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下一篇

《心之侦探》 纠结于“普通”才是人的心结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孙嘉潞

  【文化谭】

  林奕华导演的舞台剧《心之侦探》,灵感虽来源于侦探顾问福尔摩斯以及他的助手华生,但却不是一个侦探故事。这一著名的CP在林奕华的解构下,从一个平凡却独特的视角去讲述“普通人与不普通的人”的故事。但不同于多数围绕着“普通人”展开的作品,《心之侦探》既无意嘲讽“普通人”,也不打算给“普通人”灌鸡汤。它告诉人们,普通与否不是问题,你为什么纠结于这件事才是真正的心谜。

  人物架构

  “普通人与不普通的人”

  独特视角刷新观众对侦探剧的认知

  “他不是普通人。”“我不就只是一个普通人?”“如果我只能当个普通人,人生还有什么意义?”类似的句子我们在生活中听过不计其数,“普通不普通”似乎成为了一个万金油式的借口,人们用它来掩饰做任何事的动机。

  林奕华导演的舞台剧《心之侦探》,灵感虽来源于侦探顾问福尔摩斯以及他的助手华生,但却不是一个侦探故事。这一著名的CP人设在林奕华的解构下,从一个平凡却独特的视角去讲述“普通人与不普通的人”的故事——普通人寻找存在感,不普通人寻找归属感,他们不过是彼此需要的两种存在。

  因为普通,华生医生甘愿在福尔摩斯身边当一个绿叶,然后和玛丽走进“普通人”的婚姻;因为普通,哈德森太太一边强调自己的房东身份,一边对大侦探福尔摩斯眼中的自己极为在意;因为普通,神秘的委托人选择以自杀的方式让自己无人问津的歌曲大红大紫。这些人认为正是自己的“普通”导致了自己的焦虑、不甘、嫉恨、消沉。而福尔摩斯却一语中的:“不管普通不普通,我们都是人,你到底在害怕什么?”

  倘若仅仅因为福尔摩斯是神探,所以能够一眼看穿普通人的问题,那么《心之侦探》难免会因为若有似无的精英主义而黯然失色。但《心之侦探》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让我们看到,正如“普通人”会因自己的“普通”而困扰,“不普通的人”也会迷失于他们的“不普通”——传说中比福尔摩斯更聪明的麦考夫因为贪闲而把自己沉溺在公务员工作和制作杯子蛋糕之中,却因不甘心浪费天赋而纵火烧掉了自己的烤箱。

  另一方面,探案也并不是那些“不普通的人”才有的能力,剧中的头号“普通人”哈德森太太就能一眼看穿福尔摩斯是因为害怕失去才对孤独上瘾。而“不普通”的福尔摩斯呢?他可以劝慰华生做出更丰富的选择,却坚定认为“我是福尔摩斯,我没有选择。”这岂不也是迷失在了自己内心的迷宫当中?

  哲学主题

  “认识你自己”

  人不该只停留在一种可能性上

  《心之侦探》中到处充斥着“普通人”三个字,但不同于多数围绕着“普通人”展开的作品,《心之侦探》既无意嘲讽“普通人”,也不打算给“普通人”灌鸡汤。它告诉人们,你为什么纠结于这件事才是真正的心谜。

  林奕华的舞台剧经常收到“看不懂”的评价,但《心之侦探》理解起来确实不怎么费力。作为非常林奕华“生命三部曲”第二部“哲学家”,这部戏的哲学主题一早就摆在了观众眼前。还记得苏格拉底著名的那句话吗——认识你自己。

  与林奕华之前的《红楼梦》《梁祝的继承者们》等作品一样,《心之侦探》的演员也流动于角色之间,甚至同一场戏里一位演员可以一会儿是福尔摩斯,一会儿又是莫瑞亚提。这样的处理同样暗合主题,正如一个演员不该只演一个角色,一个人也不该只停留在一种可能性上,而改变就从探明自己的内心开始。

  至于如何改变,《心之侦探》也在结尾提供了一个示范。在最后一场“心房出租”中,华生和福尔摩斯重新回到最初相遇的场景,只不过这一次华生拒绝了福尔摩斯的合租提议。最后,福尔摩斯告诉华生:“你再普通,也有双重身份。你还有一个名字,叫柯南·道尔。”

  这最后一句台词可以说是全剧最令人惊喜的地方。柯南·道尔在创作《福尔摩斯探案集》时,是将自己置于华生的位置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讲故事。福尔摩斯诞生160多年,各种改编的版本不计其数,对于大侦探的故事,人们早已烂熟于心,甚至对他的身边人如华生、莫瑞亚提、艾琳·艾德勒、雷斯垂德等也耳熟能详,却鲜有人关心为何作者柯南·道尔不把自己当作神通广大的福尔摩斯或者干脆采用上帝视角,而选择居于一个助手的位置。他是否也为“普通人”的问题困扰?如果是这样,那么他是在害怕什么?这本是《心之侦探》创作的思想起点,却在戏剧的结尾出现,留给观众无限遐想。

  □吴乃歆(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