拉莉·索多

绘:克里斯·迪·贾科莫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扬州评话探讨》

作者:易德波

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年10月
《艺术家引领社会》

作者:约瑟夫·波利希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历史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作者:汉娜·阿伦特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6年10月

  据说这是未删减的中文译本,讲述的是“平庸的恶”:阿道夫·艾希曼在纳粹德国尽忠职守,把几百万德国占领区内犹太人驱逐出境,又把几百万犹太人送进集中营的毒气室。战后作为行政官僚的他未受起诉,直至1960年才被以色列绑架到了以色列法庭上被判绞刑。

  当年,已入美国籍的原德国犹太人、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主动去以色列做报道并结集成书。三年后一经面世,阿伦特因把艾希曼描绘成平庸无害的官僚,有为屠杀犹太人辩护之嫌,遭到各方尤其是犹太人的非议。然而,她质疑这场审判程序的合法性,主张应以国际法庭审判,并对罪犯背后的极权政府做出反思并质问为何一个普通人会变成屠夫,这些都是作为犹太人的阿伦特超越种族文化历史去反思人类善恶与世界正义的证明。

  文学

  《惊悦:C.S.刘易斯自传》

  作者:C.S.刘易斯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年8月

  魔幻文学不是文学的主流,但在今年,哈利·波特的传奇故事继续讲述,托尔金的《努门诺尔与中洲之未完的传说》也让《魔戒》读者一窥中洲世界的沃土。那么再钻衣橱去趟纳尼亚王国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创造了纳尼亚王国之外,C.S.刘易斯还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学者、批评家,在中古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造诣尤深。自传《惊悦》从他出生的1898年写起,止于1930年左右,他从有神论过渡到基督教信仰时。他以惊人的记忆力将回忆触角探伸至童年的一个饼干桶、一册绘本上的鹿角甲虫,并以德语词汇“Sehnsucht”表达 自己“前半生”对不明之物的强烈渴望和无法把握的生存体验。30年代后,拥有信仰的刘易斯则“走出了自己”,对世界的观感变得朴素而简单。《惊悦》除让人闲读英式文学及其幽默外,也能给对生存体验感到困惑的青年人一些慰藉与共鸣。

  社科

  《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

  作者: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

  版本:中西书局 2016年8月

  邻居们一直很受我们的关注,以日本民族主义和战后日本社会为主题的新书时不时能在书店碰上,而对于印度,至少在今年我们更关注它的社会文化。

  《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则不同,这本印度西北边境考察记描述了斯坦因如何寻找亚历山大大帝艰难攻占的要塞堡垒——那里是佛教的摇篮,藏着《大唐西域记》中“乌仗那国”,从希腊化时代至英国统治时期有着沧桑变迁。

  中国人对斯坦因并不陌生,他就是那个“文物强盗”。他在上世纪前三十年四次中亚考察,让中国西部文物外流、损伤惨重。然而抛却民族情感强烈的标签,斯坦因的许多著作至今仍是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他也是国际敦煌学研究的开山鼻祖之一。这本他写邻居印度西北边境的新书或能让我们在反思学术伦理的前提下,去更多地了解这位复杂人物的探险人生。

  新知

  《欲望几何学》

  作者:勒内·基拉尔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9月

  切线、曲线、三角形,你以为勒内·基拉尔讲的是数学,而这位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却在说欲望。他提出欲望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多重作用力之下呈现出几何特征,并将哲学原理与人类学原理融入到对但丁、莎士比亚等文学作品的解读中。从莎翁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当代小说,文学作品在他笔下展现着人类欲望的历史。

  勒内·基拉尔去年以92岁高龄去世,他以创立欲望模拟理论享有盛誉。早在1998年,他的另一部探讨欲望的《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1961)就在三联书店出版,它与另一本早期著作《地下室批评》共同构成了基拉尔思想体系的重大假设——“摹仿的欲望”。这本《欲望几何学》是勒内·基拉尔对这一假设的完善与发展,也为人们直面欲望提供了一种新奇的角度。

  儿童

  《我爸爸很高大、很强壮,但是……》

  著:科拉莉·索多

  绘:克里斯·迪·贾科莫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说到表现父子关系的漫画和绘本,中国读者最熟悉的或是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的《父与子》系列。上世纪30年代,这部纯真而温情的作品在德国问世后的第二年就被出版家吴朗西引进国内,并得到丰子恺、鲁迅等人的支持。也是在30年代,因“反国家言论罪”,幽默大师卜劳恩“带着幸福的微笑”死于纳粹时代。

  时代不同了,关于父与子的图像讲述多了一些可能性。法国新锐绘本画家克里斯·迪·贾科莫的“爸爸”系列用小孩子的怪逻辑创造着父子间的新式幽默。这个爸爸很强壮、很温柔,可是一去动物园就要看这个看那个,晚上还怕黑不敢上厕所,非要孩子陪着睡,真是让孩子心累。这样的反转别有意趣,没准真的有大人怕黑而小孩子反倒勇敢呢?

  文化

  《扬州评话探讨》

  作者:易德波

  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年10月

  五六十年前,扬州评话本的三国系列还会出版,当下这类民间曲艺形式虽有热闹的非遗申请助力,但的确是离很多年轻人越来越远了。丹麦汉语学家易德波专门为扬州评话本撰写《扬州评话探讨》,既探讨了扬州评话的语音、语法、文体等,也收录了各派评话艺人选段。

  这本书最初于2006年在中国出版,三年后法国人庄雪婵研究中国民间戏曲的《逢场作戏》也与中国读者见面。但愿这类西方研究者的中国民间曲艺著作可唤起中国读者对本土民间曲艺的兴趣。

  艺术

  《艺术家引领社会》

  作者:约瑟夫·波利希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若我们在一场大提琴演奏会开始前听到了演奏家在调侃时事,他很可能是读过了《艺术家引领社会》。

  这本书是约瑟夫·波利希担任纽约茱莉亚学院院长31年间挑选收集的讲话、文章汇编。约瑟夫·波利希认为,艺术家应是国际社会的领导者、人类价值的传递者,他们必须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活动,从而保证艺术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只有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艺术家才能实践艺术对学校、机构甚至整个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约瑟夫·波利希曾获耶鲁大学音乐艺术博士学位,以及康涅狄格大学政治学学位和塔夫茨大学佛莱契尔法学和外交学院的国际关系学位。不难理解这位杰出的巴松管演奏家何以提出艺术家引领社会的观点,而这在国家权力控制艺术风向的国家尤有警示意味。

  本期书情主持:新京报记者 孔雪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