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抽象绘画拓荒者个展亮相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油画、蜡彩等作品,首次公布其诗稿45件
| ||
| ||
|
上周,画家吴大羽的一场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悄然开幕。作为中国早期抽象绘画的拓荒者,吴大羽的价值却长期遭到埋没。在他生前,从未办过展览,出过画册。他的家人曾想将其作品捐献给美术馆,美术馆也不愿要。直至上世纪90年代艺术家过世后,台北大未来画廊才将吴大羽其人其作披露于世人,他才开始渐渐享有本应属于他的名声。
与吴大羽生前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蔚为壮观的学生队伍,其中包括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艾青、王式廓、祝大年、胡一川、罗工柳、袁运甫等人。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吴大羽的这些学生早已各自占据一席之地,成为艺坛的“吴大羽现象”。吴冠中就曾四度撰文介绍这位影响他一生的恩师。他在文章中回忆,当年的国立杭州艺专是介绍西方艺术的旗帜,而吴大羽作为一众名师中最有威望的一位,是“杭州艺专的旗帜”。
此次《飞羽掠天——吴大羽的诗与画》展览,聚集了吴大羽的油画、蜡彩、书信、诗歌等作品达百余件,并首次公布了吴大羽的诗稿45件。展览题名出自其诗句“飞羽掠天过影在,蓓蕊待发晴明枝”。诗句中暗藏吴大羽之名,隐喻了艺术家对艺术前途的美好希冀,更与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一生形成了对照。观者也可以诗文为径,走进这位抽象绘画大师的精神世界。展览将持续到11月18日。
■ 人物小传
“我是画了就算,从不计其命运”
1903年,吴大羽出生于江苏宜兴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是徐悲鸿之父徐达章的老师。受家庭的影响,吴大羽自幼打下了古典文学和书法的基础。15岁,他到上海师从张聿光习画,此后还在《申报》任美术编辑两年,发表漫画作品。1922年,吴大羽赴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深造,与林风眠等同期的留法中国学生结为挚友,参与发起中国艺术家在海外的艺术运动团体“霍普斯学会”。
五年之后吴大羽回国,进入上海新华艺专任教。1928年,蔡元培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聘任林风眠为校长,吴大羽为西画系主任教授,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抗战期间,吴大羽与他的学生们在炮火中以书信维系师生情谊,交换对艺术与人生的见解。“美在天上,有如云朵,落入心目,一经剪裁,著根成艺……”,他在给吴冠中、朱德群的信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心中的艺术。这些信札被吴冠中“像圣经似的”随身携带,带到巴黎,带回北京,最后毁于“文革”。日后,吴冠中在老师家中发现了部分信札的初稿,看到老师在回复信件时的认真推敲,反复修改。“他其实是在写授课讲义,同时吐露了他对艺术,对人生的心声,他似乎只对赤子之心的学子吐心声”,吴冠中在文章里写道。
吴大羽的画作中色彩强烈,也体现着艺术家的个性。林风眠称其为“非凡的色彩画家”。抗战时期,艺专的师生们都在画千篇一律的宣传画,吴大羽在大幅画布上画下一只鲜红的、展开五指的巨大血手,意象勃发。
作为教师的吴大羽在赵无极眼中,是一位“善于点亮学生眼睛的恩师”。“他推崇创造为上,反对因袭桎梏,强调‘没有师承的师承,是最好的师承’。他强调个性,引导学生‘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用自己的手来表现自己的感觉’”,吴大羽的研究者李大钧介绍说。
1949年后,吴大羽有十年时间没有工作,全靠子女微薄的薪水度日。他在极“左”路线中被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形式主义的祖师爷”的帽子,历经磨难,险些丢了性命。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所作的两百余件水彩画大多数至今不知下落。“文革”后,吴大羽在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迎来创作上的高产期。
吴大羽推崇陶渊明,以及魏晋唐宋的文人情怀。他曾在诗中写下“我不如渊明,但我与渊明有着牵连”。这位画坛的隐士,其作品既无签名,也无日期,只是一句淡淡的“我是画了就算,从不计其命运”。这些小画长年躺在他的抽屉里,即使好友、学生来家中探望想看看画,也常被他以“没有满意的”推辞。上世纪90年代,台北大未来画廊从民间收藏了四五十件吴大羽油画,由于没有签名和日期,难以辨认。吴冠中一看,热泪盈眶,说是确真无疑。“他缘何在逆境中悄悄作画,在陋室中吐血作画,甚至当我们这些毕生追随他的老学生去看他时,也不出示他血淋淋的胎儿了,他咀嚼着黄连离去了,虽然他在作品中表现的是飞光嚼采韵”,吴冠中在吴大羽的第一本画集中动情地写道。
■ 作品导赏
《色草》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在1984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中斩获“荣誉奖”,是全国美展首次对抽象绘画作品授奖。这件作品使用了吴大羽钟爱一生的普蓝色调,画面中色与色的律动,虚与实的穿插,湛蓝的茎叶与暖色的花拥抱成一曲清新、欢悦的妙音。在当年,即使青年画家也未曾解放到这个程度,而这位82岁的艺术家却前卫得轻松自如。
《公园的早晨》 1973年 上海油雕院藏
没有通过明晰可辨的花木来表现公园清晨的明朗,而是凭借无拘无束的笔触和跳动活脱的嫩绿、浅黄与黑白色块,创造了一片画家心中和谐、静谧的园地。
《无题》(海上的夜)
海上的夜,
今夜,海上没有星月,
乌黑,乌黑,
风吹,挟着雨点,
船前行,带着旅客;
船底栏杆太细瘦,粉饰着白,映着灯。
光,分外白,白,
看,无穷的黑,黑得浓厚,浓厚处,一点渔火,谁家的火,人的挣扎,
你,你是否爱这黑,或者你为之恐惧,
发抖,这黑,黑,黑!
这首诗写于1922年吴大羽赴法国留学途经红海的邮轮上,是目前所知吴大羽最早的诗歌。这一时期,中国的现代汉语并未发展成熟,而他已经把现代汉语诗歌的节奏、感觉把握得十分恰当。
导赏:王亚楠(北京画院美术馆策划部主任)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然
本版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